中国古代“人相学”?

中国古代“人相学”?​​​​中国古代人相学著作数不胜数,但多数大同小异,相互转抄。较实用而完整的相书主要有《麻衣相法》、《柳庄相法》、《神相全编》、《水镜相》、《相理衡真》等,其中流传最广,最通俗易懂的是《麻衣相》。

在众多的古代相术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姑布子卿,战国晚期的唐举,汉代的许负,管辂,三国时的司马德操,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五代未儿宋初的麻衣道者,陈搏(希夷),金朝的张行筒,明前期的袁忠微(柳庄)清代的陈钊(淡楚),范文国(右髻道人)等。
​古代许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荀子、王充丶李白、司马光、黄宗羲等也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相学家或对相学有兴趣之人。荀子则著有《非相》篇,王充《论衡》中也有《相骨》篇。司马光从资治通鉴》有所谓“动的相法”的不凡见解(《相学解析》),而著名的《水镜集》,其序则为黄宗羲所撰。

王充《论衡》载有孔子一个有趣相例:孔孑门徒澹台子羽,相貌很佳,孔子不乏自信地粗略看了一眼,便以为子羽其貌一定显示出其良好的品行,但事实并非这样,以致孔老夫子后来颇为感慨地承认,看相须仔细,心相与神相不完全统一。

《水镜集》载诗仙李白的一个令人惊异的相例:平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还是一千兵卒时,李白就对别人说:“此壮土眉长入鬓,目光射人,面起重城,声响隔山皆闻,此乃形神骨力有余,他日必位极人臣”。


​​​​
中国古代“人相学”?

古代人相学的代表作《麻衣相》,其基本内容分四类:

一是基础类或称慨论,即属于基础性质的“十三部位”丶“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以及时空方位基础等。

二是综合类或称合论,即论人的精神丶气色丶骨肉、声音、姿容等。如“论神“,“论形",“论骨“,“论肉",“论气",“论声"。

三是意义类或称连类论,即以一定的意义分类和意义项目分别来具体论人的人生大事,生孔祸福,逐年吉凶等。如“十二宫论",“六府三才三停”,“四学堂",“八学堂",“五行形相“,“观人八法"等。

四是宫纹类或称分论。从头面部位、五官、四肢、以及痣、痕、纹等方面分别来讨论人的命运休告,穷通吉凶。
中国古代“人相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