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锤子的“无限屏”,跟风“黑”的都是没真正体验过的

讲真,我一度怀疑整个手机业内的创新力都在被某种奇怪的风气所遏制,当很多人像疯了一般狂喷着老罗和锤子产品的时候,更加验证了我的想法。其实目前来说,大部分的新手机发布,无怪乎就是几个点,硬件配置、工艺颜值、拍照效果、续航能力还有一些不痛不痒的UI优化,除开这些真的干货甚少。熟悉行业的人一定知道,对于手机而言,但凡是硬件方面的问题都不算事,因为门槛真的太低了,上游芯片成体系的硬件组合方案几乎不用下游终端品牌动任何脑筋,做个好看的外壳拼起来卖就好了,弄个芯片首发之类的也嘚瑟不了多久,没几天别人也都有了。其实,对于手机厂商而言,软件和应用体验类的研发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解读锤子的“无限屏”,跟风“黑”的都是没真正体验过的

而锤子的新发布会上,最受争议一度招"黑"的设计就是"无限屏"了。归根结底招黑的重点在于"无限屏"的使用中需要不断的大幅度移动身体的位置,而质疑其在日常使用中的实用性。而实际上,大部分的人都是没有真正使用过"无限屏"的,是一种以讹传讹的曲解。那么"无限屏"实际上是怎样的产物?体验究竟如何?

解读锤子的“无限屏”,跟风“黑”的都是没真正体验过的

首先,"无限屏"是一种附加操作,并非强制使用。

从"无限屏"设计的功能本质上来看,这是锤子在尝试解决小屏交互的体验不良和效率低下时的方案,当手机的屏幕对目前的应用体验受限时,"无限屏"才能真正让你感受到它的好处。 因此"无限屏"是一种附加操作,并不是强制使用,不但不会影响普通的使用体验,相反是对"受限"体验的一种放大和再优化。例如地图浏览,大型的图片浏览,大型的VR仿真场景观看等等。此刻在人的大脑中已经对"全局"有一个基本的展开预判认知,而"无限屏"只是借助手机屏幕作为窗口,进行全面的观看和检索。这种体验就像是手持着一个放大镜,并不需要做大幅度的移动就能完成体验。

解读锤子的“无限屏”,跟风“黑”的都是没真正体验过的

其次,"无限屏"的实现本质是手机的小幅位移而不是身体移动

跟风来"黑"的小伙伴们估计对"无限屏"实现的技术本身是不了解的,或者说就没有认真去想过。在"无限屏"功能中,屏幕上采用了蓝色亮框高亮标注热点物体,属于经典的坐标体系,只有当手机自身发生位移时,屏幕上的位置才会发生对应的变化。整个从手机从位移到屏幕发生对应变化的过程,是手机配备的加速度计、陀螺仪、重力感应等一系列基础硬件在发挥作用,因此那些说要大幅度移动身体来操作"无限屏"的人纯属是无稽之谈了。

解读锤子的“无限屏”,跟风“黑”的都是没真正体验过的

最后,"无限屏"的主旨是自由交互,而不是简单的应用优化

从目前"无限屏"展示的诸多实际效果来看,它的"破界"思路非常明显。例如浏览相册,一般交互是按相册排列顺序划动由上至下的逐个观看,而无限屏打破相册顺序的逻辑,实现空间化的随机浏览,自由度极高。其次是地图展示,无限屏浏览带来的最大交互提升是有了地图的方向感,而传统交互的滑动地图是不存在方向概念的,我们在地图中找路找方向是需要参照物的,而在很多实际环境下,参照物的选取本身就是大难点。

解读锤子的“无限屏”,跟风“黑”的都是没真正体验过的

目前的"无限屏"功能其实正在适配越来越多应用,而这些应用的本身其实一直就存在"屏幕"受限的问题,当大家对一种功能从认知到习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后,才能明白"创新"的意义所在。必须承认,"无限屏"的设计是非常具有可行性和启发性的,但太多的人都浮于表面,不愿意深入的了解细节,更谈不上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所以,放"创新"一条生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