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郑端端

从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坚信不疑,用67年的学术生涯成就了党史研究领域的一棵“常青树”;把“思考学术当成最好的止疼药”,91岁依然抱病组织团队申报课题,在学生搀扶下到会,全程主持研讨;弥留之际,耄耋老人仍在病床上听完9000多字的论文,拔掉氧气管,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出修改意见……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用一辈子的坚守书写了“信仰的永恒”,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人。

心在哪里安放,人生价值的花朵就会在哪里绽放。即使是在退休后,郑德荣也没有放松、休息的想法,认为“应当把有限的时间活得更有意义,一年当成几年过”;他潜心研究党史学术著作,不吃老本、超越自我,推出了一系列论文、论著;他常年在县市间奔波,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认真宣讲党的理论。面对“有必要这么拼吗”的疑问,他回答:“我这个年纪,不可能再通过别的方式回报党了,多写一篇文章,就是多作一份贡献。”这朴素的话语,凝聚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笃定坚持,蕴含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深厚情感,成为郑德荣人生价值的注解。

大浪淘沙,坚守理想信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压力,一些党员失去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比如,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心存怀疑,认为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沉迷于堪舆风水;有的政治立场不明,碰到重大问题态度暧昧、消极躲避,甚至故意模糊、存心投机;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活;有的唯利是图,以权谋私;等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段重要论述把人的生命元素“钙”引入政治生活领域,高度概括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了信仰迷茫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强调了加强理想信念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作用。每一名党员都应该准确理解这段话的特殊含义,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立身的根本、做事的根基,人生方能行稳致远,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信仰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历经岁月的洗礼,共产党人唯有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停泊在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参加了中共一大,然而,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导致这三个人走上了叛变投敌的不归路,身败名裂,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他们中间,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有“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的杨善洲,有忍受着剧烈高原反应攀登珠峰、完成采样的植物学家钟扬,还有留下“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遗言,把忠诚书写在信仰旗帜上的郑德荣。他们的目光明澈、意志笃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中蕴含着改天换地的伟力。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实践反复证明,对共产党人来说,有无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决定着人生价值能否实现。特别是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深水区,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无处不在,冲击着党员干部的自律防线,我们只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理想信念铸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英雄模范之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之所以能够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之所以能够洁身自好、光明磊落,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理想信念有执着追求和坚守。”新时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向郑德荣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永葆一颗赤子之心,沿着正确的航向扬起人生的风帆,驶向通达理想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