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不是老師,但佳縣人都喊他「先生」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圖/文 韓萱

爺爺名叫韓海燕,陝西省佳縣人,今年七十九歲。爺爺從未在學校執教,但十里八鄉的百姓都尊稱他一聲“先生”。不同於一般學校的教師,他於花甲之年,舉全家之力首開(全省)國學義塾——燕翼堂義塾,18年如一日向鄰里義務教授國學經典,這麼多年來他教過的學生有兩三千。每逢寒暑假、雙休日,他都會帶領附近的幼童在義塾齊聲誦讀“三百千千”、四書五經,閒暇之餘,他還在全國多地進行講演,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山城佳縣古稱葭州,位於榆林東南部,與山西臨縣隔黃河相望,在陝西卻存在度不高,鮮為人知。從小我就覺得我的爺爺和別人的爺爺不一樣,他手裡總捧著書本,不怒自威。我七歲那一年,爺爺將一摞書交給爸爸媽媽,從此我不得不犧牲自己的玩耍、看電視時間,每天在爸媽的督促下背誦書中大段大段枯燥乏味的文章。長大後我才知道,那段時期,爺爺也經歷著人生中的迷茫時期。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爺爺的高祖韓垠是清代同治癸酉科拔貢,翻開《韓氏族譜》,韓氏一族祖上雖無名德重位之人,然世世不改書香門戶,韓氏先祖們或以文章著,或以德行稱,可傳可法,不乏其人。爺爺年輕時曾先後在佳縣電影隊、縣文化館、縣文藝創作研究室做群眾文化工作,一輩子被周圍人視為“文化人”,但到退休時,他卻自覺空空如也,“搞了一輩子的文化工作,到頭來發現自己還是一個文化侏儒。”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這個問題一度讓爺爺心急如焚,然而他卻不知該如何是好,直到2001年中秋節剛過,一位做語言學研究的大學教授來到家裡,向爺爺請教佳縣方言。兩人一見如故,就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位教授回去後,複印了一套國學經典寄給了爺爺,他收到後如獲至寶,當即跑到街上又複印了四套,分發給了自己的四個子女,讓他們開始誦讀。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想到了更多的孩子,爺爺四處打聽,幾經輾轉,自己出資買回了三百套教材,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還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帶上這些來之不易的教材走上城裡的大街小巷,逢人便送。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許多家庭拿了書卻沒能真正開展這種教育,於是,他便在自己家裡辦起了國學班。2001年12月8日上午9時,他將自己家臨街二樓的房子拾掇出來當做最初的教室,在那裡做了開班首場講演,那時,爺爺以導讀、傳習經典之由,給義塾起名“經典書院”,然而開班第一堂課,僅僅有13個學生。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這樣的模式,影響面太小了,於是爺爺背起教材,四處宣傳,奔走相告,走訪了多所小學、幼兒園,遊說了多位領導、家長,終於,慢慢地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自己家的孩子來書院誦讀經典。沒有教材,他傾盡自己的退休金全力編印;沒有教室,他闢出新修房屋置辦桌椅;沒有老師,他發動全家人各盡所能當義工。

從那以後,爺爺不再是我一個人的爺爺,跟他走在街上,隔兩步就能碰上一個帶孩子來我家背書的人,那些小孩一口一個“韓爺爺”叫的十分親切,而那些大人,總是用一種尊敬的語氣稱爺爺一聲“韓老先生”。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幾年來,書院幾經更名,直到2007年10月20日,“燕翼堂義塾”正式掛牌成立。“為什麼我把義塾起名為燕翼堂呢?因為在我家族譜每一頁的摺頁處,都印有‘燕翼堂’三個字。一開始我不懂‘燕翼’為何意,翻開《辭源》才知道,‘燕翼’,出自《詩經》,是‘善為子孫謀’的意思。”爺爺說,“天下誰無父母?誰又不做父母?如果天下父母都能善為子孫謀,豈不是子孫之幸、家庭之幸、國家之幸嗎?”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2008年7月,爺爺應榆林市蘇州中學一位名叫趙燕燕的初中語文老師的邀請,給她的學生做了一場演講,一席話帶動了很多學生,引發了學生們對於經典文化的熱情,當年暑假爺爺就組織這些學生開始讀經典。沒有教室,他就在榆林世紀廣場上帶著人們誦讀。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期間有不少中年人、老年人不斷參與其中,榆林農校退休教師劉彩霞抱著孫子來了,摩的司機付賢平帶著兩個孩子來了。一個暑假讀下來,他們就知道了如何讀、如何教,之後,趙燕燕老師每逢雙休日、寒暑假,就帶著她一屆一屆的學生,漫步在榆溪河畔誦讀經典。他們不僅影響著自己的家人,還影響著周圍的鄰居,就這樣,經典文化慢慢走進了佳縣乃至榆林的許多尋常百姓之家,讀經典也成了當地很多人的一種生活常態。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爺爺用自己的言行不斷影響著周圍的人,當然首先受益的便是自己的家人。我的父親從小書法與繪畫兼修,在當地頗有影響,受部分學生家長懇求,面向城裡的中小學生辦起了書法培訓班,硬筆、毛筆同步教學,課內外點滴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越來越多的家長領著自己的孩子慕名而來,燕翼堂義塾的每一批學生從幼兒園讀到初中,換了一茬又一茬,爺爺也越來越覺得,要復興偉大的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他說:“我是侏儒慕鴻儒,喜人學成勝自成。此身願化勸學鳥,飛進千家萬戶門。”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爺爺是我見過最勤勉的人,老年人覺少,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開始讀書,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一直自認淺薄,覺得自己讀書讀的還不夠,仍舊是一個文化侏儒,不過令他稍感欣慰的事,是好在他已經是個“覺醒了的文化侏儒”了。爺爺說,花甲過後是他第二個春天的開始,重振家風是他們那一代老年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他要給自己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起好帶頭人的榜樣和作用。正如他所說:“花甲過後又逢春,正好呼孫去採薪。薪火何愁難復燃,傳薪自有後來人。吾雖年邁,尚能飯飯,美麗中國,添我一筆,無愧此生。”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在往後的歲月裡,我越長大,就越來越明白爺爺在做著一件什麼樣的事。他在走一條很艱難的路,這條路本沒有人走,他沒有方向沒有經驗,有的只是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這種自覺自信讓他心中充滿了使命感,也讓他肩上擔當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一座義塾,承載著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希冀,一句“先生”,寄託著無數人對他的一份信任。

爷爷不是老师,但佳县人都喊他“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