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笨笨地飞


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马尔维纳斯群岛是阿根廷方面对该群岛的称呼,英国方面则称其为福克兰群岛。这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

关于马岛的归属问题英国方面宣称: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是第一个发现该群岛的人,然而此说在国际上并无任何佐证,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明确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发现马岛的人是1600年的荷兰人威尔德。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率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次年英国人也开始在岛上定居,1770年占据南美大陆的西班牙殖民者驱逐了岛上的英国人并于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1771年英国以发动战争作为威胁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英国只控制着西福克兰岛,而东福克兰岛仍一直处于西班牙统治下。1774年英国因为经济原因撤出西福克兰岛,但并未公开声称放弃对西福克兰岛的主权要求。1816年7月9日西班牙殖民地阿根廷宣布独立,1820年阿根廷宣称继承了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33年初英国未将岛上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1841年英国委派一位文职副总督前往该岛,到1885年岛上一个约有1800人的英国社区已实现自给。1892年福克兰岛成为英国正式殖民地。而阿根廷方面则一贯反对英国占领该群岛。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并超过,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尽管英国是一战战胜国,但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与此同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分离成为独立国家的倾向日益强烈,以致于英国政府为避免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外对内政策、交换外交使节和签订国防协定等权利,自治领由此成为与英国同为平等成员的英联邦国家。1931年英国又通过建立英镑区加强了英联邦内部的经济联系。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透英国的市场范围。当英国看起来出现复兴迹象时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英国被卷入破坏力惊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已大幅重创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权,那么二战则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崩溃:除了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英国经济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大英帝国治下的各白人自治领纷纷成为独立国家,而被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的印度也在二战时期“趁火打劫”要求英国给予更大的自治权才对德、日作战。1947年8月15日原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度周边的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也相继独立,至此英国实际已沦为二流国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同英国缔结的条约,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从此英国失去了对这一国际贸易航线关键节点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属殖民地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加纳,这是黑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由此开启的示范效应迅速在整个非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

英国国力的大幅下滑使相比英国而言在马岛问题上具有地利优势的阿根廷试图从英国手中收回马岛。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就马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辩论:阿根廷以自己对原西属领土的继承权、马岛邻近南美、结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为由宣称对该群岛拥有主权。英国则以自1833年以来对群岛的“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为由要求以该群岛居民的意愿进行自决。由于自1833年以来英国对该群岛持续的经营使岛上人口以英国后裔为主,在心理上普遍更倾向于英国。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邀请英阿举行会谈以寻求一个和平解决纷争的办法。这种旷日持久的讨论到1982年2月还在进行,不过阿根廷国内已越来越厌倦这种日复一日的无结果的讨论。

事实上在马岛战争前阿根廷和英国一样正处于衰败过程中,所不同的是:英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阿根廷则直接由昔日的发达国家沦为了发展中国家:1908年的阿根廷是世界第七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与德国比肩。布宜诺斯艾利斯也从“大农村”转身成为国际化的“南美巴黎”。然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家的高速发展掩盖着潜藏的问题:大地主寡头垄断了广袤的土地,使阿根廷的财富集中现象比美国严重得多,也使其在单一出口的老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工业化道路。而经济从属于英国的局面也在持续。在新兴中产阶层反对寡头统治集团,要求政治民主的呼声中1891年激进公民联盟(激进党)成立了。武装起义的威胁促使保守派总统罗克·萨恩斯·佩尼亚于1912年制定了普通男性无记名投票法。于是激进党领袖伊波利托·伊里戈延得以于1916年当选总统。他推行社会经济改革,将家庭农场主和小型企业纳入援助范围。时光来到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也波及到了阿根廷:由于世界主要大国几乎都被卷入这场经济危机之中,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用来购买阿根廷的农牧产品的资金严重缩水,大家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阿根廷的农牧产品出现严重滞销。1930年何塞·费利克斯·乌里武鲁在军事政变中推翻了对大萧条束手无策的伊里戈延,由此开启了阿根廷军事政变的历史大幕,在此后的十年中阿根廷一直由军政府执政,过去的寡头政治与选举舞弊死灰复燃。1946年胡安·庇隆赢得阿根廷大选,他上台后将关键的工业与公共设施收归国有,提升了工资与工作环境,还清所有外债,并几乎实现了充分就业。他的妻子爱娃·庇隆发挥了核心的政治作用:1947年她推动国会授予女性参政权,并为弱势群体带去空前的社会救济。1951年庇隆顺利获得连任,然而超支很快耗尽了二战带来的巨额外汇。经济下滑、腐败盛行、夫人光环的褪去,加上离婚法通过造成的与天主教会之间的矛盾,使其渐失执政基础。1955年海军在刺杀总统的起事中轰炸了五月广场,几个月后在军方自称所谓的解放者革命中庇隆被迫下台,流亡西班牙。

庇隆下台后阿根廷再度进入军政府执政状态,这时的阿根廷早已不复当年——拉美地区远离世界格局的中心热点地区固然使阿根廷得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避免遭受战火蹂躏,但也使阿根廷错过了发展自身军事科技的机会。当美国凭借先进的军事科技和庞大的经济体量崛起成为世界霸主时阿根廷正不可逆转地走下坡路,甚至当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并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阿根廷却在不断发生政变和刺杀事件,国家政局极为动荡不安。1981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国内得到越来越多支持者的工联决定发动长期性大罢工,军政府受到人民的唾弃与憎恶。以加尔铁里为核心的阿根廷军政府寄希望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1982年4月2日以加尔铁里为核心的阿根廷军政府对马岛实施军事攻击。由于英国在马岛的防守力量薄弱,阿根廷军队仅遭遇轻微的抵抗后便占领马岛全境。战事的出奇顺利让阿根廷人扬眉吐气,也间接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军政府。可正当阿根廷军政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议会的授权下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组成远征军不远万里前来和阿根廷争夺马岛。由于英国与阿根廷远隔万里,所以从其舰队正式组建完成到其攻占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已过去半个月时间。1982年4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完成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剩下的便是对困守在马岛上的阿军进行“瓮中捉鳖”。5月21日英军开始在马岛登陆,虽然连遭猛烈抵抗,但还是在6月14日占领全岛。眼见大势已去的加尔铁里只好电令马岛驻军投降,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役结束。

事实上阿根廷的战败其实从一开始就已注定,导致其战败的主要原因如下:

阿根廷没有做好战争准备——马岛战争看似是主权领土之争,实际上是当时阿根廷的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视线,缓解国内经济政治危机的一次障眼法。阿根廷一心以为:随着二战后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英国已容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独立,那么英国怎么会不惜万里奔袭远隔重洋的马岛呢?即使英军真来了,隔着茫茫大西洋向马岛投送兵力和补给是极其困难,而阿根廷却与马岛近在咫尺,所以阿根廷根本没认真进行战争准备——阿根廷甚至没在马岛建一个可供战机起降的临时机场。

阿根廷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危机——阿根廷发动马岛战争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然而实际上凡是内部问题重重的国家妄图依靠战争手段缓解国内危机的最终结果无不是内外皆输:现代战争已不是过去的一场战役定输赢了,实际上国际舆论影响、国内民众的支持、后勤补给、情报渗透等等都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负,所以现代战争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两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内部问题重重的阿根廷不仅在装备上同英国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组织管理上同样相去甚远:当皇家海军特遣舰队在开赴马岛途中完成编队、补给和训练的时候阿根廷军队甚至无法向马岛运送足够的补给维持岛上两万多阿军的正常作战,以致于在两军交火后岛上的阿根廷军队因为缺乏足够的弹药和补给而没发挥多大作用。

美国暗中对英国的支持——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而且美国本身是美洲国家,相比英国而言美国距离马岛更具有地缘距离上的优势。长期以来美国视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丁美洲为自家后院——积极在拉美国家之间合纵连横,以期扶植亲美政权。马岛战争前阿根廷的加尔铁里总统先和美国沟通,美国表示中立,加尔铁里派兵攻占了马岛,阿根廷狂欢了。加尔铁里自认为远在上千海里以外英国不会出兵,那知英国首相是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她请求英国议会授权动武,并和美国总统里根会谈,会后美国放弃中立,并向英国提供情报支持,英国在短短的半个月内就集合了一艘航母为主有多艘,导弹护卫舰,驱逐舰,潜艇,补给舰组成的特混舰队,浩浩荡荡开往马岛,阿根艇根本没有精神和物质准备,仓皇应战。

尽管英国通过马岛战争向世界证明:自己仍具备向全世界投送兵力作战的实力,但这依然无法掩盖英国整体实力的下滑,马岛战争很快引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的注意,因为这时中英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在即。中国政府对英国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整体战斗力以及自己在香港问题上的巨大地缘优势都了解得十分透彻,这为日后的中英谈判增添了不少底气。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神秘来客

1982年9月22日这一天,北京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这位客人乘坐飞机到达北京机场后,立刻受到了中国政府热烈的欢迎。


这个来客是谁呢?他就是当时的英国首相,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她此行的目的,正是要与中国大陆政府商谈有关香港的归属问题。


(中英会谈在进行)


我们知道,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逐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收回香港的主权、洗刷百年国耻也被提上了中央政府的日程。


为了实现此目的,中国中央政府积极开展与英国的外交谈判。可是,英国人是不会轻易将自己经营长达百年的地盘轻易交出的。于是,撒切尔来到了中国,并试图威胁大陆政府以保证英国对香港的长期统治。


自信从何而来?

这时有人提出了疑惑,是什么给了撒切尔如此之自信呢?要知道,当时的英国已不复近代之雄风。首先,其国内GDP增幅因受到70年代中东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影响而发展趋缓;


其次,国内市场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大有拖垮整个经济体制之势;


最后,在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下,英帝国海外殖民体系的迅速瓦解,也给这个老牌殖民帝国沉重的一击。这样来看,撒切尔似乎并没有可跟大陆政府叫板的工具。

但是,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就在3个月前,撒切尔所领导的英国政府刚刚取得了对阿根廷战争的胜利。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极大提升了撒切尔领导下的内阁的支持率,还让英国的盟友对其刮目相看——“呦,瘦死的骆驼就是比马大,有人说英国已经沦为二三流国家,如果这样来看,或许定论尚早吗!”

那么,英国是如何赢得这场战争的呢?我们不妨来谈谈。


马岛纷争从何而来?

1982年4月2日,载着全副武装的阿根廷士兵的运输船,在巡洋舰与部分空军的保护下靠近了马克维纳斯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被英国官方称作是福克兰群岛。这一群岛由两个大岛和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在19世纪30年代,该群岛成为了英帝国属下的殖民地,近千名白人移民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不过。问题也来了,该岛虽然被英帝国收入囊中,但是它因距离阿根廷本土不到300英里(且蕴藏的油气资源丰富),而引起了阿根廷的注意。阿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己方对该岛拥有主权,可英国却对此多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由于双方政府未进一步行动,这一争议也被搁置了下来。

孤注一掷——加尔铁里突袭马岛

到了20世纪80年代,搁置的争议再一次被当政者们摆到了前台。


这时,在阿根廷,国防军将领加尔铁里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阿的民主政府。


加尔铁里获得了政权,可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阿根廷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寡头们手中,所以上台伊始的加尔铁里也并不轻松。

面对弊病百出的经济状况,加尔铁里的部下为他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为向国际申请贷款援助来发展经济,这条路很快被证明走不通,因为获得贷款的前提是必须接受联合国相应的“人权调查”,而这显然同加尔铁里的独裁政治相冲突,他赶紧否决了这一提议。


二是追求时效,即以一场外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视线,战争的爆发不仅可以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在全社会掀起一种热情以淹没不满的声音。


对于军旅出身的加尔铁里来说,这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那么朝哪里动手呢?加尔铁里很快将目光锁定到了与英国长期存有主权纷争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上,于是,在经过一番紧张动员后,便有了阿军官兵登上岛屿的一幕。


消息传到英国

阿军侵占半岛一事很快传到了伦敦,英国国内舆论像炸了锅一样,从白金汉宫到英国的工薪家庭,都在讨论着这件事。而最紧张的,便是当时英国的保守党内阁。


英国此时的内阁首相,正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撒切尔明白,如果不对此事及时作出回应,马岛被阿军占领一事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而最后被推倒的一张牌所毁灭的,便是自己的政治生命。


撒切尔没有过军队的经历,但她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就在马岛被阿军占领的第二天,撒切尔随即对外宣布要对加尔铁里的挑衅做出反击,一支英军特遣舰队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出发了,两个星期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血战。


英国展开舆论攻势

在向阿根廷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撒切尔也没有放弃通过外交斡旋来解决马岛纠纷。英国代表向联合国提交了要求阿军撤出马岛的502号提案,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苏联投了弃权票)。


同时,撒切尔还通过美国国务卿黑格同阿政府沟通,希望阿军能够尽快撤出群岛,但加尔铁里对黑格的警告置之一笑,全面战争的爆发看来已是无可挽回了。


“两步走”的夺岛战略

和平谈判无效,英国人便把精力集中在了军事上,为了彻底打垮阿军,英军采取了“两步走”的军事行动。第一步,即是在马岛周围海域寻找阿军的舰艇编队与空军,并寻机将其歼灭。


在掌握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英军再走第二步,那就是出动伞兵和登陆部队发动突袭将马岛夺回。


阿军的报复

英军依照计划展开了军事行动,可阿军的实力及之后的抵抗却被他们明显低估了。英军为了保证大力神级航空母舰的安全,事先用鱼雷打沉了阿军虎视眈眈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并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大大震慑阿军。


不料,两天后,阿军即作出回应,阿根廷军队用飞鱼空舰导弹将英军的数艘舰艇送入了海底深处,向英国人强调了自己的军事存在。


在空中,阿军从法国进口的幻影战机频频出动,多次拦截英国人的轰炸机,而英国人也早有准备,格斗机从云层中冲出,杀向阿军的战机编队。双方鏖战在一处,不断有战机起火从空中坠落,望着天空中的燃烧着的飞机,许多参战者竟有些发怔。


英国人终究更胜一筹,战争爆发的一个月内,英国得到了新西兰、秘鲁等国家的舰艇和资金援助,同时,英国从世界各地向南大西洋调兵遣将。


加尔铁里一方四面楚歌

相比之下,加尔铁里就有些焦头烂额了,由于之前拒绝了美国人的调停,不少国家已在美国影响下暂时断绝了同阿政府的贸易往来;在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阿民众也被持续的战争折磨的十分疲惫,怨声载道。


5月21日,英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在进攻中,英军不断有人员伤亡和舰艇的损失,可他们此时面对的阿军,已是强弩之末了。


1982年6月14日清晨,数名英军伞兵降落在马岛斯坦利港的高地上,当他们还未构筑起简易的防御工事时,一面白旗在阿军阵地上缓缓升起,战争结束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阿根廷的军人政府在战败的冲击下全面垮台,阿根廷国内的政局再次陷入到了动荡当中。而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可也损失了两百多名官兵和20艘左右的舰艇(国防开支更无法估量)。


战争结束后,英阿双方的关系再次出现了回暖,而撒切尔也通过这场战争的胜利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万千英阿家庭相比,撒切尔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了。


“我们成功阻止了国家的倒退”。撒切尔如是说。


参考文献:

房兵《马岛战火启示录》 未来出版社2014年12月

李柏槐《铁腕柔情——撒切尔夫人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

世界大战100年:马岛战争全程实录


历史研习社


马岛战争对近代军事发展的影响仅次于伊拉克战争,它决定了很多军事武器的发展走向,比如航空母舰的防空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军事家注意到,而导弹武器也被确定为战争的王牌角色,很多贫弱国家纷纷发展高性能反舰导弹以确保强国威胁下的国家安全,我国就是受此影响不遗余力的发展“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

法国的“飞鱼”反舰导弹一战成名,这种低空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成功警醒各国海军专家,如何提高对低空高速飞行物的监控和拦截成为防空系统发展的课题之一。飞鱼的成功让险些退出历史的近防炮起死回生,事实证明由高射速武器组成的舰队最后防御圈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马岛战争的胜利其实就是英国海军航空兵的胜利,虽然鹞式战斗机的航程有限、载弹量不多,但是防御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的作战中还是取得21:0的惊人战绩。在性能有限的鹞式战斗机防御下英军航母始终屹立不倒,阿根廷军队也无法突破空中防御圈与岛上陆军取得联系。而由于鹞式战机航程有限导致防御圈外围的驱逐舰接二连三的被击沉,英国下定决心退役轻独立级型航母和鹞式战机。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苏格兰分离主义和脱欧风潮之后英国终于再次获得海军航空兵,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排水量达到65000吨与辽宁舰相当,也是首次配备四代隐身舰载机的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几十年如一日的卧薪尝胆就是受到马岛海战的影响,决心一定要装备高性能航母确保自己的海上强国地位。

马岛战争还催垮了刚刚上台不久的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这位军人政变上台的领导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转化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挑衅貌似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结果领导人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被愤怒的国民赶下台了。他的倒台顺利阻止了南美洲军事强人执政的风潮,片面的维护了南美洲的民主政治格局。


利刃军事


马岛战争对现代海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夺取和占领一个国家土地的战争形式,那么马岛战争就深刻影响了80年代以后的世界海军发展历程。

马岛海战改变了世界海军发展的历程。


马岛战争是阿根廷和英国之间就马尔维纳斯群岛发生的争端,最终因为阿根廷的战略冒进导致的一场让阿根廷损失惨重的战争。这次战争对海战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重新确立了航母的舰队核心地位,其次是建立了导弹时代的海军作战模式,然后是宣布火炮时代的海战正式成为历史,最后是宣告航空制胜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无敌号航母在马岛海战中作用明显。


马岛海战中,虽然阿根廷最终失败,但是阿根廷利用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发动的针对英国舰队的几次袭击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让英国蒙受了两艘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和考文垂号)和两艘23型导弹护卫舰的惨重损失。英国虽然是马岛战争的战胜一方,也展示了自己强大的远洋定点部署和机动作战实力,但是同时暴露了自己已经开始衰落的事实,体现出了非常多的失误和漏洞,此战后,英国基本明白自己无法抗衡苏联在欧洲的海上力量了。

图为被阿根廷击沉的谢菲尔德号在沉没前的照片。


要知道,仅仅是超军旗攻击机和飞鱼反舰导弹就让英国海军损失这么多军舰,如果是苏联海军的载机巡洋舰、核动力巡洋舰、核动力潜艇和花岗岩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话,那么英国海军怕是要被全部揍到海里去了。所以英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那也是英国一个国力转折的战争,从那以后,英国彻底丧失了在欧洲的海上主导作用,沦为美国海军的马前卒。

马岛海战体现出的航母的重要性,因为航母不够用,英国临时改装了一艘货轮作为小航母使用,他的名字叫做大西洋输送者号,后被阿根廷当作英国航母击沉。


英国海军在此战之前,只有竞技神一艘轻型航母在服役,无敌号则还是一艘被称为是指挥巡洋舰的军舰,当时英国的工党政府并不同意继续发展航母,因此英国海军并没有将无敌号称为航母,不然就无法建造获取这艘载机舰了,皇家海军就要损失掉自己的舰载航空兵了,这是英国海军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马岛海战之后,无敌号顺理成章的恢复了航母的称号,英国皇家海军证明了航母的作用。

图为阿根廷在马岛海战中的主力--超军旗攻击机,他的翼下挂载着飞鱼导弹。从此,飞机加反舰导弹成为反舰主流手段。


正如英国海军指挥官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无敌号,英国海军将很难打赢马岛海战,而如果没有竞技神号航母(马岛战争英国旗舰),英国将会输掉马岛战争。诚如所言,如果不是两艘轻型航母的奋力抵抗,争夺下马岛区域的制空权,那么阿根廷攻击机就肯定会一艘接一艘的击沉英国海军军舰。

图为马岛海战时期的英国海军竞技神号轻型航母,后被出售给印度。


此战后,舰载防空导弹的发展和近程防御系统的发展都进入了快车道,人们开始寄希望于发展先进的区域防空导弹来取代老式的点防空导弹,开始启了舰队防空导弹舰时代,美国也由此发展新型的标准2型区域防空导弹,苏联也发展出新的S300V导弹系统的舰载版:里夫导弹系统。由此可见,马岛海战对于世界海军发展的重大价值,这一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强大的海军必须要研究的经典战例。


海事先锋




阿根廷军政府统治出现了经济危机重重,国内矛盾激烈,政府需要对外转移矛盾;铁娘子凭借坚定反共立场和推行经济私有化理念,带领英国重新开始出发。两个隔着大西洋少有往来的国家,开始了一场奇葩的局部战争。

英国人对于阿根廷军队进攻马岛感到吃惊,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没有什么资源和战略价值,英国人基于国际法上先占原则获得了马岛主权。英国人针对阿根廷的入侵派出了特别海军舰队,结果被阿根廷人从法国进口的”飞鱼导弹”击沉了,消息传到英国举国哗然。撒切尔推行的经济私有化无禁区运动,将国家垄断电力,天然气,石油甚至皇家军工集团的股票提供出来由人民购买,同时限制工会组织的权力,实行国家控制货币政策,这种巨大经济改革触犯了金融寡头的利益,撒切尔的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所以马岛战争失利更是雪上加霜。

马岛战争升级了,英国触动了皇家海军舰队,举国之力对抗不入流阿根廷的海军,为了避免飞鱼导弹的攻击损失。撒切尔向法国总统施压,要求法国提供飞鱼导弹的飞行轨迹数据和承诺不再向阿根廷提供新飞鱼导弹。撒切尔还向美国总统里根咆哮,要对阿根廷动用核武器,威胁利诱美国支持英国。


马岛之战,双方实力悬殊,阿根廷战败接受了合约,但是没有放弃马岛主权。撒切尔赢得了马岛战争,点燃了英国举国爱国热情,推动了自己经济政治改革,带着马岛之余威,她来到了中国,企图威胁中国同意以香港主权换治权,但是统帅过百万大军的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穷是穷了点,不过硬骨头还是有几根,你们不同意我们就打过去。玛格丽特当然不敢面对数亿人口大国的战争,美国人都在中国面前尿了三次(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自己能够怎么样?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2013年去世了,她一生以马岛战争为自己最大政治成就,所以葬礼充满军事色彩。撒切尔夫人的孙女阿曼达·撒切尔朗读了第一段《圣经》经文: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唐俊龙55398571


1982年的马岛战争,阿根廷输得很惨。但是倘若我们仔细从阿根廷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就会发现其实阿根廷是有不小的胜算的。在战前和战时,阿根廷的决策层都犯下了许多错误。(当时阿根廷由军政府领导,很多政府官员都是陆海空军的将领)

首先是时间节点的问题。阿根廷原定进攻马岛的时间是5月15日。因为5月中旬以后的阿根廷异常寒冷。然而阿根廷实际的行动时间却是4月2日。当时的阿根廷军队正在扩军接收大量新装备,而英国则处于衰退裁军时期。也就是说实际上阿根廷开战的时间越晚越有利。而且行动中阿根廷动用的军队数量太多。马岛上的英国驻军只有百人左右,但是阿根廷海军却动用了海军几乎所有的船只,还包括一艘航母。

结果就是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让英军在阿根廷发起进攻前的一周就得知了其意图。而且阿根廷军方内部也有对立。整个计划是陆海军高层制定的,仅仅是在1982年1月份简单地告知了空军。结果就是直到3月下旬,阿根廷空军才开始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准备。

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可笑了。这场战争是陆海军挑起的,然而很快陆海军就脚底抹油跑了,把所有责任都丢给了被强行拉入战争的空军。阿根廷的空军是三军中训练水平最高的,但是其政治影响力却是最弱的。尤其是马岛战争时期的军政府中。

当时的马岛空军拥有200架飞机,但是阿根廷的主要空军基地距离马岛都有690-750Km距离,作战飞机面临着作战半径不足的困难。马岛上原本有一套英军的雷达系统,被阿根廷俘获拿来用,因为岛上山脉遮挡造成了一个雷达盲区,本身应该是再建一个雷达站辅助的,然而阿根廷军队什么都没做。正是这一盲区让英军得以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登陆马岛。

而马岛上登陆的阿根廷军队还是刚刚征召的一个训练不足缺乏装备的民兵部队。海军在损失一艘巡洋舰后甚至都不敢去给岛上的陆军运送物资。

总的来看,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空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陆海军基本是什么也没做。


贞观防务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我对历史方面比较擅长,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马岛战争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马岛战争是什么?!

在1952年的时候英国的叫什么名字的人发现了马岛,并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其实马岛离着阿根廷非常的近,要说发现必然是阿根廷先发现的,就是没有宣布主权也没当回事,谁知道后来被别人宣布拥有主权,阿根廷就不干了,马岛战争爆发于1982年,是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爆发的战争,战争原因就是马岛的争夺战,由于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仅仅维持了70多天就以英国战胜国收场。马岛战争是20世纪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对我们以后的战略防御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们是支持阿根廷的,美国支持英国!

我们对马岛战争其实是支持阿根廷的,因为马岛离着阿根廷特别的近,但是我们选择了沉默,因为我们跟别的邻国也有着岛屿之争,不能承认“就近原则”在地图板块上来看黄岩岛离着菲律宾是非常近的,但我们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目前跟菲律宾还存在领土争端! 再次:马岛距离英国一万多公里,并且这个岛屿也不是很大,但是战略位置很重要,英国这种老牌的流氓国家就是欺软怕硬,当初还想赖着我们的香港不还,还想保留什么法律啊,管辖啊什么的,被我们的邓爷爷狠狠几句话怼了回去,其实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马岛战争还是有些关系的,如果不是82年的马岛战争,英国会觉得自己有实力和我们硬钢一下的。



觉得我说的还算有点道理,就给点个赞,觉得我说的不太准确的可以再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互相讨论,互相进步!

小小孙说


首先阿根廷已经制定代号“罗萨里奥”的作战计划,定于1982年7月占领马岛,但是在这之前出了点小意外,1982年3月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的一群工人登上南福克兰岛计划拆除一座废弃的保加利亚鲸鱼加工厂的设备回国作为废铁变卖,这本身倒没啥,出发前英国驻阿根廷大使馆也得到了通知,但是这帮人拆除设备的同时还升起了阿根廷国旗,这个英国人就不干了,然后的流程就是国际争端通用流程,英国不高兴了,派兵...阿根廷不高兴了,派兵...英国更不高兴了,派更多兵... 战争的过程就不详细说了,这个在网络上有很多资料可查,战争的结果是英国取得了胜利,一直到现在都对福克兰群岛实施有效控制,简单说说阿根廷失败的原因吧。

一、出兵时机不好,本来阿根廷计划7月出兵,但是因故不得不提前到4月,其结果就是因为各国的武器禁运,阿根廷订购的剩余9架超军旗战斗机和9枚飞鱼导弹还有4艘护卫舰、2艘潜艇都被推迟交付,要知道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仅有5架超军旗战斗机和5枚飞鱼导弹已经让英国海军大吃苦头,如果全部导弹到货,战争结果实在不好说。 二、抗登陆准备不足,阿根廷上层的战略判断失误,其一致认为英国不会发动军事打击,因此所谓的抗登陆准备略等于无,等发现英国开始动手了,马岛周围海域已经被英国舰队封锁,兵力、物资等已经无法增援马岛。

三、指挥失误,整个马岛战争中,阿根廷陆海空军完全是各打各的,根本没有有效的协同作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5月21日阿根廷空军对圣卡洛斯湾英国特混舰队的攻击,经过一天作战,本来已经成功压制英国舰队,如果这个时候阿根廷守岛部队展开反击,就算不能歼灭英国登岛的先头部队,至少也能将其压制在滩头,但是阿根廷陆军只是在一边“强势围观”。 四、士兵作战素养不高,阿根廷实行征兵制,大部分部队服役期仅1年,这么短的时间你能指望士兵的作战能力高到哪去?很多士兵仅仅接受了简单的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连基本战术科目训练都没有。


李三万的三万里


加尔铁里总统政变上台后就要求英国归还马尔维纳斯群岛,同时要求马岛居民选举进行民意选择。不过这些都被英国拒绝。

加尔铁里随即开始了强硬举动立即派兵攻占了马岛,而岛上英军只有一百多人不战而投降。阿根廷国内因此而沸腾,无数人走上街头狂热呼喊加尔铁里的名字,誓为国家战斗到最后一刻。

消息传到英国,撒切尔夫人随即通过议会全票授权,立刻派出皇家海军舰队不远万里远征。在英国,撒切尔夫人的坚毅与果敢同样得到国民的拥护。大英帝国已经衰落,所有的英国人希望通过战争的胜利让英国重新开始伟大。

阿根廷的空军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是非常伟大的。阿根廷军队并没有像海湾战争中的萨达姆军队那样等待对手进行部署而是发起了主动攻击。大家都清楚,阿根廷两架法制超军旗战机用法国飞鱼导弹击沉了谢菲尔德驱逐舰。但是由于法国对阿根廷实行了禁运,飞鱼导弹很快打光了。不过,阿根廷空军都是铁血战士,不愧为潘帕斯雄鹰,有几个飞行员选择了驾机冲向敌军舰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

装备上的劣势是巨大的,阿根廷被美国和法国制裁后无法获得更多武器。英国空军最终主宰了天空,阿根廷进入了战争防御。当英国陆军登上马岛时,阿根廷陆军选择了投降。

英国此战干的非常漂亮,撒切尔夫人因此被中国人称为铁娘子。当她听到中国做出要收回香港的决定时,当时曾想以马岛模式解决。但中国不是阿根廷,1984年阅兵仪式上,许多外国人看到蚕式导弹惊呼是中国的飞鱼。在香港问题的较量中,铁娘子遇到了外号钢铁公司的邓小平。事后她感叹中国具有压倒性优势。

也许香港问题的最终解决彻底毁灭了大英帝国的二次崛起。


飞翼点通


马岛战争(1982年),也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福克兰群岛战争或福岛战争,是指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的主权而进行的战争。

马岛位于靠近南美洲大陆的大西洋洋面上,是南大西洋通往阿根廷的战略要地。1833年,英国以马岛最先由英国人发现为由,用武力从阿根廷手上夺取了马岛,1943年向岛上派出了第一位总督。此后,阿根廷保留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两国纷争一直延续下来。

1981年,阿根廷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600%,薪资增长只达到19.2%,民众对政府满意度降低。为应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矛盾,阿政府决定通过发动马岛战争,以其胜利的结果来转移公众的焦点

1981年3月26日,阿根廷政府不顾英国警告,出动3支海军特混舰队,分别于4月2日和3日实施登陆突击行动,一举夺取了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等3个群岛。

对阿根廷的行动,英国作出了迅速的反应。马岛被占当日下午,英国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做出与阿根廷断交,并派出特混舰队收复失地的决定。4月3日,英国成立了以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随后,英国进行紧急出征准备。

5月7日,英军通过了代号为“萨顿”的两栖登陆计划。12日,作为英军特混舰队后续部队的第五步兵从南安普顿起航,开赴战区。11日至14日,英突击队员摧毁了登陆点附近的贝卜尔岛上的机场等目标。21日凌晨,登陆行动 全面展开。

得知英军行动后,阿根廷军队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空中反击。可是由于实力的限制和英军的抵抗,阿军并没能起到完全破坏英军登陆计划的作用。在猛烈的空袭下,英军5000多人连同3.2万多吨作战物资全部上陆完毕。从这时起,激烈的战争从海上转移到了陆地。

6月11日黄昏,英军两个旅向阿军主阵地发起总攻。经3天激战,突破了阿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日下午,阿根廷同英军举行会晤,同意正式停火。至此,马岛战争宣布结束。

战争简评:在马岛战争中,英国以惊人的速度做出反击决定,恢复了对马岛的实际控制。可以说,英国人胜在一个“快”字。如果英国延迟出兵,阿根廷可能会做出完善的准备,如此一来,最终战争胜负很有可能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