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有些人会说“齐人多诈"?

啰嗦说两句


在秦汉两朝的史书中,曾数次有过“齐人多诈”的记载。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有这种说法呢?

齐人,顾名思义是指齐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或者更准确说是现在的胶东人,大体指以青、烟、威为代表的胶东半岛地区的山东人。

1、“齐人多诈”想表达什么

看字面意思就能知道,“齐人多诈”自然是说齐国人多有计谋,有心眼,擅长“诈术”,能用语言欺骗人。上溯历史,无论是姜太公、管仲、司马穰苴、晏婴,还是孙武、墨子、吴子、孙膑都是权谋之士,一句话:确实心眼很多。

秦始皇一心求仙,结果被山东人徐福等方士、儒生忽悠一番,仙人、仙药啥也没见着,徐福也一去不返。汉武帝信奉方士,司马迁在武帝纪中,八成篇幅都在描述汉武帝信神拜鬼的事情。这都说明齐人脑子够活,智商超群,时人无奈以“诈”相称。

2、古人对各地都有过评价

除了“齐人多诈”,古代对各地都曾有过评价,大体意思是:秦人强劲、晋人刚强、吴人胆小、蜀人懦弱、楚人轻狂、齐人诡诈、越人浮夸、海岱之人健壮、崆峒之人尚武、燕赵之人精锐、凉陇之人勇敢、韩魏之人厚道。

上述说法自古争议颇多,《太白阴经》曾质疑:章邯投降使20万秦军坑杀,何以称劲;夫差胜齐败楚,何以称怯;孔明巴蜀立国窥探中原,何以称懦;项羽破秦称霸,何以称轻;田横率500死士自杀殉国,何以称诈……

3、自古就存在“地域黑”

热衷于“地域黑”是一项传统,比如先秦很多寓言主角多为宋人、陈人、杞人,因为这三国是虞、夏、商后裔为主体的国家,周人自然喜欢拿他们开涮。加之数千年的聚居和融合,各族群间文化、经济水平不同,也给“地域黑”生长创造了条件。

从古代“齐人多诈”到现代“河南人很坏”等,都是“地域黑”的直接体现。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太过关注此类说法。最后,用一段小故事来结束这个话题:

汉武帝时齐人东方朔称可上天取仙药,30天能完成任务,并让一名方士陪同。此后他天天喝酒玩乐,第30天时方士正在熟睡,东方朔叫醒他说,你大睡我叫不醒,只好自己上天,现在刚回来。方士只好拉着他去见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东方朔一派胡言,要治他的罪。东方朔自称冤枉,称上天后,天帝问人间穿什么衣服,东方朔答是“虫皮”,说:“这种虫的嘴上长着马鬃一样胡须,身上有彩色斑纹。”天帝让使者查报后得知虫就是蚕,就放东方朔返回了人间。

东方朔说:“如果陛下认为臣撒谎,请派人上天与天帝对质。”汉武帝听后大笑:“好吧。果然齐人生性狡诈,你只是想用这种办法,劝朕不要信方士的话而已”(齐人多诈,欲以喻我止方士也)。

也许这个故事,可让现代人更深刻理解“齐人多诈”的含义吧。


指动济南


“齐人多诈”是流行于秦汉时期的一句话,表达了当时人对齐国人的整体看法,意思是齐人惯于权变诡诈。为什么齐国人的为人处事的风格会被秦汉人看作是“多诈”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先秦时期,齐国的兵学思想和军事理论繁荣,代表了当时兵学思想和军事理论的最高水平。在齐国的历史中,不仅诞生了为数众多的彪炳史册的兵学大家、军事理论家和著名将领,如管仲、孙武、孙膑、田忌、田单等,也留下了很多闪耀至今的兵学和军事理论著作。崇尚诡诈多变的兵学成了齐国的传统,而这些对齐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由此使得齐国人在为人行事方面明显带有权变诡诈的印痕。

二是齐国田氏族人在发展田氏势力过程中,费尽心思,机关算尽,是奸恶诡诈、机谋权变的典例。田氏在取代姜齐的过程中,以田常为代表的田氏人物,无所不用其极,其间充满了权变和诡诈。以致于东汉的王符在评论王莽时,将他与齐国的田常相提并论,说他行事风格具有“田常之风”。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任何关于地域文化的整体判断往往都有失偏颇。它只能说明问题的某些方面,而不能代表全部。齐国的兵家太过著名,并出了不少青史留名的历史人物,所以人们往往以偏概全。


与书居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齐、鲁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山东人的个性是自信、豪爽、重义气、好交友、能吃苦,其实这只是个大概的分法。确切地说,山东应该分为齐、鲁两部分,齐人和鲁人的个性差异很大。

山东会有齐、鲁之分,这应该追溯到周朝。周朝成立后,将全国土地分封给皇亲国戚和文武功臣。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分到内陆的鲁,大军师姜子牙分到临海的齐。两人都非常能干,但治国方针不同。

周朝初期大分封之后,姜子牙问姬旦:"您怎样治理鲁国?"姬旦回答:"尊尊而亲亲。"意思是,尊敬尊长,亲爱亲人。姬旦反问姜子牙:"您又如何治理齐国?"姜子牙答道:"尊贤而尚功。"意思是,尊敬贤人,推崇功业。这个故事真实说出了齐、鲁在治理国家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周公姬旦修订、推行周礼,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楷模,在他的影响下,鲁人好道义、讲伦理,出过不少道德圣贤和文章高手,如孔子、孟子等等。

与周公不同的是,姜子牙向百姓灌输的是男子应该报效国家、赢得功名的思想,使齐人较好功利,喜欢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或外出冒险寻找出路,因此齐国诞生了很多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管仲、诸葛亮、晏婴、韩信、戚继光等人。

礼治与耕织,成功地塑造了"道德型″的鲁人;像齐国这样追求功名,逐利赚钱,礼义势必要湮沒于"铜臭"之中,为此,古人说"齐人多诈"就不难理解了。



程胜军3


其实这句话源于汉代的“地域黑”。

事情本身记载于《史记》,说是汉武帝觉得儒家学说有利于自己的一系列为政举措,所以重用大臣公孙弘。

公孙弘曾经跟另一位大臣汲黯约好,俩人给皇帝提啥建议,都是汲黯先说,公孙弘跟着支持一下,这样汉武帝就同意了。但是慢慢儿的,公孙弘为了顺应汉武帝的心思,开始不遵守这个约定了。比如说大家商量好提个什么建议,如果皇帝不高兴,那公孙弘马上就改口。(这人品也真是不咋的)

于是汲黯认为,公孙弘这个人外表老实巴交,内心却很狡诈。因此: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在当时,齐地之人真的狡诈吗?

当然不是这样,自古以来都有地域黑。在秦汉时期,人跟人之间更容易因为乡土关系而建立联系,因此同一地区的人很容易抱团,相互提携帮助,同时也共同去歧视其他地区的人。这种情况在史书中并不罕见。

比如说,楚地出身的刘邦,也看不起齐人。

在著名的白登之战以前,大臣刘敬曾经劝刘邦不要轻易进攻匈奴,但是刘邦求胜心切,对刘敬的建议不屑一顾,他骂刘敬说:

“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

意思是你这个齐地来的渣渣!靠一张嘴获得官位,现在还敢胡说八道,动摇我的军心!

但是呢,楚人自己也被地域黑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羽,他焚烧咸阳宫室之后,觉得关中残破,因此想要回老家楚地去称王称霸。别人劝他他也不听,因此那个人说: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这楚国人,就是猴子戴帽子!干不成大事儿!


除了楚地、齐地的歧视,在西汉时期还广泛存在关中人歧视关东人的情况。因为关中是京畿所在,天子脚下,关中人自然觉得身份更高一筹。

自古至今,都有这样的地域黑,看历史遇到这样的情况,乐一乐就行了,有的人还非要较真儿,去刨根问底探索一下为何齐人多诈,这其实就没必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