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輕簡化栽培:改良土地變糧倉

8月31日上午,由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的水稻輕簡化栽培現場觀摩會在月河鎮閔莊村成功舉行,來自全縣的專家學者、基層農技人員、水稻種植大戶等100餘人觀摩了水稻輕簡化栽培現場。這是我縣農業部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現實舉措。

輕簡化栽培技術——即相對傳統的栽培技術來說,所採用的作業工序簡單,勞資投入較少的省時、省力、省畜、降耗、節本、增效的栽培技術。水稻輕簡化栽培技術直觀的講就是直播、拋秧、免耕技術,還包括機械化或半機械化栽培技術。在觀摩會現場,談起水稻直播的經驗技巧,閔莊村水稻種植大戶閔登家向大家介紹,自己連續三年使用水稻直播技術,其實水稻直播技術並不複雜,只要在水稻前期掌握好一封、二殺、三補治的除草技術,中後期管理和常規水稻管理一樣。 閔登家種植的300多畝水稻使用的都是直播技術,在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水稻直播不僅解決了用工大的問題,也節省了插秧時間。粗略估算,除去打藥、水管等工時費用,1畝稻田至少節約一個人工,相當於節省了120-150元,後期隨著技術改進,產量還有增加潛力。

農技人員對常規人工移栽田、水直播田、拋秧田分別進行了測產,結果顯示傳統兩段育秧普遍存在栽植密度不夠,基本上在8000-9000穴左右,嚴重影響了產量的提升;對測產的拋秧田和水直播田畝基本穴在10000-12000穴之間,畝有效穗數在18萬左右,產量在600-750公斤之間。測產結果表明,水直播田和拋秧田不但提高了產量,而且省工省時,解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勞動用工不足等問題。

在距離當地養豬場不遠處的一片稻田,由於前些年豬場無害化處理技術不成熟,部分畜禽排洩物流經稻田,附近180多畝水稻常年遭受肥害,幾近荒蕪。近年以來,縣農技人員多次下鄉實地查看,取樣分析,在多地搞起了水稻輕簡化栽培的試驗示範,根據土地特點進行技術創新,對周邊種植群眾進行種植技術指導,把豬糞尿變廢為寶,漚制後的沼液當做氮肥,始穗期增補適量鉀肥,栽培方式採用水直播,秈稻、粳稻等品種搭配種植,既減少了化肥的用量,又提高農作物產量,還實現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縣農業局主任科員胡明祥表示,在今後會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廣泛開展技術宣傳培訓、指導和諮詢等工作,認真組織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與農戶對接,提高全縣農業科技水平,解決科技“棚架”等問題,進一步促進全縣糧食平衡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