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独立团3600颗手榴弹炸鬼子,在物资奇缺的抗战年代是否合理?

a398181531


分两个部分回答这个问题:先说八路军步枪和弹药奇缺,再说下手榴弹对于八路军的重要性。

抗战时期,八路军武器奇缺,尤其是步枪和弹药。

1937年,八路军出师抗战,四万多战士才一万多条枪,每条枪平均30发子弹。而此时,日军的装备就很让我军羡慕,日军一个步兵有三个弹药盒:前面两个弹药盒各装30发子弹,后面一个弹药盒装弹60发。到1940年,八路军人数扩张到40万人,步枪九万条枪,子弹均数更少,每枪只有20发子弹。

而其实,每次士兵打仗的时候,只给五发子弹。战士们打完三发,就不敢打了。也是因此,敌人称呼八路军为“三枪八路”。当然,也有打富裕战的时候,那就是“平型关战役”。这是八路军出师以后的第一场战斗,总部给每个士兵批了100发子弹!可见,那场战斗是下了血本了。

步枪和子弹很难补充。

蒋介石是不会给那么多武器的,到1940年,蒋介石基本停止供应弹药了。八路军只能靠缴获和自己兵工厂制造。随着和八路军作战经验增加,日伪军也变得很聪明,每次打完仗以后,都会破坏武器弹药,不会给八路军留下多少武器弹药。也是因此,八路军喜欢打小股伏击战,以最少弹药消耗,在短时间内消灭敌人。只有这样,才能缴获最多的弹药物资。(不过,八路军与日军作战总体上,缴获弹药少于消耗弹药。也就是说,亏本的。)


弹药打完了,步枪就成了废铁。不能靠缴获,就要自己制造。1938年,八路军就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自制炸药、步枪、手榴弹等武器。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成立军工部时,我军已经组建了兵工厂七座:4个步枪制造所和3个弹药厂。

先说步枪生产规模:军工部所直辖的兵工厂,在1940年共生产步枪3360支;1941年由于日军扫荡,共生产步枪1736支;到1943年,减少为400支。抗战前五年,总共生产了1万支步枪。

此时,虽然八路军的很多兵工厂可以达到年产20万发子弹的规模,80%是捡弹壳重装。质量肯定不如新子弹。但是,这依然不能满足战斗需要。要知道,抗战八年,八路军总共消耗子弹2000万-5000万发!

步枪和子弹数量,不能满足士兵需要。所以,必须大量制造手榴弹。

简单粗暴的说,当时的八路军,在一个战斗班就三把枪的时候,其他士兵都是拿着大刀片子,红缨枪。腰里再别上两颗手榴弹,就能上战场了。

手榴弹有多重要,我们通过数据对比就能发现。

抗战八年,八路军和新四军设立了数十个的兵工厂,弹总共生产子弹780万发,手榴弹450万个,其他武器装备数量,远低于这两种!

以军工部所直辖的兵工厂为例,1940年,生产子弹12万余颗的时候,手榴弹是7.4万颗!
以晋察冀边区为例,截止1942年2月,共生产步枪1056支,手枪186支,手榴弹308157颗,步枪弹594997颗。
以120师的所有兵工厂为例,1941年,只生产了10挺轻机枪,292支步枪。但是,这年生产手榴弹31483颗!

就冲着手榴弹位居第二的生产数量,就能明白,手榴弹对于八路军的重要性。虽然,手榴弹在抗战初期的质量确实不咋地,规格大小不统一,材质和装药也是五花八门。就如同李云龙说的,一炸两半。但是,步枪不够,只能手榴弹凑数啊。不过,到1944年后,八路军兵工厂都掌握了硝化甘油的制备技术,又研究出硝化棉,手榴弹威力提升好几个档次。

手榴弹方便使用,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士兵就能熟练掌握手榴弹使用技巧。而且,手榴弹又能自己制造,用起来不心疼。所以,八路军战士每人都会配备2-4枚手榴弹。

最后,八路军用手榴弹重伤日军,是有战例的。

1942年,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隶属于冀中军区7分区22团的战士李三子,在守卫无极县赵户村南街口的战斗中,一人就扔出我军自制的手榴弹180余颗,炸死炸伤日伪军数十人。

剧中,李云龙死皮赖脸的找后勤部要了20箱手榴弹,答应用日本军刀作为回礼。这也是符合当时兵工厂实际生产能力的。李云龙集中全团手榴弹,凑齐3600颗,肯定是没问题的。所以,这个剧情是合理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谢谢,《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军武次位面


应该是合理的,首先我们从实际的战史来看:

即1940年8月由八路军发起的“百团大战”,此役八路军共投入了105个团,共消耗子弹70万发、手榴弹12.6万发。平均八路军每个团消耗了约1200梅手榴弹,而大部分的战斗属于交通破袭战,其激烈程度远不如《亮剑》中独立团对坚固设防的日军主力的攻坚战。


由于八路军的游击作战,根据地经常遭到日军的进攻和破坏,部队的驻地经常转换,而且并不能保证时刻与后方保持联系,所以不可能像正规部队那样固定的提供武器弹药补给,所以一般八路军的各团都会储备一定的物资弹药,以保持一定时间内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抗包围能力。而独立团的此次攻坚战很明显是把自己全部的家当都拿出来了,平均到作战部队人均不到4个,其实也不算多的。一般作战每名士兵都配备1到2枚的手榴弹,特殊的攻坚战给士兵多配发1至2枚手榴弹也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吧。


我觉得还是合理的,一个八路军的主力团怎么也能凑齐这三千多枚手榴弹的。


小小狼王


我想看过亮剑的人对这3600颗手榴弹都会记忆犹新,当时山崎大队据险死守在一个山头,并且构筑了环形的坑道工事。在八路军部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李云龙所部临危受命,兵出奇招,先通过土工作业的方式推进到了手榴弹有效投掷距离之内,然后集合了3600颗边区造手榴弹将日军炸了个人仰马翻,最后一举将山崎大队团灭!可谓是大快人心!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情节有抗日神剧的嫌疑,认为在当时的抗日时期,八路军物资奇缺,人手一只步枪都做不到,怎么可能在一个独立团集合如此多的手榴弹进行狂轰滥炸。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家对当时敌后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应该会打消这样的疑问,因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实现的可能性的。

木柄手榴弹构造简单,生产加工难度低,小作坊即可生产

抗战时八路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是根据德国24式手榴弹仿造而来,通过缩短长度和减少弹体重量来适应中国人的体型,这种手榴弹构造简单,杀伤力也不错,很适合没有重武器的中国军队使用,因此在抗战中被中国军队广泛推广。

正因为这种手榴弹的构造简单,只需要采取土法炼铁和制造黑火药就可以完全满足制造要求,因此生产起来比枪支火炮也简单的多(枪支火炮对钢材强度要求高,敌后兵工厂一般使用的都是沦陷区的铁轨钢,所以产量有限),在边区很多的手工作坊也能生产,

曾在抗战时担任八路军手榴弹技师的石成玉回忆说,他曾经和妻子、弟弟三个人建立了一个土作坊就能做到日产边区造手榴弹40多枚。当然这种手榴弹比原版肯定是要山寨很多,李云龙也说很多时候爆炸只有两半,这也是当时的简陋的生产工艺所限制,但是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在当时武器急缺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好武器。

边区造手榴弹在敌后兵工厂产量巨大

大家都知道有名的黄崖洞兵工厂,但是很可惜这个兵工厂主要以生产枪支火炮为主,手榴弹并不是主要产品。根据《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记载,在敌后兵工厂当中,手榴弹产量最大的当属山东根据地的兵工厂和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以及晋中大官亭修械所。其中的山东鲁南根据地兵工厂在1943年手榴弹月产量已经可以达到7,000余枚, 爆炸率达90%以上,但是这个兵工厂与李云龙驻地山西河北一带太远,所以不能计算在内。

(边区造手榴弹)

那我们看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和晋中大官亭修械所,根据史料记载: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兵工厂1940年平均月生产武器数量为捷克式马步枪400枝,

手榴弹10万枚,迫击炮弹2,000枚。大官亭修械所主要以修理军械为主,但是也兼造枪支弹药,每月可以生产新枪50枝、手榴弹3至5万颗、迫击炮弹1500发及刺刀、 大刀各900把。

(八路军小战士携带9枚边区造木柄手榴弹)

手工作坊加上兵工厂的产量要一次性供应3600枚并不是难事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晋察冀和晋中两个根据地的兵工厂在每个月手榴弹产量加起来就能达到13万枚

,这两个兵工厂离独立团的晋中驻地都非常的近,因此供给3600枚手榴弹并不是太大的难事,在加上当时散布在各个根据地的无数武器生产小作坊,在抗战中上演这样的手榴弹轰炸情节也并不都是虚构!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手榴弹之中也能看出当时的革命先烈在如此简陋的装备下是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才换取了抗战的胜利,这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铭记!

我是扒一扒趣史,欢迎点赞评论,感谢大家的阅读!


军史吐槽君


要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士兵都是有3600支三八大盖那是吹牛,但是3600颗手榴弹在有一定背景铺垫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的军工生产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要说起我军的军工,还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中国和日本在抗战中军事上的差距是极为明显的,日本有飞机坦克大炮,而中国的军人根本是在用血肉之躯对抗日本的飞机大炮。

尤其是在重火力方面,先别说防坦克炮,防空炮,大口径的火炮,就是小口径的火炮都没有,纵横最近又把二战中的电影撸了一遍,比如《珍珠港》《血战钢锯岭》《兄弟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外国的战争从来没有引发缺乏弹药而当成问题,在讲述苏联二战中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片子里,几个老娘们就把德军的飞机打下来了,依靠的当然是高射机枪了。在珍珠港中美国要反击日本本土,结果让日本的防空炮好顿打。

然而,同时间段的中国抗日战争,马竟然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这跟一战有什么区别,或者说还不如一战来得激烈。在1935年的统计时,国军可以用于野战的火炮总计456门,而真正能够使用的估计只有两百门左右。为什么我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因为我们没有炮。

火炮并非十分高端的技术,中国清朝时期就能制造,早在1905年江南制造局就已经生产出75毫米的山炮,而奉系的张作霖沈阳兵工厂已经能够生产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但是为什么在抗战中我们的火炮却是极度匮乏的?主要原因还是军阀之间混战,使大家都急功近利,没有静下心来生产军工的心。

包括蒋介石,当时都是急于购买德式装备,而不是建设军工生产线,如果当时老蒋能够事先在重庆等大后方地区建设几条军工生产线(当然后方是军阀,未必会允许),想必抗战也不会如此艰难。

八路军对军工生产尤为重视

在老蒋看来,可能国军打不过会有外援,因此,完全不考虑生产的问题,但是八路军没有任何补给,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对军工生产方面尤其重视,1938年时在晋东南就建立了5个流动修械所,到年底的时候每个月可以生产五六十支步枪,1938年八路军决定建立更大规模的兵工厂,到1940年八路军已经能够自主生产八一式步枪,但是毕竟是自主生产的,工具和原料都不行,第一支八一式步枪打了几枪就折了。

八路军的军工生产枪以制造简单步枪为主,重火力方面就以手榴弹来代替,毕竟火炮那些东西不好造,成本又多,还是手榴弹来得实在。

八路军建造了很多兵工厂,其中最大的应该就是八路军的黄崖洞兵工厂,据说每个月能生产二十万颗手榴弹,所以,别的没有,但是手榴弹还是有的。

彭德怀为什么要求一定要拿下山崎大队?

实际上在亮剑中被包围,后来被李云龙攻下的这个日本大队,正是端了黄崖洞兵工厂的那伙鬼子,彭德怀能不生气吗?

在历史上,这场战斗就是关家垴战斗,是八路军在抗战中较为惨痛的战役,主要原因还是这个日本大队借助有利地形和先进火力成功守住了八路军的攻击,八路军要是有几门重火炮,也不会损失这么惨重了,所以还是军工不行。

关于李云龙独立团手榴弹这个,在电视剧和原著中都有交代,那就是在李云龙上战场之前特意到后勤部那要了20箱手榴弹,并且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李云龙给他搞一个日本指挥刀。

所以,以八路军的生产能力是能够达标的,以小说的剧情铺垫也是合规的。

在亮剑中李云龙凭借挖土坑,到近距离后,用集中起来的手榴弹将日军火力压制住了,然后才冲上去,在实际历史上的关家垴战斗中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工兵能力不行,还没等挖到,日军援军已经来了。


史论纵横


在抗战时期,由于八路军的条件不好,只能生产“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将一颗炮弹分解成十几颗手榴弹,也有的时候利用其它的火药制造手榴弹,这种边区造的质量一般都不是很好,正如李云龙所说,一炸就成了两半,但是边区造手榴弹因为制作更简单,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火力来源。

当时八路军在太行山建立了根据地,除了黄崖洞兵工厂外,还有晋察冀、晋中根据地的兵工厂,直到1940年,八路军的制造工艺有了显著提高,晋察冀根据地每月生产10万枚边区造,晋中一个月生产3万枚,一个团1000人,一个士兵3—4枚手榴弹,13万枚能配备40个团,况且这仅仅是月生产量,所以李云龙的独立团拥有3000颗手榴弹是绰绰有余的。

还少了600颗对不对?还有个细节,李云龙提到了还有20箱手榴弹,李云龙之前降了职,被调去了做服装厂厂长,回来时跟后勤部长张万和要了50箱手榴弹,张万和不肯啊,让他用一把佐官刀来换20箱手榴弹,李云龙答应了,抬起20箱手榴弹就走了。



八路军兵工厂生产的边区造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短柄的,50颗一箱;另一种是长柄的,30颗一箱,李云龙用的都是长柄手榴弹,所以他带走了600颗手榴弹。

所以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轰炸山崎大队是有可能的。


逸闻轶事


李云龙独立团歼灭“山崎大队”的战史原型关家垴战斗发生在1940年,这个时候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已经在太行山区建立了七个兵工厂,其中四个步枪制造所和三个弹药厂,所有工作从1938年即已开展,别的武器未必满足需求,手榴弹还是基本能够足量供給八路军主力部队的。

太行山物产丰富,生铁和煤炭较为充足,八路军又邀请了一批旅德和北平的高材生参与手榴弹的研制,使一二九师(晋冀鲁豫军区)的手榴弹生产进入半流水线的水平,在百团大战发起前,创造了连续数月手榴弹产量接近20万枚的奇迹,所以作为主攻部队,独立团完全有可能分配到超额的手榴弹。



另外,李云龙因为苍云岭战斗抗命突围,下放到军区被服厂担任厂长,也许大家忘记一个细节,当他接到调任独立团团长的命令时,从军区后勤部长张万和手里,又额外勒索了20箱“边区造”手榴弹,这样的战术储备正是关键时刻动用的。

张万和是李云龙的大别山老乡,关系较铁,之前主动多拨发了10箱手榴弹给独立团,李云龙仍然不满意,骂骂咧咧挤兑张部长:“我早听说后勤部长张万和不是咱大别山人,是从山西逃荒过去的,以前不信,现在我信啦,真他娘地抠!你要不给,今天老子就不走了,你还得管饭!”



面对这个无赖的老乡,张万和是一脸的无奈,骂李云龙是个黑心商人,但是最后,这200箱手榴弹李云龙还是讨了去。

所以算下来,独立团作为“李家坡”战斗的压轴主攻部队,每个战士补足四枚手榴弹是没有问题的(注意看八路军战士的手榴弹袋),那么,当李云龙集中全团1000多号人的备弹全部交给张大彪的一营时,3600颗手榴弹是禁得住推敲的。


度度狼gg


可能性很大。“边区造”手榴弹并不是精密的武器系统。仅仅由弹壳、木柄、装药、引信四个部分组成。而且对工艺要求并不高。

简单的说说制作工艺:

“边区造”手榴弹最难制作的部分是弹壳,弹壳可以由砂模进行浇铸。按照当年边区兵工厂的水准是可以每月制作上千枚手榴弹弹壳的。

其余的部分都是当年边区就地取材进行制作。硝石、木炭、硫磺等物资在边区还是很丰富的,混合的黑色火药配合铸造手榴弹壳是可以产生一定的威力。


而手榴弹柄的部分就是就地取材靠木头制作也不会因为手工作坊导致性能不足。

拉火引信的配方和制作工艺W君也知道,简单的说就是靠“XX灰泡在XX条内”一个大锅一晚上可以煮出上万条拉火引信。

因此一个几十人的小武器作坊供应给李团长几千个手榴弹还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

只不过,电视剧里面的手榴弹不是边区造啊,明显就是24式手榴弹啊,国军用的。


军武数据库


看了军迷的回答忍不住想说几句。

很多军迷都把手榴弹的数量作为关键论据。一个团有几千颗手榴弹不是什么问题...。3600颗手榴弹李云龙还是有这个家底的。不要以为有多少手榴弹就可以一股脑的斗投出去。我们从战术上讨论一下。

李云龙部用挖掘交通壕向前掘进,所有交通壕基本都是纵向的即使有少量的横向联通壕其宽度也不会恨宽,山崎大队500多人,其防御正面至少400——800米且不说防御纵深。我们把日军防御正面最小话400米,请问李云龙要挖掘几条接敌壕沟,主攻方向挖五条交通壕局部挖些横向壕沟,请问能有多大正面。我们再算下,3600颗手榴弹需要多少人在壕沟内展开,至少要一个连,100多人,一百多人的正面至少要300米,每人投弹30余颗。问题来了,接敌壕沟有这么大的正面吗?人数前能把将近一顿的手榴弹投送出去吗?所以,3600颗手榴弹有点多了,本人认为根本投不出去。

如果是真实战斗,李部两个营一个主攻一个助攻,另有预备队在其后侧,助攻部队主要是牵制某一点不掘进,而主攻部队在助攻部队的掩护下一部进行土工作业,另一部火力牵制掩护其掘进分队。待挖掘到有效攻击点后,手榴弹投掷手到位(估计人数不会超过50人),后续分队隐蔽接敌,也屯于壕沟内。待下达口令后,投掷手投出几百枚手榴弹投向敌防御前沿,将前沿某段防御阵地在几百枚手榴弹的弹雨下覆盖,此时距离也就30米左右,因为壕沟内原地投弹不能太远,30多米的距离,趁敌未有反应的时机,冲击分队已到达敌前沿,助攻分队也发起冲击,夺取一点,整个前沿阵地土崩瓦解,随后预备队发起冲击向敌纵深发展。

为什么李云龙部要土工作业向敌进攻呢?主要是我方炮火覆盖能力差,甚至没有炮火覆盖能力。手榴弹近战投送主要是起到(炮火)覆盖的作用,并缩短攻击距离。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手榴弹集团近距离投送不是主要的进攻手段,再多的手榴弹也不可能将敌防御阵地摧毁,也不可能将整个山崎大队消灭。试想,日军进攻炮火猛烈,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也不是炮火就把前沿或纵深阵地就给摧毁了,如果炮火和手榴弹把阵地摧毁,还用步兵冲击吗?

总结一下,1,手榴弹近距离投送目的是起冲击前“炮火”覆盖的作用。2..掘进后的交通壕不仅仅是投掷手,还有冲击分队,待手榴弹集团覆盖杀伤后,冲击分队,几十米的距离很快就到敌前沿。所以,土工作业的目的是接敌,手榴弹投掷分队,只是战术中的一个环节。几百枚够了,如果是几千枚,时间久了,敌纵深炮兵阵地也调整好射击诸元了,机会也就没了。

再说个题外话,有的军迷用关家脑进攻作战举例,其实是不正确的。任何战斗不可复制。我在军校的时候去过关家垴战场实地考察过,看似野战防御,但其地形不亚于坚固防御,我军在这次作战中使用兵力近万余人,这里要说的这万余人有打援的,有各个方向战斗警戒部队,直接参加关家垴进攻的部队,3000人左右,按照当时的攻防比例1:6以上,这是正常的攻防比例。有人说我们的战斗力不强,不是战斗力不强而是火力不强。再有进攻战斗有个环节就是冲击前的炮火准备,我军当时的炮火准备几乎少的可怜,所以我们投送的攻击部队只能靠兵员数量来弥补。很多喷子不懂军事,总是说我们那么多人员还打不过区区几百人,这样的人绝对不懂军事,如果你去关家垴战场去考察一下,我敢说你能跑上去就不错了,所以不要臆想战场,更不要不懂战术就随意评价我们的前辈们的战斗意志。如果我们当时有强大的国力和武器装备小日本能进来吗???


ZHAOFEi1965


图注:用3600颗手榴弹炸死鬼子,图片来自网络

电视剧《亮剑》可是非常好看的抗战电视剧,电视剧里刻画了李云龙等一系列抗战军人的形象,电视剧中许多细节也是经得起推敲的,至少甩出今天荧幕上的抗战神剧不知道多少条街!

图注: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亮啦,图片来自网络

在电视剧中有许多战术战斗看的大家津津乐道,其中就包括了大量使用手榴弹进行战斗的片段,很多人都质疑当时的八路军不都是小米加步枪吗?怎么可能在战斗中装备使用这么多的手榴弹,这显然不合理啊。其实这个事还真是合理,当时八路军真的就装备和使用了大量的手榴弹。

图注:经典的德式M24木柄手榴弹,图片来自网络

发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战时期的手榴弹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步兵武器,具有足够的爆破和杀伤威力,同时又便于携带,非常适于在进攻战斗中使用。手榴弹基本上分为两种大类:一种是卵形手榴弹,一种是木柄手榴弹,在《亮剑》中八路军大量使用的就是木柄手榴弹,其基本结构就是弹体、木柄、内部的火药和引信等。可以看到木柄手榴弹的结构非常简单,各部分的加工门槛非常低,材料容易获得,就算是农村的小作坊都能够大量制造。手榴弹的生产对技术、原料、知识等远低于其他武器,比如子弹、炮弹、火炮等等。容易生产的手榴弹威力又足够大,因此其生产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不仅是八路军,国民党也非常重视手榴弹的生产。

图注:八路军正在浇筑手榴弹弹体,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八路军正在啊制造手榴弹,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八路军制造的手榴弹,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兵工厂生产了大量的手榴弹,当然八路军的手榴弹在生产标准上达不到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水平,特别是弹头铸铁部分,无法产生足够用于杀伤的破片。尽管如此,八路军都装备有数量充足的手榴弹,不要说是像《亮剑》中独立团这样的主攻部队,就连民兵都装备有大量的手榴弹。能够充足供应的手榴弹对于后来解放军步兵战术也有深远的影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步兵战斗中也是非常注重手榴弹的灵活使用。

图注:八路军正在训练手榴弹的投掷,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大量携带手榴弹的八路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上世纪70年代携带手榴弹的解放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解放军正在投掷手榴弹,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要说明一点,尽管抗战时期物资奇缺,但是八路军还是保证了基本的军需供应,要不怎么能够与敌人持久作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