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戲需要用「噱」來喚醒觀衆

“你們多久沒有看過獨腳戲了?”這是毛猛達在演出開始時拋向觀眾的一個問題。臺下部分觀眾搖搖頭,他們根本記不起有多少時間沒進過劇場去好好地看一場獨腳戲表演。“都伐噱了,有啥好看的。”這是一位觀眾的抱怨,也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日前,毛猛達和老搭檔沈榮海帶來的全新原創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讓人重新感覺到,以“噱”為靈魂的這個劇種正在爆發新的能量。從觀眾們的笑聲中不難發現,當一部作品真正地觸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情緒是很容易被帶動起來的,而毛猛達和沈榮海這一次便做出了勇敢的嘗試,他們要把曾經走散的獨腳戲觀眾帶回劇場,帶回他們的視野中。

在自嘲中帶出思考觀眾其實一直在

《石庫門的笑聲》是毛猛達和沈榮海花大功夫去排演的劇目,編劇梁定東以《萬寶全“四”》《千變萬化》《三喜臨門》《一體世界》《我愛文化》《難與不難》和《上海未來》這七個段子互相串聯,又相對獨立,形成一種有機組合。毛猛達在這幾個月裡,為了排練,幾乎住在了沈榮海的家中,他曾經拿出過劇本,上面塗得五花八門,摳細節甚至落到了每一個字,每一個停頓上。

而在當晚的演出中,毛猛達和沈榮海拋出的第一個段子便是略帶自嘲的。他們直言,獨腳戲現在幾乎沒人去看,電視裡也是充斥著北方的小品和相聲,而滑稽戲演員呢?去燒菜去做做廣告,一番自嘲之下,臺下觀眾會心一笑。

其實,近些年,很多小孩子根本聽不懂獨腳戲,上海話都說不利索,怎麼可能愛上這個劇種呢?毛猛達在舞臺上說:“有個小孩子,說要去‘寧民公園’,我聽了真是急煞。”在不斷地自嘲和消解中,觀眾其實愈發明白段子背後的含義。所以,當毛猛達完成一段彰顯功力的獨腳戲貫口後,臺下觀眾的情緒是如此的熱烈,這樣的反應甚至連舞臺上的兩位老戲骨都一時難以適應,接下去的段子明顯進入得有些快。

不過,這也證明了上海的觀眾其實不是不看獨腳戲了,他們只是希望看到真正能逗笑自己的作品。當晚,毛猛達還表演了經典劇目《72家房客》中的“三六九”,毛猛達的經典臺詞往往才說了幾個字,臺下的觀眾就已經全部接上了。當晚的蘭心大戲院座無虛席,一連8場的演出一票難求,曾經外界口中的獨腳戲窘況,似乎不復存在。

40年的變化翻天覆地抓住小細節打動人心

在演出中,毛猛達說,自己家住在延安東路,吳江電影院對面的石庫門裡,名叫馬德里。沈榮海立馬接上:“我家住在隔壁,叫巴塞羅那。”毛猛達又補充,現在馬德里拆掉了,建了一個新小區,叫皇家馬德里,引起一陣鬨笑。

石庫門是上海特殊的城市記憶,石庫門裡弄發生的變化其實也反映了上海市民生活裡的變化。“上海已經很多年沒有出過獨腳戲了。我們想讓觀眾看看,什麼是真正的獨腳戲,喚醒觀眾對獨腳戲的記憶。”沈榮海之前接受採訪時說道。

而在關於上海人衣食住行方面,幾個段子也是娓娓道來,把人的思緒拉到40年前。有一些年紀的觀眾很容易就被帶入到他們所描述的情景中去。雖然有些段子來自當下的熱門事件,比如崑山龍哥、外婆姥姥叫法之爭等,但這臺演出並非很多網友吐槽的段子加工機,編劇非常有心地把獨腳戲的豐富藝術樣式和內涵融入到了熱點事件裡。這也讓兩位演員表演起來,可以更加得心應手。

毛猛達坦言,打造這部作品就是為了給“醉生夢死”許久的獨腳戲灌下一碗“醒酒湯”,也讓所有的滑稽戲從業者“醒一醒”。觀眾需要的不只是屏幕上曇花一現的段子,不只是倉促上馬、隔靴搔癢的感官刺激,也不只是高級音效製造的罐頭笑聲,他們需要真正屬於上海人自己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