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蘭臺”是東漢修建專門存放中央檔案、圖書的專門建築,史官也被稱為“蘭臺史”。著名歷史學家班固、傅毅等都曾擔任此職。為紀念成就卓著的前輩,檔案工作者自稱為“蘭臺人”。

►“蘭臺悅讀”旨在通過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故事,帶領讀者瞭解順德歷史、順德文化的古往今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鎮,或是故鄉情結,或是愛屋及烏,或是偶然闖入一處驚喜......

無數個相逢,路過一個又一個的城鎮,有人因愛上而停下腳步,有人路過而行色匆匆,每一座城都有獨特的韻味......

走進順德城鎮,俯仰之間,皆是歷史和滄桑,一切都在悄無聲息地變幻著......

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1984年6月,佛山市委市政府準備召開一次小城鎮工作會議,為此事先發表到各地小城鎮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不多,主要反映1978年和1983年的基本情況。

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1984年小城鎮調查的通知【檔號:91-A12.10-012-001】

順德小城鎮

所謂小城鎮,本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但一般來說是指建制鎮和集鎮,包括從屬於縣的縣城鎮、縣城以外的建制鎮和尚未設鎮建制但相對發達的農村集鎮。

1978年之前,順德全縣有大良、容奇、倫教、陳村、勒流、黃連、龍江和桂洲共8個建制鎮,北滘、樂從、杏壇、均安4個人民公社駐地都稱“圩”,但習慣上也按小城鎮來對待。

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後,上述4個圩和大洲、碧江、龍山、上佳市都改為建制鎮,全縣建制鎮的數量共有16個之多。

建制鎮數量迅速發展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鎮建設的顯著特點。

1984年11月的《國務院批轉民政部關於調整建鎮標準的報告的通知》指出,當時全國已有建制鎮5698個,其中2000多個是1984年新建的。

為了研究小城鎮的政權建設問題,民政部1984年8月召集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有關同志進行了座談,還派人到部分省市進行了典型調查。估計佛山市的這次小城鎮工作會議與民政部的調查不無關係。

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1984年小城鎮調查表【檔號:86-A12.10-008-002】

我們從順德檔案館館藏檔案中找到大良、桂洲、北滘、勒流、黃連和碧江6個鎮的調查表,從中可以看到1978年順德城鎮的基本概貌。

當時鎮的概念與現在的不同,僅侷限於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城區範圍,比如大良,有大良鎮和大良公社兩個政區,大良鎮的範圍只包括幾個街區,外圍則屬於大良公社。

大良鎮居住人口最多,達41391人;工農業總產值為6583.93萬元,工農業純收入306.56萬元;鎮政府財政總收入312.98萬元,總支出324.04萬元;上繳國家稅收552.70萬元;正式職工7468人,職工人平年收入498.29元。

比較起來,大良鎮作為縣城,比其他鎮的數字普遍要高,但工農業純收入比勒流鎮的337.45萬元稍低,職工人平年收入則是6個鎮中最少的。

1978年的北滘還只是個圩,雖然居住人口4392人,比黃連鎮還稍多,但其他各項數據幾乎都處於末尾:工農業總產值16萬元,工農業純收入2.6萬元;鎮政府財政總收入1.07萬元,總支出1.17萬元;上繳國家稅收1.4萬元。真懷疑北滘是否錯為以月作計算單位,因為同樣是圩的碧江,人口只有2755人,為6鎮最少,但各項經濟指標都數倍於北滘圩。

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均安城鎮化的重大工程——鳧洲河大橋1977年通車

【檔號:86-A12.10-008-002】

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

現把6鎮的主要數據列於下表,以便讀者比較。

順德城鎮的逆襲之路,變化這麼大,你知道嗎?

不管如何,我們可以看出當時順德已有相當數量的非農人口,因為順德是傳統的經濟作物地區,圍繞農產品的加工,順德已具備了一定的工業技能積累,這是改革開放後順德能迅速騰飛的重要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