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的、潛移默化的烙印: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來談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買東西被插隊了,有的人傾向於大腦瞬間爆炸開始爭執,有的人傾向於內心默默詛咒,有的人習慣性的選擇隱忍受氣,

這個傾向性,屬於氣質範疇,這是大概率取決於遺傳的,先天即註定,順向傳遞。

但是,同樣是選擇爭執,有人會認為我一定要把你幹趴下,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有人認為不教育這種插隊的人他就不長記性,我要用嘴說服你;有的是行動證明,我再卡你前面去,插隊咱誰都別買了... 這種對行動的選擇來源於後天成長環境——父母和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我見證了父母是如何解決衝突的,我就內化成我認為的一個合理的模式,再套用這個模式去解決其他問題。這是有可能後天變化的。

遺傳的、潛移默化的烙印: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來談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發展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做社會性參照,指的是幼兒從小就會參考父母的情緒反應來學習應對社會情景。比如我看到有個陌生人來抱我,我怕,於是我看爸爸,如果爸爸給我一個肯定的微笑,告訴我那個陌生叔叔喜歡你,我可能就會接納他的擁抱;我第一次坐滑梯,我也怕,我不知道滑下去會不會摔死,但是媽媽鼓勵我,告訴我沒事,我就下去了。如果媽媽一邊和旁邊的家長笑一邊說:哎你看我家孩子,膽子太小,幹嘛嘛不行,我可能會由此再也不願去做這個遊戲。因為我讀不懂媽媽的情緒反應:她為什麼要笑?是不是因為這個滑梯很危險?我不喜歡被嘲笑,我不會滑下去的。

再大一點,孩子開始用父母給予自己的社會性參照解決問題,發展社交。如果經常面對爭吵且不會和解的父母,孩子先是會恐懼,隨之開始厭惡。繼而習得這些情緒反應。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他會衝突了事而非和平談判。因為在自己的情緒詞典裡,從沒有人教過怎麼和平解決問題。在面對解決不了的衝突時,他會選擇毀滅--比如面對生人時的攻擊、殺了對方,比如面對親人時的情感要挾(你不這麼做就是不愛我),乃至自我毀滅(自殺)。

因為爸爸媽媽沒告訴過我,原來衝突還有其他的解決思路。

遺傳的、潛移默化的烙印: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來談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還有一個術語叫做母嬰依戀,一對不善於表達情感的父母,選擇他們認為對的方式去疼愛,他們培養出迴避型依戀的孩子。

孩子摔得頭破血流,母親一邊抹藥一邊說:怎麼不摔死你呢!看你下次長不長記性。於是,抹藥這個關懷就瞬間被淡化了。

一個衝突中,孩子說,大不了我不活了。母親心理揪心,嘴上對的卻是:從這跳下去算你有本事,摔死了還好,摔不死我們還得養你。

由此,孩子記住的只是:你不愛我,我死了你也不會關心我,我恨你。

遺傳的、潛移默化的烙印:從原生家庭的影響來談如何進行家庭教育

由此,孩子會習慣被拒絕,被忽視,低自尊,渴望認同。對社會,會認為所有人都是冷漠的。人不值得被投入感情。對那些熱情似火的人,他們會給予負面標籤:多會獻殷勤,多討厭。對待愛情,他們一方面渴求一種說不清的關懷和愛,一方面不斷的質疑對方付出的合理性(你不就是看上我的身體麼?你不就是看上我的錢麼?)

由此,這些人當面對自己的孩子時,雖然盡力去迴避負面影響,但還是很有可能孕育出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因為他們自始至終就不知道正確的依戀關係是怎樣的。

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不容忽視,但也不是絕對的順向或逆向。

暴力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學會暴力處理問題,同樣也可能會學會要寬以待人。

控制權威的家庭環境中章大的孩子可能也會是同樣的性格,但也可能會懦弱,委曲求全。

為孩子提供一個和諧良好的生長環境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因為我們就是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

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也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怎麼看待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面向未來,關注問題的解決。”

改變很難,但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勇氣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