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眾所周知,丹麥是“童話王國”,殊不知它還有另一個身份——“農業王國”。為什麼這麼說呢?請看下面這些數據:

①丹麥66%以上的糧食、黃油、豬肉、牛肉等農產品出口到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到歐盟的農產品佔60%。

②在丹麥總共500多萬人口當中,農民耕種的土地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63%,生產超過自身需求量3倍的糧食。丹麥都是清一色的“農業工人”,每個農民人均可供養225人的生活和消費。

③丹麥是全球最大的豬肉出口國之一,全球1/5的豬來自丹麥。

④80%的丹麥食品加工與處理儀器出口全球。

⑤95%的丹麥魚類產品用於出口。

看完上述這些數據後,你是否認同小編的話?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丹麥是全世界農業效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它的自然資源並不豐富:它地處氣候寒冷地區,地勢低平而多雨,更重要的是,因為人口稀少,丹麥的人力資源十分昂貴,也就是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很高。在領先世界的農業高產出和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優越的條件背後,究竟是什麼支持著丹麥農業的高效率呢?或許丹麥的農業發展可以給我們一個新的農業發展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丹麥在食品與農業產業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與應用科技,將一個小國的農業挑戰轉為它的競爭優勢。

案例一

ASETA 項目-無人駕駛直升機控制雜草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一般來說,農民伯伯使用農藥來控制雜草生長,廣撒網多控制。當然農藥使用過多有很多副作用,也非常貴。丹麥為了保護地下水,很早就出臺了嚴格控制農藥使用的方案。

在2016年丹麥食品與藥品監督局和丹麥技術大學的抽檢中,27%產自丹麥的蔬菜瓜果發現農藥殘留,而55%的歐盟其它國家產區農產品發現農藥殘留。

於是這項由奧爾堡大學牽頭的科研項目“Adaptivemonitoring and early treatment of crops with a team of autonomousvehicles就在丹麥開始了,項目的重點是使用小型自主直升機收集野外雜草的信息,通過移動機器人和農民反饋提前管理土地,全程自動化識別,定點噴灑和登記,規律性的計劃管理雜草。

案例二

快準狠去豬肉皮機器人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記憶中豬肉去皮是不是在菜場裡磨刀霍霍人工操作?在丹麥屠宰場已經開始使用自動化豬肉處理了。利用帶3D傳感技術機器人提取豬肉3D影像,只需4秒鐘就可以將豬肉完整去皮,讓豬肉處理工作標準化快速化。

案例三

溫室機器人和傳感器應用技術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溫室和園藝產業對質量和產品統一性要求很高。目前,溫室中的很多行為都通過自動化實現,不過比如監測植物疾病和治療方案等還需要人工干預。

機器人和傳感器技術能夠識別和監測植物核心數據的變化,確定植物在健康方面有無重大問題。此項目從試點實驗開始記錄少量數據的,目前正根據試點項目所獲得的數據準備進一步擴大試驗範圍。從而讓機器人和傳感器成為園藝自動化成都中的必要輔助手段。

案例四

大數據協助食品可溯源技術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丹麥農業安全性的重要基石是非常健全的農業食品大數據系統,企業遵循同一標準設立溯碼系統。2017年丹麥食監局在一批雞蛋中發現氟蟲腈,因為準確的溯源,發現了受汙染的40枚雞蛋來源與去向,當天召回,極大的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此外,在丹麥,奶牛和豬耳朵上的標誌是他們的溯源系統哦!

“農業王國”非一日之功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當然有科技遠遠不夠,那麼丹麥是怎麼做的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

家庭農場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丹麥農業特點是農牧結合,以牧為主,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60%以上。不論是農業還是畜牧業都是農場式經營,全國大約有6.7萬家農場,一般的家庭農場平均擁有40公頃土地,87%的農場不僱幫手,主要依靠家庭內部勞力,這些農場都是農場主自己經營的,並且擁有自己的機械、農田和廠房。如收割麥子,一臺機器向前開,邊收割邊脫粒,麥粒和麥稈自然分離,分離後的麥稈由同一臺機器打成大小同樣的捆置於田間,然後被裝車送往收購處進了造紙廠,麥田裡只留下麥茬。丹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職農場主家庭平均年收入約為47萬丹麥克朗,高於城市服務業高級職員的平均年收入。農場僱工的月收入高於城裡服務員的收入。僅從農業人口的收入看,丹麥城鄉之間已經沒有差別。

農產品優質高效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丹麥農業的高產優質,是在嚴格限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情況下取得的。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丹麥政府就制定了相關法律,限制化肥和農藥濫用。三大類化肥總體施肥量,則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224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144公斤。目前,丹麥化肥用量還一直保持在這個水準上下,遠低於發達國家為防止汙染而規定的每公頃化肥施用量225公斤的上限。如此,提高農業經營者農產品質量和品質,有好的品質,何愁賣不了呢?

商業公司全權負責銷售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這一招比較狠,在中國很難做到。丹麥的農產品可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論生產多少農產品,都不愁銷路。原來,丹麥農產品出售由農民自己成立的農業協作社負責,每個農場主都是農業協作社的成員,農場主把他全部的產品提供給協作社建立的商業公司,而且公司不能拒收,農場主專管生產,商業公司管銷售。同時,為了防止協作社購買產品時壓價,協作社內部通過選舉或投票選擇供貨者,這就保證了大供貨商在協作社內有足夠的影響。協作社有自己的董事會,定期選舉管理人員。通過協作社來解決賣方與買方的糾紛和利益衝突,這是丹麥沿襲了一個世紀的傳統。

建立專業合作社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丹麥農場90%以上都加入了一個或多個合作社,而合作社最活躍的形式就是建立專屬的專業公司。如此,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組合,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經營融入整個產業鏈,實現大規模分工和分業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同時,生產期間,社員可以從合作社專屬公司優惠獲得良種、農業機械及技術指導等。收穫後,合作社專屬公司負責收購產品並集中加工銷售。除了合作社,產業鏈其他環節間的合作也不容小覷。事實上,研究人員、公司、公共機構及大學間的合作是丹麥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打造有機農業品牌名片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做農業需要做品牌農業,只要在品牌農業的基礎,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才有可能。丹麥,把有機農業成為國家名片。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丹麥有機耕地面積達24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9%;全國有3700多家農場獲得有機生產認證,佔農場總數的9.2%。早在2015年,丹麥人均有機食品消費就達到200歐元,有機食品零售份額佔全國食品市場的8%,佔比居全球第一。為進一步推動有機農業發展,丹麥政府制定了《2020年有機行動計劃》。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丹麥有機食品在公共食品消費領域的比重要達到60%;幼兒園、學校、醫院等公共機構的食堂要變成“有機食堂”。為確保這些食堂的食物來源是有機食品,丹麥政府大力鼓勵和支持有機食品供應商及生產商生產、研發更多有機食品。

農民職業化 需考試學習

1個農民能養活255個人!這個國家的農民不是一點厲害!

在中國做農民太容易了,租一塊地,就可以成為農民。但丹麥農民需要考試、學習才有資格。在丹麥,你想跳入“農門”是相當不容易的。無論你是照管牲畜,還是耕地種田,都要先接受3年的農學院基本教育和1年左右的實習,通過考試才有資格耕種和照顧牲畜。也就是一個丹麥人須經過10年初等教育,再在農學院學習5年,才有資格當農民。儘管,丹麥專家預測2018年丹麥農業將出現蕭條。但丹麥農業品質和從業者素養、國家扶持,丹麥農業依然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小編語:看完後,不得不說,中國農業道阻且長,但現在我們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或許,丹麥的今天是我們的未來。讓未來的中國農業,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