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文史哲系列——蘇格拉底的困惑

蘇格拉底的詰問

古希臘市民廣場,蘇格拉底光著腳丫一路走來,他低著頭,兩手在空氣中比劃著什麼,彷彿若有所思。他自詡為神的使者,神的智慧讓他變得理智而冷靜,即使在最後飲毒芹汁時刻,當朋友勸他越獄而逃時,他冷靜分析過後拒絕了,覺得法律是城邦的基礎,沒有人可以輕易違背。他最喜歡與人辯論,往往採取低姿態,永遠樂於承認自己無知,渴求別人給予他真理的啟示。他經常喜歡以最簡單職業作類比,比如醫生就是治病的,幫助別人祛除身體上的毛病,而他作為哲學家想醫治別人靈魂上的毛病,而呵護靈魂往往屬於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因此也往往被人忽略。他很樂意聽別人誇誇而談,然後抓住別人前言後語間矛盾之處,集中發起攻擊,最後往往讓發言者陷入狼狽之境甚至啞口失言,但這時候他往往也承認自己是無意為之,只是邏輯與理智不允許他言不由衷,看到不合適的地方便直接指出來。他也勸說別人像他一樣,以乾淨的靈魂侍奉神靈,不要諱疾忌醫,適當反省自身毛病,將最完美的東西歸屬於神靈,而人類理智往往總使人迷惑不解,彷彿闖入歧途,最後徒勞無功。但他依然不依不撓,堅持向真理髮問,追問美德知識的本質,追問智慧勇敢正義的定義,而這些抽象概念總是找不到合適的載體,一落言詮便辭不達意,勇敢真的是美德嗎,正義又是從哪裡來,美德在哪裡呢,知識怎麼可能被教習呢,不知道的東西怎麼會被知道呢,一旦知道部份不就知道一切嗎,美德會讓人快樂嗎,神靈也會互相爭吵嗎,論辯技能真的很重要嗎,有人關照自己的靈魂嗎,這一輩子該怎麼度過才有意義,而意義又是誰賦予的呢,太多的困惑也讓他略感疲憊。

蘇格拉底的思考

他終日耽於思考,逢人便意欲拉過來與他討論,只是他覺得他心裡想法太重要了,一個不經過省察的人生怎麼會值得過呢,他想清醒清醒自己頭腦,他想找到心靈燈塔,指引他一路向前,追尋真理與美德。他的想法有些飄忽,很多時候並沒有答案,但他也不會有挫敗感,只是說下一次我們再找時間探討吧,現在這麼晚了,該回家吃晚飯了,家裡彪悍的妻子還有他受的呢,但他似乎不太在意這些家庭瑣事。因為他心裡想法太神聖了,他擁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他真誠地相信他的靈魂與眾神靈一起,死後定會跟先賢在一起,所以他一點都不害怕死亡,他反而期盼與先賢見面,繼續探討他心裡的疑惑。畢竟他並沒作惡,死後應該也不會進地獄受罪,只會上升至天堂,在奧林匹克山之顛與神靈聚會,那該多愜意啊。白天裡太久的爭論讓他覺得有點口渴,他想先喝喝水,潤潤喉,然後再簡單吃點麵包,簡單洗沐後便上床睡覺了。明天還要繼續探討未完盡的話題,似乎他此生唯一的使命就是喚醒眾人的靈魂,順便捕捉真理的足跡,雖然他也知道這項偉大的人類心靈工程需要耗費心力太大,而且不一定見效,即使見效也不一定需要多少時間。但他總覺得此生無憾,如果神靈召喚他歸去,他當然樂意,回去覆命的時候,他只想說他已盡心盡力了,但奈何人類頭腦比他原先想象的要頑固,生存與發展的慾望過於強大。而哲學作為無用之學往往被漠視,願意聽他講話的人總是太少太少了,別的人都忙於城邦工作,畢竟現實世界裡要從事生產的活一點都不少。可能只有節假日人們才有閒暇在廣場聚會,進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而他這時候就像一個喜劇演員要登臺發表他平日裡構思多時的想法,希望博得大家一些掌聲,只要他發言不觸犯別人切身的利益,似乎大家都覺得無所謂,就讓他說吧,不讓他說話說不定比要他的命還難受。畢竟他也承認他自己工作就是構思想法,追問真理,他很高興可以在眾人面前說出自己一些想法,當然很多想法也是不成熟的,甚至有些問題他也弄不懂。這就很尷尬了,人們問他你自己都弄不懂,怎麼使我們明白呢,如何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他一點都不驚訝這個問題,似乎他早已在心裡演練過很多遍,他清楚人們所有思維模式與應答,畢竟說起問答術,全希臘可能就算他最熟悉了,只是他平日裡表現得很謙恭,似乎什麼都不會。他只是勸說人們聽他論說自己思考的歷程也會使人受益的,有些問題很有趣,平日裡人們都會約定俗成般認為這不是問題,當然常識有時候很有益,畢竟也是先民們一代代傳下來的,但也不排除常識性錯誤,很多概念人們都沒理清,很多問題都沒論述清楚,更別提如何解決了。而他只是執迷於這些難解的問題,心靈工程一旦被啟動就再也無法停止了,這或許也是他的宿命吧,正如操勞也是眾人的宿命。思想的困惑讓他變得謙卑,但也讓他變得堅定,因為他有自己的信念,而這個信念給予他勇氣,所以他在戰爭當中表現都是最勇敢的。即使在戰敗撤退的時候也是昂首挺胸,而且勇於救助自己的隊友,他心靈很乾淨純粹,是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他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眾人的靈魂的救贖。

蘇格拉底的精神

他是西方哲學源泉與精神代表,催產婆式問答手法,辯證法雛形。他在論述過程中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臉帶微笑,毫無動怒之意,因為神靈也是一如平靜,似乎誰都無法激怒他。關鍵是生氣畢竟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他都無法領會嗎,似乎不太可能。他執著於理智與邏輯的力量,想用邏輯的力量去撬開靈魂的大門,裡面的世界至今無人熟知,心靈的力量到底怎樣強大。他似乎只是讓人感到困惑而已,徒增憾感,似乎每一個問題拋出來後就完成使命了,至於答案一點都不重要。這裡面沒有道德的律令,更多是不成形的思考,他也不願人們一廂情願去跟隨他,他要的是清晰透徹的醒悟。這裡面並沒有太多感情因素在裡面,更多是哲學上探討,大家圍坐在一起,各自表明自己觀點,然後互相爭辯,很多問題經過幾輪爭辯後也變得清晰一些,至少比剛開始時變得更加豐富有層次感了。很多時候是一個問題包含了太多問題,而且定義不清晰,概念層次不清就容易出現表面上矛盾,這些低級錯誤一般都會被他熟練避開了,畢竟一個慣於思考的人不會輕易去犯這麼淺顯的邏輯錯誤。一個無法正確思考的靈魂怎麼會認識真理呢,正確思考的模式應該是層次分明,而且前後一致,不能中途生變出歧義甚至答非所問,而且要簡潔明瞭。這些思考規則他也常記在心裡,當別人觸犯時,他也會善意提醒,如果提醒無效,他也會以拒絕參與討論的態度進行抗拒,甚至離場。他無疑是一個懂得思考規律的人,雖然他討論的話題都是完全開放式的,但至少他並沒有顯得前後不一致,而且期間永遠保有理智的城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很難得的品質,不像某些人不懂裝懂,濫竽充數,混淆視聽,好強求勝。爭論的目的不是為了知道誰是最後勝利者,而是共同探討並認識真理,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大家生活變得更有意義,至少比爭論前有所改觀,即使比之前更加困惑了,但也是不同層次的困惑,之前是模糊無知,現在是清醒無知,自知無知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只有神靈才是全知全能,凡人界裡高級的靈魂也只能侍奉神靈,獲得有限的認知。他總是這麼想的,也總是這麼做的,言行一致,翩翩君子之風,他不是耍小聰明,他是在訴說大智慧,他想跟大家一起在求知的大道上共同前行,即使最後結果很難如意,但這番旅程也很有意思。他作為人類最早的教師代表,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記錄下來,留傳給後世人,一代代人都去拜讀並從中想象他的音容笑貌,他是那麼和藹可親,那麼循循善誘,那麼智勇雙全,那麼大公無私。他就是人類美德的化身,雖然他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美德,但在追尋過程中他已不知不覺變為美德的代言人,他就是一部行走的美德書籍,正所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