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政經說系列——個體經濟籌劃

職業與地域

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從事哪個行當職業,事關未來收入增長潛力,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還是有些行當更容易出狀元,更容易出人頭地。正如企業戰略選擇哪個行業,經營業績自然差別甚大,要是產品處於衰退期,苦苦經營一年利潤還不如銀行定存,如此有何必要存在呢,怕也是維持就業的要求,但對於稀缺資本而言,這無疑是無效率的損耗資本行為,相當財政補貼。醫生律師教師,古老專業行當結合穩定收入預期,社會地位也不差,自然是不少人優先選擇,農民工人兵士,也是古老普通行當,但卻面臨收入遞減尷尬局面,畢竟人類體力隨年齡增加而衰減,而智慧反而與時俱增。雖然出賣體力與腦力都不如資本運營或資源運用的心力,但出賣腦力無疑比出賣體力更能持久,常年用腦還能防止老年痴呆,反之,常年用體力難免頭腦簡單,當然有時候簡單未嘗不是幸福,但知其繁雜而仍保有簡單之心志以及一如簡單初心也未嘗一致。既有技術變遷加快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行業,也有需求永久穩定的食品飲料行業,行業變遷使得職業人命運隨之沉浮。

除了行業因素,地域因素也很重要,正如企業經營戰略除了產品還有市場要考慮,市場即覆蓋地域,作為經濟個體,選擇工作所在城市至少與職業所在行當一樣重要,如果非要二選一,或許行業因素更重要。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生活節奏自然不同,而往往有些職業機會只能在某些一二線城市才存在,其實財富與資源或人才相隨,只是資源會枯竭,而人才往往無窮盡,因為人才間天生相互吸引,人聚財聚,人散財散,人才聚居在一起,產業教育醫療資源便會匯聚,說到底人類社會本就是群居行為,自然人性引導人們聚類生存,至此不難理解擇地搬遷甚至移民行為,雖然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小範圍搬遷居住,從偏遠山區或落後農村到小市鎮或小縣城,然後再從三四線到一二線,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地域變遷往往帶來機會差異。如果從小生存在偏遠山區,那麼走出大山便成為願望,而從小成長在一二線城市,那麼走出國門也會成為願望,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

資產與債務

經濟個體資產主要是不動產與人力資源,如何保持資產價值便成為至關重要之事,投資不動產正如購置田產一般,而投資人力資源正如耕讀傳家一般,土地與人力兩者都是最古老的生產要素,雖然資本後來居上,甚至有統馭兩者的傾向,但普通人皆非資本運營者,只有土地與人力可依靠。居住農村的有土地可耕作與居住,居住城市的則靠本事掙取居住權,誰也難以理解土地給人的穩定安全感竟會如此強烈,到底土地是安身立命之場所,自古皆然,富有田連阡陌,貧無立錐之地。奈何土地背後是權利與權力資源配置,稀缺資源如何定價呢,到底是公開化市場定價還是行政化人為定價甚至是暗中操作,其中比例幾何怕也是說不清楚。土地市場競拍,價高者得之,住房商品化自然跟隨其後,奈何居住權人皆有之,作為必需品的住房竟然完全由市場定價,正如陽光水氧氣被拿來售賣,無論定多高價都會促發瘋狂買賣行為,無力購買者自然生存不下去,或者生存質量要大打折扣。

更甚者,不惜借債支撐資產增長,正如企業盲目選擇負債進行擴大生產,因為看好市場需求,因為資產價值飆漲,看漲不看跌,買漲不買跌,自是人性不安全感使然,似乎漲的背後總有對的因素在發酵,既然大家都這麼做了,不做似乎也不在理,說到底人類屬於群居生物,周圍人意見看法不能不影響個人,正如語言風俗制度,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如果缺失明辨力自會變得盲目。銀行發明消費金融,地產商發明預售樓花,政府發明稅收,如此一來,居民居住需求被刺激放大,而居住權背後資源綁定更是助漲需求,火上添薪,豈有不漲之理,被迫負債竟也成為不二選擇。似乎居民都成為負債經營的企業,命運便轉移到債主手裡或者視外部融資環境而定,偶有不慎成為負資產者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寄希望於強大政府進行兜底,進行一次性債務減免或者進行債務重組。似乎大家共處一大賭局,有的不惜豪賭,賭上一輩子身家,有的偷覷政府底牌,選擇相信全能政府,政府自始至終也被拖入牌局,時刻繃緊神經,觀望情勢,如何魚與熊掌皆得,如何以最小代價實現軟著陸,如何安撫人心,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內心裡互相猜測底線何在,國民意欲綁定政府,政府不免投鼠忌器,動彈不得,甚至被逼入上下不得其所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