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布雷?

星座连连看


过渡时代有过渡的人,也有过渡的性格。陈布雷是一个颇具传统士人品质的书生,士为知己者死,一生战战兢兢同时又身居枢密,辉煌背后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明珠暗投尔。

可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靠着自己的文笔,成为了蒋介石的文胆,爱好文学风雅但不是附庸。可惜,没有成为艺术的附庸,却成了政治的附庸。陈布雷还是有一些底线的。在高层的派系斗争中,还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屑与污浊官员为伍,以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气质与腐朽的国民党政权相抗争,最后自杀而亡,给人留下无限感慨。

陈布雷毕业于浙江大学,早年就是文笔极佳,才华横溢,1912年孙中山的演讲稿《对外宣言》就是陈布雷由由英文翻译成《告友邦人士书》的,陈布雷最为擅长的是写评论性文章,往往能够针砭时弊,切准了时局的脉搏,反映社会的心声。1927年,经其堂兄陈屺怀的引荐,陈布雷结识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眼就相中了其才华,称文能婉曲显豁,善于达意,这样陈就留在了蒋介石的身边,蒋介石一生中的重要文稿,大都是蒋介石口述大意,陈布雷起草,挥毫一气呵成。

陈布雷遗书

如《告黄埔同学书》、《祭告孙总理》、《最后的关头》《共赴国难宣言》,影响巨大,其中《祭告孙总理》一文,情真意切,情怀深远,奠定了蒋介石孙中山的继承人地位,而《最后的关头》向世人宣告中国民族在日本人的侵略下永不屈服的决心和意志。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陈布雷看透了蒋介石的本质,但还是死心塌地的追随,称“就像出嫁的女人,从一而终”。然而,陈布雷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差距太远,即使在处于不胜寒的地位又如何,也会有许多无奈。秉持入世精神,为国为君分忧。

可惜选错了人,蒋介石并非明主。陈布雷在压力与失望之下,最后抑郁自杀而死。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对原文有改动。


历史传讯社


在我看来,陈布雷本就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乱世江湖,身不由已,成了一个著名的悲剧人物。

他出身于诗书传家的仕宦门庭,生长在新旧时代的夹缝,有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也有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特操,同时脱不下“士为知己者死”的愚忠意识。看《陈布雷回忆录》,我总感觉,真是“性格即命运”,总觉得正是这三点性情因素,让他得以被柄政者看中,平步青云;也让他最后在王朝的宫殿坍塌之前,自愿选择了陪葬。

他后半生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他是蒋氏最信任的人,“重大决策莫不商于陈”。但他这个人,有士大夫气,是真正清高的,存风骨,留底线,并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且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对国事天下事,也从来都不会置身事外,泰然作”神州袖手人”,最终的自然逻辑,当然是为权力所吞噬。那是一个政治和社会生活都极其不正常的年代,不仅不允许你做一个“英雄”,连只想做一个”人”的愿望都戛戛其难。

只知独夜不平鸣,春鸟秋虫自作声。风蓬飘尽悲歌气,布雷毕竟是书生。他的立身出处,他的动静语默,他的人生态度,他的价值选择,迂腐也好,单纯也好,生死也好,悲喜也好,多少都是一种书生意气使然;这种书生之气,也让他的损失、伤痛与忧愤,似乎都要比一般人来的更加的深广,更加凄切 。

他不是一个坏人,也不应该承受这样的凄风苦雨的苦痛,家破人亡的结局。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在民国时代的所有御用文人中,他大概是得到后世最多同情的吧。


就我个人浅寡的阅读体会而言,与其说陈布雷是殉于蒋家王朝,不如说他是殉于传统纲常的“道”与“义”,还有多灾多难、四海干戈的现代中国。

(图:

陈布雷与陈诚,二陈号称蒋氏的“文胆武将”)

从政从来都不是他的夙愿。他所以后来涉入侯门,完全是报国的道义和责任感所驱动。他出生旧家庭,但是受的是新旧兼具教育,人生40岁以前,他那么热情地投入新闻界,满怀启蒙理想,藏身上海,口犁笔耕,以撰写社论、时评为职志,以敢言无忌著称,声名鹊起,是“第一流的政论家”,与张季鸾并称南北双壁。他的真正志向,是读书人本位的“言论报国”。后来的卷入政治,从他回忆录看,实是对国民革命有认同感,认为政治救国更为速效,所以应召从政。他的选择转变,不是为一己权力,而是服从救世理想的,也因此,当时事稍有安顿之状,他多次请求辞职,也始终在权力中心中保持超然之态,志在做“无名英雄”,连“名字都不愿见报”。

(图:陈布雷爱女陈琏,后死于非命)

愚忠的思想,他应该也有,但绝非可以完全主导他言行乃至生死取舍的价值观。蒋氏很看重他,不是当他做幕僚甚且臣仆看,一直有“执弟子礼”的意思和谦恭,称呼他也从来不直呼其名,而恭为“布雷先生”。陈氏对于这一点,不会没有知遇之情,也不会没有感激之意。但他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的民主平等观,而并非是封建王朝式的,所以他对与蒋氏的关系认知上,绝不是君臣主仆的架构,是公私分明的。这一点,我们今天看《陈布雷回忆录》,还有陶希圣、陈立夫等人的记述文字,并不难辨析明白。

1948年11月12日那个深夜,他吞服大量安眠药,气绝于凌晨,终年59岁,身后仅留有存款700元。后来,香港那边有文章说他是对蒋“尸谏”,是“愚忠”,衍为流行说法。实际上,他的秘书蒋君章、他的同事陈立夫等人早已说明白绝非如此。

图:陈布雷与小儿子陈砾。陈砾后来也死无其所)

他的死,是死于对国家的绝望。他的秘书回忆说,临死前的数月,他每日公余,都站在后窗眺望。那里看出去,是山西路,能看到日常出入的百姓,而那时,社会已然饿殍横呈,每日街上都有抢米风波发生。陈布雷每次静站,表情凝重,若有哀凄之色,无语而退。

写于那个深夜的遗书中,他如此写道,“我鉴于自身体力精力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丝毫之贡献,偷生人世,已无意义”;他最后叮嘱子女后代,“汝等务必尽忠于国族, 自立于社会,勤俭正直,坚忍淡泊,以保我家优良之家风”。

(图:陈布雷在台孙子陈师孟,后在台成为著名分裂主义者,恰成为陈布雷遗嘱的讽刺)

他实在不是为愚忠而死。他是为国而生,为国而死。


最让我感慨的,其实不是陈布雷一己之身的命运,而是他们家族百年来造化弄人到可谓荒谬的曲折路程。

陈氏本人,自是铁杆国粉,不惜与之偕亡;他子女八个,却没有一个继承者,相反竟有4个儿女是敌方阵营的潜伏分子,其中爱女陈琏及幺儿陈砾因此受尽凌辱而死;现存的一个孙子陈师孟,竟然又摇身一变,成为对岸鼓吹毒立的第一旗手。一门三代,即亲即敌,让人啼笑皆非。这种家族的分裂和反差之剧,中国历史上,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应该也是找不出第二例的。

陈布雷也好,陈氏家族一门也好,他们的命运,岂止是一家一姓之事,实是中华民族百年来辛酸、苦难、悖谬的缩影。真是“一家担尽古今愁”吧。

2018,7,29, 晚

感谢阅读。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陈布雷在骨子里确实是以文人自居,心中有无数的锦绣文章想要书写,所以他的理想是“待国家太平无事,即当摆脱政务,重回新闻记者之岗位,专以文章报国”,只是时不我待。

但是作为文人,陈布雷却又太过锋芒毕露。



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

陈布雷生于1890年11月15日,浙江慈溪人,被称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曾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算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

陈布雷原名训恩,“布雷”是他的笔名,1911年他在上海《天铎报》上以笔名“布雷”发表文章,只是谁也没想到到最后人们却几乎只记住了这个笔名,他的原名却少有人知晓。对于“布雷”的解释,著名的寄禅法师曾写诗“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以作诠释,但是陈布雷却直言读书时因为脸颊圆满,所以被同学称为“面包孩儿”,面包的英语单词“bread”可以音译成“布雷”,这是他的同学汪德光为他取的笔名,很有趣,也很实在。

陈布雷是一个文人,但是他写了一生的文章,却始终没有一本属于他自己意愿的著作,因为他的前半生“学成文武艺”,后半生将自己所学尽数“货与帝王家”,成了蒋介石的笔。



陈布雷:中国“儒家君臣政治体系”中的最后一位忠臣!

陈布雷对自己的定位是蒋介石这个“君”的“臣”。

陈布雷对蒋介石的忠已经到了“愚忠”的程度,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很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正如他在写给蒋介石的遗书中所说“我心纯洁质直,除忠于我公之外,毫无其他私心”,所以我说他是“儒家君臣政治体系”中的最后一位君臣。因为在古代有忠臣“以死谏君王”,所以后来便有人将陈布雷的自尽称为“尸谏”,我认为这也并无不可。

陈布雷自1927年赴南昌追随蒋介石后,便终生忠于蒋介石,也终生忠于自己的事业,最后因为自己无力继续为蒋为国为事业奋斗而感到羞愧,最终选择服用安眠药自尽,因为他不想“尸位”,他想将位置腾出来留给有心做事、也有能力和精力做事的人。



蒋介石对陈布雷也是信任有加,蒋也以“先生”称呼陈布雷,著作论述多出陈手,这也是陈布雷写了一生的文章却没有自己的作品的原因,因为他的时间都给了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要负责处理党务和政治业务,蒋介石能让陈布雷当这个侍二处的主任,也充分说明了陈布雷的忠心和能力。

陈布雷不仅仅是只会写华丽文章的文人!

蒋介石曾问陈布雷,先生想任什么职务?

陈布雷说,我想以新闻事业作为终身职业,如果不行的话,我愿意给您当私人秘书,位不必高,禄不必厚,只要能够帮助到您便好。

1927年陈布雷任《时事新报》总主笔,成为蒋介石的喉舌。1928年被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自此走上政途,从执笔书生变成执笔文官。1930年蒋介石自任教育部长时,原将陈布雷定为教育部次长,后改为教育部常务次长。1931年又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后因陈布雷请辞,蒋介石为了留住他,又调他回去当浙省教育厅厅长。1932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成立,蒋介石让陈当秘书长,陈不肯,蒋也仍然让他领着秘书长的职在浙江,事务由他人代理。1935年蒋介石改组侍从室,随后于1936年任命陈布雷为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事实上陈布雷早已于1932年被蒋介石吸收进了侍从室。

陈布雷追随蒋介石20余年,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只靠他手里的笔是做不到的,司马相如文章写的这么好不也郁郁不得志?



陈布雷:当代完人!

1948年11月,陈布雷为感激蒋介石对自己的恩情,在南京家中吞服过量安眠药自尽身亡。

陈布雷在写给蒋介石的遗书中,对自己患病不能尽职尽责而自责不已,“书生无用,负国负公”,“布雷乃忽传狂疾,以至不起,不能分公忧劳,反贻公以刺激,实万万无词以自解”,最终他用“殉忠”来诠释自己。

在陈布雷死后,蒋介石称赞陈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曾经感慨地说过:“我如果今天离开公职,我身边的钱,只能够暂时维持三个月的生活。”

凭借陈布雷的政治地位,他如果想要捞钱,又有何难?当时的国民党高官又有几人身家清白?但是,陈布雷始终秉持心中的纯粹,不愿随波逐流。


吾与吾国


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后,因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首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不久,又回宁波效实中学任教。

1920年,在上海参加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转到上海《商报》做编辑主任,所撰评论,文笔犀利,对北洋军阀和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孙中山赞扬《商报》“是忠实的党报”,“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时事评论,有的还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响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了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加以推崇,称“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驱使,而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正是理想人选。1927年,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深受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告黄埔同学书》,令蒋很为满意。同年陈布雷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


李三万的三万里


1948年年底,发生了一件让众多国民党大员极其震惊的事情,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总裁文胆”、“领袖智囊”的陈布雷自杀,这无疑是对老蒋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为老蒋“执笔”长达二十多年的陈布雷究竟为何自杀呢?其实既有老蒋的原因,也有陈布雷自身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陈布雷和老蒋的关系了,陈布雷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文人,有着极高的文学涵养以及革命理想,所以他把自己一身的本领交给了老蒋的国民政府,而老蒋在很多地方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布雷先生为其写稿,尤其以抗战宣言最为著名,写到“

如战端一开,地无南北,人无老幼,全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但是他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在与老蒋几十年的相处中逐渐变味,他所一心追随的“老蒋”已经不是那个实行孙文之三民主义的革命者,但其却身为文人,又被文人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所限制,那便是忠诚。



老蒋一生对陈布雷极其尊重,视其为家人,而陈布雷也用一个文人的忠诚来回报老蒋的知遇之恩。从北伐成功到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兢兢业业,为老蒋是鞍前马后,他生活朴素,只抽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相比于其他国民党要员的醉生梦死,陈布雷显然是个异类,或许在国民党腐败到骨子里的时候,陈布雷依然是那个一心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文人。



而他的自杀,我认为是一种解脱,是一种他自己选择解脱自己的方式。他见证了国民党的崛起,见证了老蒋的辉煌,但同时也见证了老蒋的失败,他本身就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总是用一个文人特有的方式效忠着他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腐败他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而迫于各种因素,他的笔已经不是那个为抗日而激起四万万五千万国人热血的笔,反而成为了为腐败政府服务的笔,在这种情况下,文人自有他报效国家的方式,不能尽忠,以死相报。

总的来说,布雷先生抛开政党的偏见不谈,他的人格是值得任何人去尊敬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才是他效忠国家的方式,而老蒋显然让这支笔失去了光芒。在其死后,老蒋评价“当代完人”,确实,布雷先生当之无愧。


历史之绝唱


陈布雷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他的一生都是翰林角色,是典型的士大夫(学者+官僚),他的一生都在践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传统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布雷只是他的笔名。

1、他从来就不是学者

陈布雷虽然做过兼职教授,但这在他生命中他边缘。他起家是靠着时评,对时势的判断、推演、指点,让他在二十多岁就成名,享誉报界。

(陈布雷)

他的两大特点就显露出来了:文采(不仅仅是文笔);宣传。有这两点能力的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也是各方都需要的。

2、老乡遇老乡

在二三十年代,浙江人这个概念和五台人一样,“会说五台话,能把洋刀跨”。会说浙江话,自然前途无量。胡宗南、戴笠他们超越同辈的速度就在这里。

陈布雷也是浙江慈溪人。北伐战争时期,经人引荐,在南昌遇到了后来追随一生的人:蒋介石。蒋介石是个武人,得心应手的写手与宣传行家都缺,自然是诸葛遇先主。

(蒋介石)

从他后来的履历看,他担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在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又去了报社。之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36年杨永泰死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显然在蒋介石执政的后半段,陈布雷和他的关系越来越近。

重要的文稿也出自他手,《西安半月记》、蒋介石庐山谈话等都出自他手。

(陈布雷左)

3、士大夫的宿命

士为知己者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士大夫信念的不二准则。

陈布雷历来坚持着,在国民党大厦将倾之际,选择了自杀。

(陈布雷遗书)

总结:

大才如斯。

文人的才华是用来经世的,到这时候就成了士大夫。至于身上保持的文人气,就是不忘初心的锦上添花了。

陈布雷是士大夫的完人,钱宾四想要的人生路径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郑会欣.抗战时期后方高级公务员的生活状况——以王子壮、陈克文日记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8(02):129-146.

陈奇. 陈布雷公文研究[D].聊城大学,2018.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一枚明粉


陈布雷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书香门弟的封建家庭,少年饱读诗书,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府。身怀救国之志,曾写文高度赞扬辛亥革命,在1912年上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经过几年的验证,得出只有“三民主义"才可救中国的理念,并在1917年加入国民党,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


在国民党内的知识份子中,由于他的文彩出众,被蒋介石纳为智囊(文胆),成为总统府第三侍卫室主任,蒋介石大多数的讲演稿出自他之手。他一生清廉,生活特别简朴,从不收受礼品。据他随从人员回忆,他每天吃的都是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两盘青菜加一盘荤菜,工作人员有十多人,他限制每天肉食品不得超过1公斤,除开三餐主食,他工作到深夜也不配备其它食品。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出入时衣冠不整,他也全然不顾。有一次他老乡探望他,送给他两只乌龟,让他补补身子,他坚决不收,厨子看他一副病态样子,瞒着他收下,把它熬成汤送给他吃,结果他发火硬是不吃,最后其他的工作人员沒办法,才把它吃了。


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时期,他每天工作时烟不离手,沉闷至极,未曾笑过,尤其他的女儿陈琏与女婿袁永熙加入了共产党,蒋介石找他谈了次话,告诉他实情,要他严加管理,并释放了他的女儿与女婿。此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他也沒有过份干涉他们,要他们快速离去。随着解放战争的暴发,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丧失民心,招至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在风雨飘摇的1948年,是国民党走向衰退的终点,陈布雷在自杀的当天,拖着病态的身体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写好遗书,一封给蒋介石,另一封给家属,还有一封给办丧事的人。陈布雷把事先准备好的大量安眠药吃下,最后不治身亡。蒋介石看了他的遗书,泪与雨下,泣不成声。国民党政府将陈布雷举行了国葬,被誉为“当代完人”。究其陈布雷的一生,不愧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个早期的爱国者,他一生清廉,没有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一个实实在在的清官,在民国时期,“当代完人"的称谓实至名归!


夏普洱


1948年11月14日,《中央日报》刊载重磅消息:陈布雷氏昨日心脏病逝世,总统夫妇亲往吊唁明大殓。一时间,南京城石破天惊,关于陈布雷的死因众说纷纭。18日,中央社发布:陈布雷以死报国。文中称陈布雷长期神经衰弱导致失眠,因服过量安眠药致13日辞世,身后留有遗书数封,分致蒋、生前同僚、副官、亲属等人。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浙江慈溪人。陈布雷早期受其大哥陈屺怀(即陈训正,陈布雷大伯长子)影响至深。陈屺怀年长陈布雷18岁,思想活跃,才华横溢,是激进的革命党人,陈布雷少时跟随陈屺怀读书,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

1911年,陈布雷自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进入上海《天铎报》任记者。陈屺怀曾任该报的社长,他任用戴季陶为总编,《天铎报》极力鼓吹革命思想,成为反清的有力喉舌。陈布雷此时以“布雷”为笔名,撰写了大量富有革命性的政论文章,热情讴歌武昌起义,一时陈布雷成为沪上报界才子。后陈布雷因报社派系纷争逐出《天铎报》,回宁波中学任教,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至1927年,陈布雷任《商报》主笔,痛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暴行,支持工人、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共产党人的赞许。

北伐开始后,总司令蒋介石欲聘陈屺怀为其幕僚,陈以其年事已高婉拒,并向蒋推荐由陈布雷出任。蒋遂派黄埔军校秘书长邵力子到上海以蒋的照片相赠陈布雷。


1927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会见陈布雷。陈布雷在蒋的力邀下加入国民党。不日,陈布雷为蒋起草《告黄埔同学书》,陈才思敏捷,一气呵成。蒋阅后,对陈布雷的文笔赞叹不已。不过,陈布雷不想为官,还想回沪办报,需要时他可蒋撰文。蒋深知陈布雷文人性格,并无过份强求,礼送陈布雷回沪,这给陈布雷留下良好印象。

5月,在蒋介石的力邀下,陈布雷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陈布雷目睹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倍感苦恼。蒋介石下野后,陈布雷亦辞职。蒋复出后,陈布雷称不需高官厚禄,只愿为蒋私人秘书。

1934年5月,陈布雷任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成为蒋的正式幕僚。1936年1月,陈布雷被任命为侍从室二处主任,主管党政事务,成为蒋的核心幕僚。陈布雷谨言慎行,兢兢业业,对蒋谦卑恭敬,深为蒋倚重,成为蒋的智囊与文胆。

陈布雷一生最钟情的是新闻报业,而由于蒋介石的力邀从政。陈布雷心中崇尚的客观公允理念,在政治上格格不入。陈布雷跟随蒋介石,不得不与蒋的步伐一致,不得不违心地言不由衷,这令陈布雷内心非常矛盾。西安事变后,蒋命陈布雷撰写《西安半月记》,陈布雷按照蒋的授意,在文中对蒋极尽美化。陈布雷在写作此文时,心情极度烦闷,在日记中称“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其中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成为传世名句,这篇抗日宣言就是陈布雷撰写的。抗战期间,陈布雷撰写大量团结抗战的文章,鼓舞了全民斗志。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大败,面对颓局,陈布雷心忧如焚。陈布雷曾苦劝蒋停战谈判,蒋称陈对时局太悲观了。面对国民党政权大厦将倾,陈布雷深受刺激,自觉自己油尽灯枯,书生无用,于1948年11月13日吞服过安眠药离世。蒋介石痛失文胆,谓其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自南昌见蒋,忠心追随蒋二十余载。他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他身居要职,却平易近人 。他超然派系,洁身自好。他一生钟爱报业,却涉入政治。忠心事主,身不由己。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纠结,或许弃世这个悲情的结局对他这个书生文人是最终的解脱。


岁月是一条河流


1948年11月13日,蒋介石贴身侍卫官、“文胆”陈布雷怀着对蒋家王朝的无限绝望,吞服安眠药而亡。

陈布雷从报业才子到蒋的御用文人,从慷慨激昂的民主战士到蒋的忠实信徒,内心一生充满糾结,充满矛盾,最终自杀求得解脱,充满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陈布雷青年时期是热血澎湃的民主革命的文化战士。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拥护孙中山民主共和政策,鞭挞封建帝制,为民主革命宣传造势。他的文章热情洋溢,指点江山,激人奋进,极富革命精神,受到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的一致好评。很快陈布雷在业界崭露头角,被称为“报业才子”。


北伐时期,蒋介石念其才华力邀陈布雷为已所用。当时蒋是北伐军领袖,民主英雄,意气风发,人气正旺。面见陈布雷时,蒋谦和有礼,表现出求贤若渴之态,陈布雷感念蒋知遇之恩,从此对蒋一生忠心相随,至死不渝。

抗战时期,蒋的一些富有鼓动性的抗日演说大都出自陈布雷之手。这些演说慷慨激昂,使人热血沸腾,激发了全民抵御外侮的斗志,唤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名句流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蒋的文胆,陈布雷在舆论宣传方面必须与蒋保持高度一致。在蒋的授意下,陈布雷也撰写了大量反对共产党,编造谎言粉饰国民党的文章。陈布雷出身新闻记者,追求的是客观公允。从政后的人为内幕与内心初衷相悖。而为了政治的需要,又无法拂逆蒋介石。词不达意,言不由衷,陈布雷内心充满痛苦。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惘顾民族大义,悍然挑起内战,为万夫之指。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军官争权夺利,加上蒋介石指挥无方,国军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步步消灭着国军的有生力量。国民政府垂死挣扎,陷于风雨飘摇之中。陈布雷面对这无可挽回的颓势,心忧如焚,万念俱灰,对蒋已完全丧失信心,自杀弃世。

陈布雷一生温良谦恭,为人低调,毫无戾气,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在私德方面无可指责。但他又是一介书生,胸怀浓烈的“君子死知己”情结,他深陷对蒋的感恩之中,竭尽心血毕生服侍一主,为恩情所困,终生对蒋毕恭敬,言听计从,在蒋大势已去时,以死相报。

陈布雷品格可谓高洁,可惜心中并无坚定政冶信仰,对蒋痴心愚忠。身世飘零,文胆凋落,可悲可叹!


沉静的海


本科学校有个教法律的老师也叫陈布雷,他为人比较正直,且在法律学界有一定威望。后来看了更多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的历史,让人感怀钦佩于那一代人中的至纯理想者。

报业救国的志向,到步入政界成为国民党的“第一支笔”,步雷惊声士人魂。

陈布雷最先有声响的是在报界,在二十年代风雨飘摇的中国,“南陈北张(张季鸾)”成为报人救国的典范,后来他加入国民党,很快在文章方面出类拔萃,受到蒋介石赏识,成为蒋介石的“文胆”。国民党内对陈布雷也是很尊敬。



而陈布雷这个人有很纯粹,他在国民党内也是尽心尽力,并不拉帮结伙,还是比较单纯的知识分子救国的理想,而在国民党内,老蒋对陈布雷也是很敬重。

1948年深秋陈布雷自杀,震动国民党内外,在历史中留下一个士人身影。

陈布雷的自杀,成为近代史上以死殉政的一个标志,足够让后人惋惜与敬佩。当时老蒋知道这个消息也是震痛不已,后世也再很难见陈布雷这种士人,看似愚忠却有其大风骨,给历史以启示。

你最敬佩陈布雷哪一点?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蒋介石代人悼念陈布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