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被称“智囊”,他是怎样的人?

老虎大王1


说起陈布雷,我一时间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八个字来评价,比较中肯,那就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

对于这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历史上还没有给予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陈布雷在1948年自杀后,蒋介石震惊无比,他怀着无比悲痛和惋惜的心情,送给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而我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却恰恰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他是一个顽固的反对分子。


两种截然不同,甚至走向两个极端的评价,也证明了陈布雷的一生。当我们看到他的生平故事,就会发现,抛开那些身后的评价,其实,陈布雷只是一个执着的书生。

年轻的陈布雷,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人,面对国家危亡。他做出了一个书生的抉择,于是,他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加入了同盟会,同时,和国民党邂逅。

在当时,国民党代表的,就是当时最先进,最振奋人心的思想。也让绝大多数有识之士认可。无数年轻人,认可这些理念或者叫理想,甘愿为这样的理想奉献一切。陈布雷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书生,他所能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笔,刺破这片黑夜,让更先进,更振奋人心的新鲜思想,叫醒沉睡的人民。因此,他把自己的学识以及热血,都赋予笔杆子上面,于是声名鹊起。

他的才情,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并于1927年加入国民党,一直从事宣传工作。干宣传工作,让陈布雷如鱼得水,也使得他的仕途一片光明。

1935年,陈布雷迎来了自己事业最辉煌的时期,在一连串非常厉害的官职背后,他只做了一向工作,写文章。


从1935年一直到1948年他自杀,这十三年之间,他经历了抗战、内战,始终忠诚于国民党。

并且,他始终相信,蒋介石可以改变现状。于是为写下了很多文章,宣传,并且起草无数重要文件。

作为一个书生,他的所有工作,就是写文章,从人品而言,陈布雷的确称得上是当代完人,他不贪恋权势,不贪恋金钱,不贪恋美色,他的政治立场非常坚定,他的生活很是低调。他虽然身处重要位置,却不拉帮结派,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兢兢业业的工作。


这些工作,让陈布雷的身体越来越差,更主要的是,面对国民政府一败再败,陈布雷除了写文章,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不像古人那样,可以毅然的投笔从戎,只好硬着头皮写着一篇又一篇精彩绝伦确又于事无补的文章。

对于陈布雷的自杀,表面上看,的确有些突然,因为他在自杀前一年,还被委以重任,但事实上,陈布雷已经快要到崩溃的临界点。

书生陈布雷,他可以不爱钱,不好色,不贪权,可以超然脱俗,但他始终如一的勤恳,源于他相信国民党可以让中国走向希望,相信国民政府可以救中国。

但他身处中央,知道了大量令他无法接受的事实,他自杀的那一年,三大战役已经结束,百万解放军已经陈兵长江。国民政府即将灭亡。

对于陈布雷来说,他勤勤恳恳,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局。他无法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看清楚这个世界的趋势。

而是像一个书生一样,钻了牛角尖。其实,我想到了另一个名人,屈原。也许,我这么对比,并不合适,但作为一个有着简单纯粹的理想,却眼睁睁看着理想破灭,大概感受是一样的。



陈布雷的结局并不好,但我却无法说,他是一个反派,因为他做人做事都难以挑出太多毛病。他其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始终如一的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不能说他的坚持是错误的,只能说,历史没有选择他的信仰。


小小嬴政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拖着病体,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写下给蒋介石和家人的遗书,然后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蒋介石看了他的遗书泪如雨下,国民党政府随后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称他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人。他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一生跟随蒋介石,是蒋介石的文胆与军机大臣。陈布雷写的抗战宣言最为出名:“如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


但几十年后的蒋介石,已经不再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陈布雷又为忠君思想所困。他一生温良谦恭让,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个人操守良好。自觉受蒋介石知遇之恩,毕生对蒋介石恭敬有加。眼见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遂决定以死相报。

自杀之前陈布雷精神苦闷,每天工作烟不离手,闷闷不乐。更难以接受的是在女儿与女婿加入共产党,蒋介石找他谈话要他严加管理,然后释放了他女儿和女婿。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他也没有过分干涉女儿,女婿,只是让他们尽快离去。


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治上丧失人心上,军事上节节败退,陈布雷已看不到前途与希望。最终在忠君思想与家庭变故双重打击之下,选择解脱自杀。


铁马冰河戍轮台


陈布雷,浙江慈溪人,因为和蒋介石同属于宁波地区,成为蒋介石最为信任的人。

我经常在头条上,把蒋介石说成是浙江军阀,可是很多人不信。不妨去蒋介石侍从室看一看,有几个外省人。

蒋介石重用湖南人薛岳、贵州人何应钦、江苏人顾祝同、江西人刘峙,实在是浙江没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那是权宜之计。真正为蒋介石信任的人,还是陈诚、胡宗南、蒋鼎文、张静江、陈立夫、戴笠等等。

蒋介石手下的保镖,全部是浙江奉化县七大姑八大姨带来的亲戚;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写文件的,也大都是浙江人。

蒋介石有四大秘书戴季陶、陈布雷、陶希圣、秦孝仪,前两个是浙江人,后两个是河南人和湖南人。戴季陶和蒋介石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鸡的人,两人穿一条裤子都嫌肥。陈布雷1927年蒋介石掌握大权才入党,依旧得到了蒋介石几乎全部的信任。

可是,就是这一份信任,压垮了陈布雷,间接导致了陈布雷最终的自杀命运。

1948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文人,都早已恨透了给中国人带来内战和饥饿的蒋介石。陈布雷也有良心,但他也有忠心,这让他很痛苦。

陈布雷刚刚加入国民党时,他的好友郭沫若写了批评蒋介石的文章,被蒋介石通缉只好逃到日本。抗战爆发,陈布雷对蒋介石说“委座,据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学术成果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所想请示委座……”。同时,陈布雷还拿出了郭沫若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就这样,郭沫若得以回国,并且在国民党中央任职。

陈布雷有良心,更是表现在对抗日的态度上,最有名的“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不过分地说,陈布雷用一支笔,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奋起抗战。

在受命蒋介石编写《西安半月记》,陈布雷不得不昧着良心写下了杨虎城张学良企图弑君夺位、蒋介石镇定自若最终化险为夷。当时,陈布雷在日记中写下了:“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为独夫民贼工作,对于有良心的陈布雷来说,是极其痛苦的。周总理曾劝他,“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

抗日战争中,陈布雷可以说服自己是为抗战工作,因为蒋介石毕竟是抗战领袖。可是抗日战争后,陈布雷身处中枢,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而他昔日为之服务的领袖,则成了人民公敌,成了四万万人追求幸福的最大障碍。陈布雷的内心,越来越煎熬。

陈布雷曾用“三从四德”的道德观念说服自己,他在日记中写道“嫁人的女子,难违夫子”。这种矛盾至极的心态,发展到最后,就是抛弃这一切,彻底离开这个世界。

直接压垮陈布雷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陈布雷发现自己的女儿陈琏和女婿一起投靠了共产党,并且试图从他这里得到机密。女儿都当了左派,都要反蒋介石,这让“不事二主”的陈布雷如何自处?

第二件事,陈布雷为了支持蒋氏父子的“货币改革”,把毕生积蓄4000美元拿出来换成金圆券,不久后,这些金圆券全成了废纸。陈布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蒋政府的必败无疑。

陈布雷没有钱,所以不可能学刘峙或者蒋鼎文跑到香港做生意,甚至还能继续发大财。

蒋介石军队在三大战役中兵败如山倒,美国主子又准备给国民党换总统,这样纠结的状态下,陈布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与这个世界彻底告别。

陈布雷不知道的是,1948年刚刚结束,蒋介石就公开宣布进行和平谈判,不久后下野。随后,4月1日,南京政府派出由张治中(首席代表)、邵力子、刘斐、章士钊、黄绍竑、李蒸等人赴北平进行谈判,最终谈判破裂,这些顶级知识分子,最终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一份子。

陈布雷是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忠君”思想害了他,反而是像胡适那样把灵魂卖给美国人的人,在蒋介石还有挺直腰杆的机会。


历史知事


陈布雷被称为“总裁智囊”和“领袖文胆”,甚或被誉为“国民党第一支笔”,被蒋视为心腹,倚为股肱。

可是,在陈自己心中,他始终是一个文人,一个能够用笔、也最应该用笔书写一篇篇锦绣文章的文人。

1928年,蒋介石曾想任命陈布雷为秘书长,却被陈立夫一句“陈君书生,繁剧似非其所堪,不可强以要职”所劝阻,但是蒋仍想重用陈布雷,所以问他,让你自己选,你想任何职?

陈布雷想也没想,便说自己想“以新闻事业为终身职业”,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我愿意给你当私人秘书,也不用给我什么高官厚禄,只要能够帮助到你便好。

这话如果是一个惯于政治钻营或稍微对政治有所掌握的人所说的话,或许是三分真七分假,可是当时的陈布雷投蒋不过一年,也没浸淫过官场,所以他的话最少也是七分真三分假。

陈布雷的这“三分假”,假在何处?

他作为一个所谓的“书生”,辛辛苦苦读书,所为者何?也不过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罢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恐怕也是他心底的理想。

否则的话,他也不会在1927年千里迢迢赶到南昌,在张静江的引荐下去见了蒋介石。

不过,陈布雷却没有书生的“狂妄”,别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即便是一部,也治不了。所以,他才会说如果不能从事新闻事业的话,愿给蒋当一个私人秘书,这是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他在政治上是有野心,可是却不会盲目和自负。

他对蒋所说的话,不仅让人看到了他的文人本质,看到了他的谦虚,也看到了他的从政意愿——你要实在想让我当官,那我要给你当私人秘书。

当然,私人秘书终究不是一个正经编制的职务,所以,蒋也没有委屈他,想让他去《中央日报》任主编,好好历练一番。

可是,让蒋没有想到的是陈布雷没有答应,原因是当时《中央日报》的主编彭学沛成绩很好,他不想当一个“宠臣”,不想凭蒋对自己的“宠”去掠夺别人的位置和政治利益。

后来,他去了上海,成了《时事新报》的总主笔。

没过多久,陈布雷便被推选为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他知道是蒋又在给他开后门了,所以,又弄了一个“凡入党不满三年者概不得当选中央委员”的提议,试图以此辞不受任,可惜没人支持他。

这个人,确实越看越纯粹。

陈布雷对蒋更是到了愚忠的地步,他曾在给张治中的一封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写到:“弟自二十四五年以来,给事于领袖左右,平日谢绝一切应酬,屏绝一切家事,区区愚忠,无非欲腾空此身,俾将全部时间,自早至午夜,全归领袖之支配。”

这也是他后来吞药自尽,被人称为“尸谏”的原因,因为太过于愚忠,所以他要用自己的死去告诫他的领袖——“惟公善保政躬,颐养天和,以保障三民主义之成功,而庇护我四亿五千万之同胞。”

嗯,你好好努力,将来造福万民。

可实际上,他的死不是什么“尸谏”,只是在疾病缠绕和羞愧抑郁的双重折磨下所作出的一个既惊人,却又在人意料之中的决定。

当时,陈布雷可谓是已经病入膏肓,神经衰弱,每日入睡必须得服用三片安眠药。可是,即便吃了三片安眠药,他也睡不安稳,常常半夜醒来,又吃几片,然后才能继续睡。

对此,他已经不胜痛苦,所以,他也常有终结自己生命的想法。

1948年,局势对蒋而言,已经进入了非常时期,所以他在给蒋的遗书中说“自验身心已毫无可以效命之能力,与其偷生尸位,使公误计以为尚有一可供驱使之部下,因而贻误公务,何如坦白承认自身已无能为役,而结束其无价值之一生”。

他说自己投入蒋之麾下,给蒋出谋划策,被蒋所倚重,可是,他虽然鞠躬尽瘁,到了最后却让蒋走到了这个局面,说自己“书生无用,负国负公”。

他因为“不能分公忧劳”而羞愧难当,又因为羞愧难当,终于打碎了自己心底的最后一点坚持,在他自己看来,他辜负了蒋的信任和重用,所以他不该继续够活,他该死。

如不能效命,惟有一死。

蒋对他也确实宠信有加,从一个报纸编辑一跃成为秘书处书记长、教育厅长、教育部次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只要他想,他绝对可以成为宠臣和权臣。

可是,他偏偏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即便蒋再怎么信任他,任命他为何职,只要他自认难以胜任,便说什么也得推了、辞了。

所以,他是一个纯臣。

陈布雷能写的一手道德文章,更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道德君子。

所以,蒋毫不客气地称誉他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这个人,为人则诚善,为臣则忠君,始终捍卫着自己心中的底线,一生不求名利,又以书生从政,终究难以在政治舞台上操弄风云。

不过,陈布雷如果从文,他的一手锦绣文章定能涤荡一代人心。


流浪的侯爵




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文稿都由陈布雷代笔。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了抗日演讲,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44年底,在抗战最危急的关头,蒋介石呼吁年轻学生参军共赴国难“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两篇最知名的文稿都出于陈布雷之手,陈布雷的大才可见一二。在国民党内,陈布雷素有总裁智囊和领袖文胆之称。当然他在国民党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动动笔杆子,他还是蒋介石最重要的智囊之一。

1926年11月,陈布雷应邀前往南昌,接受蒋介石的面试。在此之前,蒋介石是看过陈布雷的文章的。陈布雷曾经声称:中国是最不适于实行共产之国家,中国革命舍国民党莫属。再加上陈布雷也是浙江慈溪人,自然就比其他候选人更容易取得蒋介石的信任。

当时的陈布雷看上去就是一个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毫无政治人物的腐朽气息。当蒋介石问起如何应对上海的工人运动时,陈布雷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可以以可靠的军队包围上海,从外围造成猛虎出山之势,用帮会势力打头阵做内应,可一鼓荡平。蒋介石深以为然,以陈布雷的文采,公告文书自然不在话下,就这样,他成为了蒋介石的幕僚。



应该说蒋介石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陈布雷确实是一个埋头做学问的书呆子。他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于政治氛围非常的不融洽。陈立夫对他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只是一个文人,难以担当政治大任。

陈布雷对政治的险恶几乎一无所知,当然他一生都处在蒋介石的庇护之下,不会有人敢随便对他下手,他也没有机会感受这一切。西安事变结束后,陈布雷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写《西安半月记》。

这时的陈布雷就显得有一点力不从心了。他对外界的变化毫不知情,当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企图割据西北地区自立,蒋介石认为他们是犯上作乱的叛逆。陈布雷却认为张杨二人为抗日而兵变,罪不可恕而情有可原。

当陈布雷把这本书写完的时候,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与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不能用我的笔自主表达,为人捉刀是苦恼的。他的书呆子本性暴露无遗,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陈布雷一生没有出过国,留过学,虽然他也向往国民革命,在当记者时经常为革命呐喊,但他骨子里边还是一个中国的传统文人。士为知己者死和从一而终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他,这也让他终生都在为蒋介石奔走效命。

作为一个纯正的文人,陈布雷时常也能感觉到自己和政治氛围之间的不合时宜。生逢乱世让他有没有办法彻底的去做一个遁世的文人,这就让他大半生都非常痛苦,毫无快乐可言。

“公以处事,诚意待人”就是他的人生格言。陈布雷在国民党内廉洁自律,从不拉帮结派。当他最初投奔到蒋介石门下的时候,他表示愿意担任蒋介石的私人秘书,不愿意卷入肮脏的政治斗争中去。

在国民党高层,陈布雷的好朋友就是陈诚。两个人都是嫉恶如仇,拒绝贪污腐化的正人君子。在错综复杂的军阀时代,他们自以为正确的一些决定,实际上在当时是行不通的,甚至最后害了国民党。

比如在乱世中用人,是不能用人品来划分的。陈诚在东北时,把几百万伪军全部解散了,认为他们是无耻之人。这些当惯了兵的人不愿意回乡务农,大部分都成了林彪的部下,迅速成就了林彪的百万大军,间接也造成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溃败。



陈布雷也是一样,他只是以文人情怀来看待世界,于大势根本不通。政治的本质就是妥协,以妥协来成就一些事情。而文人向来主张坚持到底,毫不妥协,最终只能是碰一鼻子灰。

陈布雷的一生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既想成就一番大业,又厌恶政治丑恶。他向来不喜欢参加应酬,生活节俭朴素。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助蒋介石成就一番大业,又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局势的恶化,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身心痛苦。在三大战役行将结束的时候,陈布雷服毒自杀。他在遗书中强调:去意已决,生无可恋。如果发现有一丝气,万不可救。

就这样,陈布雷成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殉葬品,就像王国维自杀一样,他们都是为文化和理想而死。陈布雷生前曾交代,自己的子女不要搞参与政治,但他的女儿陈琏和女婿都是共产党员。陈琏曾经被国民党军统抓捕,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才得以释放,最终在文革中跳楼自杀,和他父亲走上了同一条路。


新知传习阁


陈布雷虽然是蒋介石的下属,但是其受到蒋氏父子的尊敬,并被称之为布雷先生。其实一个才华的传统中国人,但是结局不好,在多方面纠结下,最好选择自杀。对此,蒋介石为自己高级参谋不幸的遭遇而感到难过,一直到台湾时候,还经常念叨陈布雷的话语。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陈布雷原先在报社工作,因为其出色的才华,被蒋介石看重,并委以重任。陈布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陈布雷就请求抗战。但是蒋介石其实主要的心思还是在于“剿共”。尽管他非常尊重陈布雷,但是还是一次次拒绝了陈布雷的建议。

在何梅协定签订之后,他更是痛心疾首。多次规劝蒋介石要改变国政方针,但是均被拒绝。虽然陈布雷多次违背了蒋介石的意愿,但是蒋介石依旧将他视为知己,由此可见,其人品是非常高尚的。而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其号召全国各族民众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抵抗侵略者;在抗战胜利之后,陈布雷设想建设和平与强大的国家,因此爱国是陈布雷一生的写照。



二、忠于自己的选择

蒋介石对于陈布雷具有知遇之恩,当然陈布雷对于国民党也是忠心耿耿。在此进入蒋介石的幕僚集团之后,多次对于蒋介石提出了好的建议,以强化国民党的统治,实现中国的发展。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代表着大地主以及大资产家的利益,陈布雷的很多民生、发展以及民主等建议,被蒋介石断然拒绝了,因此在蒋介石的统治下,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蒋介石喜欢与陈布雷讨论时政,其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时政要闻的观点,但是其不会被蒋介石重用的,造成陈布雷“特殊智囊”的地位。后期陈布雷预见国民党失败已经成为必然了,尤其是在失去了东北等地之后。陈布雷也许不愿意看到国民党政府被推翻,因此选择了自杀。从陈布雷一生所作所为来讲,其对于国民党是忠诚的。



三、品德高尚

虽然陈布雷忠于国民党,但是无人怀疑其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做事光明磊落,雷厉风行,使得国民党上下都是无比的佩服的。在国民党迫害进步人士的时候,陈布雷多次伸出援助之手,试图使蒋介石放弃迫害进步人士的念头。

当然,虽然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是比较铁的,但是其不能够改变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思想。他对于国民党忠诚,同时对于祖国也是一片赤诚的,因此他陷入了人生强烈的挣扎之中,这也是其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陈布雷品德高尚,是其受到全国民众的爱戴,在其去世之后,很多进步人士对此感到悲哀。道德高尚是布雷先生的真实写照。



四、目光远大

陈布雷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的分析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人类命运的走向。其能够高瞻远瞩,能够对于事件进行深刻的分析,这也是蒋介石无比重用他的原因。其对于问题分析,往往能够入木三分。在蒋介石败退之后,还经常念叨,如果采用布雷先生的建议,也不会落到败退的命运。

陈布雷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但是其站错的方向,生错了年代,基于自己追求太过于完美,也导致在激烈的斗争中,成就他一生的悲剧。

我是篱上青, 专注历史史实,你的关注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篱上青说历史


陈布雷 马工枚速命世才, 明珠暗投亦堪哀。 忍看白日沉江底, 一片伤心赴泉台。(这几句评价他够了吧?)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浙江慈溪人。蒋介石的“一号幕僚”,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西乡官桥。

1904年,与其三弟进慈溪县中学堂读书。1906年,经陈屺怀介绍转入宁波府中学堂肄业。1907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就学。1908年,在浙江高等学堂预科卒业,转入正科就读。浙高正科采取分科制,在校就读期间,被推派为学生代表之一,积极参加开会或集体请愿,而且为“铁道国有”亲自致书杨度,并同时寄给上海《天铎报》。这是他在学生时代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政论文章,也使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志向更加坚定。


1909年9月24日,与杨宏农(隽人)结婚。 1911年于浙高毕业。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记者,笔名布雷、畏垒,后以“布雷”为笔名并闻名于世。




李三万的三万里


陈布雷,蒋介石的“智囊”、“笔胆”,有国民党第一枝笔之称。自1927年之后长期参与民国中央政府幕府,为蒋介石代笔撰文,对于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上层政治十分熟悉。也许正是十分熟悉,他才对蒋介石、对国民党、对国民政府丧失了信心,最终在1948年选择自杀。

陈布雷原名训恩,笔名布雷、畏垒,1890年出生于浙江慈溪。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后来在上海《天铎报》、《商报》等报刊任职,文采飞扬。1927年经蒋介石的介绍加入国民党,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历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教育部次长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秘书长。

对于陈布雷,中国近代著名报人程沧波先生评价:“他的成功,不仅在言论,还在他的行动与行为上,他在公共场合中多次的发言,透露他是一位刚健的人,明辨黑白是非的人,而念念在世道与德义上,他不是纵横家,不是乡愿,他志在世道,而不在个人的升沉得失。”


老照片


报界才子陈布雷自北伐时期受蒋介石之邀许身麾下,竭尽忠诚二十余年,被誉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然而这位国民党的笔杆子却在1948年11月自杀弃世,举国震惊。



陈布雷踏入仕途之前是一位报人。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在报界声名鹊起,邹韬奋称他“有正义感、有革命性”。

陈布雷的文采受到时任北伐军领袖蒋介石的瞩目。蒋派邵力子诚邀陈布雷,陈布雷被蒋的礼贤下士所动,从此涉足政坛,历任侍从室二处主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


抗战时期,陈布雷运用他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抗日文章,激发了全体国人的抗日斗志,陈布雷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蒋著名的“庐山谈话”就出自陈布雷之手。在文中他激昂写道:

陈布雷为人淡泊,私德高尚。身在仕途却从不追名逐利。他曾言“淡泊为立身之本,宁静为处世要着,能守正,甘平凡”。他文人出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贪弊要官恶习深为不齿。他严以律己,为人低调,可谓谦谦君子。在他离世后,蒋介石痛心称其为“当代完人”。



陈布雷一介书生,对蒋介石的知遇之恩毕生尽瘁回报。蒋介石曾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相赠陈布雷,陈布雷感慨蒋“最知我心”。作为蒋的首席侍从官,他尽心尽责,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文件,苦心竭虑,勤勉忠贞。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民生凋敝,国府后方官员贪弊,前方军队溃败,蒋氏政权岌岌可危。面对颓局,陈布雷忧心如焚,夜不成寐。加上超负荷的工作,案牍劳形,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时局的不可收拾深深刺激他,时局危艰,而陈布雷自感自己油尽灯枯,对时局无限绝望。他在给蒋介石的遗书中写道“目睹耳闻,饱受刺激……病象日增”。

1948年11月12日,心力交瘁的陈布雷服安眠药弃世,求得解脱。

陈布雷是个爱国者,也是一个忧国者,还是一个悲情文人。


岁月是一条河流


气节这个东西很多文人都有,说早一点便有屈原,近一点的还有被明永乐帝朱棣诛九族的方孝孺,而近代便有一个文人,为气节而死,他便是陈布雷!

陈布雷是报业奇才,因为擅长文笔,所以在二十年代末期的上海滩是名声远扬,而老蒋听闻了陈布雷之后,便起了求贤若渴之心,因为当时的蒋介石才刚刚崛起,他急需像陈布雷这样的御用文人,能够为自己执笔,而陈布雷再合适不过了。在老蒋的一再请求之下,陈布雷终于进入了国民党,从此为老蒋捉刀,上到领袖文告,下到军事部署,其几乎全由侍从幕僚陈布雷代笔,而这一代,就是近二十年的时间,直至陈布雷自杀身亡。



而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呢?在今天看来也是扑朔迷离,因为没有官方统一的说法,大多众说纷纭,但是都没摆脱一个条件,便是陈布雷自身的因素。前面我们已经说道了,陈布雷是个彻彻底底的文人,没有政治野心,也不贪念金钱仕途,唯一在乎的便是国家安危,百姓黎明,而这种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在乱世之中,国家正需要这样的人。



但是老蒋呢,把这人在很大程度上用错了地方,尤其在内战期间,陈布雷本来就持反对态度,而且多次向老蒋进言,劝他以国家和平百姓安危为主,但是老蒋不听啊,而且又让陈布雷是多次提笔,写他不愿意写的东西,这对于一个势力文人来说或许无所谓,但对于陈布雷这种品质奇特的文人来说,实乃一大悲剧,做非自己情愿之事,确实极其痛苦。而他在抗战时期的表现,那就另当别论了。



尤其老蒋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庐山宣言,就是陈布雷为其代笔,并且把他心中所怀之信念全盘托出,其中一句“如战端一开,地无南北,人无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不知道激励了当时多少国人为抗击日寇而奔赴前线,这种情怀,才是陈布雷这个国家御用之文人的用武之地,而不是为了老蒋去写一些情非得已之言。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腐败和失败已经成为了大势,而陈布雷选择了这个政党,但却面对这个政党却不能做到光大,反而眼睁睁的看着它的灭亡,这对于陈布雷来说确实痛苦,像这样从一而终的文人,他有着骨气和傲气,这样看的话,他的死就不难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