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岸元:减税是个技术活

张岸元为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张岸元:减税是个技术活


近期提高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政策完全令人费解。该政策的好处是: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出口价格竞争力,部分吸纳关税冲击,维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坏处是:减少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福利损失,事实上帮助了特朗普政府缓解关税政策国内压力。不仅如此,美国加征关税,获得关税收入;中国提高出口退税率,减少财政收入。整个过程的利益流向是:中国财政到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到美国财政。略过中美两国企业和消费者中间环节,中美间的收入分配效应只发生在两国财政之间,可以理解为:中国向美国缴税,为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的所有负面效应买单。

如果说提高出口退税措施与贸易战“以牙还牙、打七寸”策略南辕北辙的话,以下两项减税方案则在路径上有所偏差。

问诸位两个问题。

一、如果要对企业减税,同等减税规模情况下,减增值税或所得税,哪个更容易被股票市场视为利好?

答案显然是减所得税。因为增值税涉及上下游抵扣,不容易确定税率下降究竟最终会对哪类上市公司最为有利。理论上,越是缺乏抵扣项、增值较多的行业,越是可能从税率下降中获得更多收益;这些行业多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如果降低所得税率,所有企业税后净利润可以立即相应比例增加,只需要通过简单算术,投资者就知道ROE如何改善,市场估值如何提升。这一效应可称为“估值幻觉”。

二、如果要对居民减税,同等减税规模情况下,提高起征点、降低边际税率,或增加扣除项,哪个措施更容易为人民喜闻乐见?

答案显然是提高起征点、降低边际税率。因为设立扣除项势必增加流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纳税人之间扣除项的差异,将引起更多争议。而提高起征点、降低边际税率,只要简单调整个税计算器参数,纳税人就知道少交多少税,并因此获得感满满。

遗憾,现实中我们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减了税,不落好;大快人心的事办得别别扭扭。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以下两方面。

一是现有税收结构制约了政策空间。增值税作为间接税,是第一大主体税种。而提高直接税占比是中国税改的重要方向,专业的税改方案设计者始终优先考虑降低间接税率,逐步增加直接税占比,进而与国际接轨。横向比较,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率并不高,下降空间不大。如果现在将所得税率降得过低,必然限制未来降低增值税率的空间。

当下减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扭转市场预期,企业所得税率变化带来的更为直接的估值效应予以关注。鉴此,似可考虑宣布一定时期内,对所得税实施特别优惠税率,待三档变两档的增值税改革完成后,再将所得税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是将部门本位考虑置于优先地位。拒绝大幅提高起征点,无非是要网罗更多的纳税人群,将更大规模人群的收入纳入政府调控范围。设立扣除项而不是简单降低税率,固然符合国际先进个税制度的要求,但更重要的还是强化了政府对居民收入、支出的管控力度,取和予都要经过申报核准。至于将社保征缴改革与个税改革合并推出,则是弄巧成拙。个税归个税、社保归社保;职能转移、国地税部门调整等属于政府内部工作,你将二者合并推出,公众并不理解内在逻辑。舆论反而因此质疑你减税的诚意,万众期待瞬间变成千夫所指。国常会已经就社保问题做了政策补救。希望明年推出的分类扣除方案“敞亮些”,简化简化再简化,不要让人觉得你的扣除方案“心不甘、情不愿、意不诚”。

税收理论有句戏谑但绝对达意的名言: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降低企业税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政策方向,必要性确定无疑;财政捉襟见肘、为国理财不易,也是客观事实。愿意端出的减税盘子就那么大,更要将有限的减免空间放在明处。处庙堂之高者要多了解江湖的想法。把肉放在饭头上,所有人一眼看得见、吃得着。不要让人在饭里面找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