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征點調整引關註: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暌違多年的新一輪個稅改革方案終於揭開了面紗。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迎來自1980年出臺以來的第七次修正。19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明確規定:對部分勞動性所得實行綜合徵稅;優化調整稅率結構;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即通常說的起徵點,提高至5000元/月(6萬元/年);首次增設專項附加扣除……這標誌著我國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邁出實質性的一步,與此同時,不少人也在關心,這次稅改到底會對自己產生哪些影響呢?

按月計算改按年計算,起徵點提至5000元/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提出:個稅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此係個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第七次大修,包括起徵點在內,本次個稅法修改擬作部分勞動性所得綜合徵稅、增加專項附加扣除等六大修改。

此次個稅法修改,擬將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納入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6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

個稅起徵點調整引關注: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這傳遞出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一個重要變化:今後繳納個稅,絕不是隻盯著每年6萬元起徵點那麼簡單,還要減去“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個人購買商業健康險等費用扣除,以及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加上稅率調整,一攬子政策帶來的減稅力度超過以往。

“綜合所得,無疑是此次改革一大關鍵詞。改革後,原先分別計稅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將被合併計徵,在此基礎上扣除各種減除費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說,這一借鑑國際經驗的做法,標誌著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向綜合稅制邁出重要第一步。

按照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工資、薪金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為3500元/月,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草案將上述綜合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每年6萬元,即5000元/月。

財政部部長劉昆就草案作說明時表示,草案將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綜合考慮了人民群眾消費支出水平增長等各方面因素,並體現了一定前瞻性。

“按此標準並結合稅率結構調整測算,取得工資、薪金等綜合所得的納稅人,總體上稅負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稅負下降明顯,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劉昆說。

個稅起徵點調整引關注: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草案擬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項勞動性所得納入綜合徵稅範圍,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對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採用分類徵稅方式。

此次修法另一大亮點是設立專項附加扣除。劉昆表示,在明確現行的個人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扣除項目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繼續執行的同時,草案增加規定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項附加扣除。

此次距離上次修法已有7年,從草案披露內容看,新一輪個稅改革涉及範圍廣、亮點多,堪稱1994年以來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也將是百姓獲益最大的一次改革。

中等以下收入群體受益明顯

個人所得稅是目前我國僅次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2017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11966億元,佔國家稅收總收入約8.3%。根據現行稅法,月收入高於3500元者,都是個稅納稅人。

個稅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將由目前的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年6萬元(月均5000元)。草案通過後,3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今後可以不用交個稅了。

其實,受益者的範圍要大得多。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率實行3%到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改革後,仍是7級稅率,但部分稅率的級距得以優化調整。

個稅起徵點調整引關注: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草案擬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3%稅率級距擴大一倍,現行稅率為10%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3%;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現行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20%;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不變。

個稅改革後,因為低擋稅率級距擴大,適用低檔稅率的納稅人會增多。今後,他們可以少交稅甚至不用交稅了。按此標準並結合稅率結構調整測算,取得工資、薪金等綜合所得的納稅人,總體上稅負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稅負下降明顯。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張斌分析,這將帶來實實在在的減稅。無論提高扣除標準、增加專項扣除,還是擴大適用低稅率的階層,都能帶來減稅效果。實施綜合稅制後,收入較高、收入多元化者需要繳納更多個稅,這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更有效地調節收入分配。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這將有利於減輕個人負擔,增加居民收入及其消費能力,對擴大內需甚至穩定經濟增長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哪些人納稅將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訂對於勞務報酬、稿費等收入較高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現行稅法規定了11類個人所得需繳納個稅,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以及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徵稅的其他所得。

個稅起徵點調整引關注: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此次修訂,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綜合徵稅,此外,將“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調整為“經營所得”,不再保留“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從11類變成了7類。

按照之前規定,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減除20%的費用,此輪修改,會將20%的個稅在累進稅率制下,最高可以達到45%,收入來源形式多樣化的群體,稅收負擔可能會有所提高。

個稅免徵點提高或影響購房、購車政策

目前對於很多城市而言,因為實行房地產限購,對於本地戶籍的購房者限制較少,但對於外地戶籍的購房者而言,一般需要持續繳納一定期限的個稅或社保證明,因為各地限購多是提供社保或個稅的證明,所以如果沒有個稅,但有社保記錄,還是不會影響買房的,所以個稅起徵點上調對買房的影響相對較小。

例如北京,外地戶籍購房買房的必備條件之一即為“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納稅證明(指個人所得稅)或者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的社會保險證明”;上海地區外地戶籍購房,以家庭為單位,須連續5年以上繳納不間斷社保或個稅;在南京地區,外地戶籍買房的前提是連續繳納一年或者以上的完稅或社保證明。

個稅起徵點調整引關注: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對於購車,因為部分地區購車需要搖號,對於非本地戶籍人員會有一定限制,以北京為例,非京籍人員參加搖號需要連續五年以上在本市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如果個人起徵點上調後,導致納稅間斷,可能會影響後續搖號購車。

所以個稅免徵點提高,對於居民而言,確實能夠獲得更高的稅後收入,但是對於一些有限購政策的城市而言,非本市戶籍的居民可能會因免徵額提高不用納稅而影響其享有購房或購車的權利。

房貸利息可以抵個稅?可能沒有想象中的美

此次個稅草案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尤其是房貸利息、房租抵稅,幾乎每年兩會上都會引起熱議,但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楊志勇提醒,“不能把專項附加扣除想象得太美,不可能全部扣除,肯定會有最高限額”。

以大家最為關注的住房貸款利息為例,假如在北京買房商貸400萬,按揭30年,等額本息方式支付利息總數約為364萬元,月均利息約為1萬元。

“每月扣除1萬元利息,你覺得可能麼,一般人繳稅都繳不到1萬,一項住房貸款利息就全扣光了,等於不交個稅,顯然是行不通的。”楊志勇分析道,他認為上述專項扣費除要麼是設置最高限額,要麼是按比例扣除,具體要看後面出臺的細則。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當前市場的發展情況看,房租抵扣通過的可能性要大於房貸利息抵扣。原因在於:首先,租賃市場是當前住房消費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優惠政策會比較多。其次,房貸利息若是可以在個稅中抵扣,房貸政策調控購房行為的效力就會減弱。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對市界表示,“專項附加扣除費只是蜻蜓點水,不要抱太大期待”。

在他看來,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的界定非常困難。比如子女教育支出,如何確定父子關係,如何證明是教育支出,都對徵稅部門提出了很高的挑戰,否則很容易出現騙補的問題。

個稅起徵點調整引關注:催生買房潮?到手錢變多?

此外,上述支出的彈性很大,子女可以選擇天價培訓班,大病醫療可以用高昂的進口藥,買房也可以買別墅。施正文說:“如果沒有一個標準或者限制,對高端支出執行同樣的扣除標準,那就起不到個稅調節收入的作用。”

他分析,專項附加扣除費肯定有限額,而且額度會偏低,只扣除那些滿足基本需求的支出。

在楊志勇看來,上述專項附加扣除費,最有可能是到年終一次性申報,集中退稅。在退稅的刺激下,民眾對個稅的申報可能會更加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