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誠信鋪平脫貧路

“過去借貸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貧困戶。”大通農商銀行董事長王濤說道:“貧困農民想通過貸款來發展脫貧致富產業,但由於缺少擔保人、抵押物而只能望貸興嘆。”

而現在,由於實施了“文明信用工程”建設,這些問題已迎刃而解了。

2018年9月1日是開學的日子,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的貧困戶牛佔祿,早早就為上大學的女兒準備好了學費。“兩年前大通農商銀行的同志到我家宣傳‘文明信用工程’的貸款政策,當時我就貸款5萬元買了三頭母牛,這次給女兒湊學費,賣牛犢的錢幫了我大忙”,牛佔祿高興地說。

這幫了牛佔祿大忙的“文明信用工程”到底是什麼呢?這還要從王濤剛剛來到大通時講起。

2006年,王濤從黃南藏族自治州建設銀行來到了原大通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擔任理事長,那時的企業資不抵債,在全縣金融行業中排名最後。常年在基層從事金融工作的王濤深深地明白,是以往貸款的擔保、抵押等繁雜手續降低了農民貸款的積極性,為了擺脫困境,王濤決心從這方面著手下功夫。

為了瞭解縣裡農民的實際金融需求,王濤走訪了不少農戶家進行調研,走訪中他發現不少人都有發展生產來擺脫貧窮的願望,但資金確實成為了最大的桎梏。“我也是農民的兒子,每次來到貧困戶家裡,看見家徒四壁的情景我心裡也不好受,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金融扶貧”王濤說。

為了解決農民貸款缺少擔保人、抵押物的難題,2007年,在多方的支持下王濤在大通縣以“十星級文明戶”創建為基礎推動開展了“文明信用工程”創建活動,農民們只要以誠信作為貸款的擔保,就能發放文明信用貸款,貸款省去了過去的繁雜手續。

祖祖輩輩居住在青林鄉上陽山村的李春發,家裡的生活一直都很拮据,直到2009年他們家被評為“農村文明信用戶”,一切都發生了轉機。“我和本村的吳尕五、劉生福等人創辦了春發養殖專業合作社,累計獲得了89萬元文明信用貸款。”李春發說:“如今合作社經營效益較好,年收入達20萬元,我們還在村裡建起了樓房、開起了鋪面,帶動村裡的貧困戶共同致富。”

“窮可貸,富可貸,不講信用不可貸”王濤感慨道:“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是難得易失的,通過將評定信用級別與農戶文明星級掛鉤,恰好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設和信用工程建設的‘雙豐收’。”

“文明信用工程”在大通開展十多年來,群眾貸款積極性不光提高了,也成為誠信教育的有效方式。截至2017年底,大通縣共評定了文明信用戶61189戶、文明信用村238個、文明信用鄉鎮17個,農村不良貸款率也從2006年的62.18%下降到了1.43%,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社會風氣在大通城鄉蔚然成風。

在王濤的帶領下,原大通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和蛻變,2014年11月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後,大通農商銀行存貸款業績年年攀升,位居大通縣的九家銀行之首。

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後,王濤又開始尋求金融扶貧的新路子,他不斷地走企業、跑政府,積極籌劃以產業扶貧帶動更多貧困戶致富的金融精準扶貧模式。

2017年,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大通農商銀行向大通錄明養殖專業合作社發放1600萬元“產業扶貧貸”,讓錄明養殖合作社無償向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向化藏族鄉上灘村、遜讓鄉塘坊村等3個村的貧困戶和一般農戶提供蛋雞,牛佔祿家領到的30只蛋雞,一年下來為他家增收了大約1000元。

王濤說:“在未來我們還要繼續開闢精準扶貧工作新路子,以誠信建設為基礎,讓金融扶貧的陽光照遍每個農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