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给英国公张辅一项恩典,揭示了当时一种尴尬的制度

明成祖朱棣的手下有一员著名的大将,名叫张玉,是朱棣的重要助手,可惜死在东昌之战中。

张玉的大儿子名叫张辅,接替父职,屡立战功,永乐三年被进封为新城侯,后来四次带兵征服安南国的叛乱,完全控制了那里,并设立了交阯布政司,张辅因功被封为英国公。

明仁宗给英国公张辅一项恩典,揭示了当时一种尴尬的制度

朱棣死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就是明仁宗,他为父皇服孝二十七天,再上朝的时候,仍然是素冠麻衣。而文武群臣当中,只有英国公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了素服素冠,其他大臣都换上了正常的朝服。这让明仁宗一阵感慨,夸奖张辅身为武将,却比文臣还懂道理。

也因此,明仁宗一直很器重张辅,让他执掌中军都督府事,又进他为太师,可以领取两份俸禄。其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太师这一份俸米,可以就近从北京的官仓领取。

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但在明初,这算得上一种非常特殊的照顾,其中涉及到当时的税收和朝廷百官们的俸禄问题。

明仁宗给英国公张辅一项恩典,揭示了当时一种尴尬的制度

明朝洪武年间,百姓交纳的税粮,以米、麦等粮食为主,称之为“本色”。另外,根据各地的物产的不同,也准许交纳本地的物产,按照一定的折扣,充抵粮食,称为“折色”。

不同的时期,折色的算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洪武三十年的规定是:一两黄金折米二十石,一两银子折米四石,二贯五百文钱折米一石,一匹绢折米一石二斗,一匹棉布折米一石,一匹苎布折米七斗,一斤棉花折米二斗。

百姓交纳的这些税粮和钱物,主要用于供养皇家、勋贵、军队和各级官员。

到了永乐初年,朱棣把北平改名为北京,称为“行在”。从名字上看,当时的都城还是南京,北京只是临时的都城。直到永乐十九年才算正式迁都,以北京为京城,原来的京师称为南京。

明仁宗给英国公张辅一项恩典,揭示了当时一种尴尬的制度

皇城和许多的政府机构迁到了北京,但是,官员和勋贵们的俸禄还和从前一样,从南京的库房当中支取。于是出现一种很麻烦的情况:许多人在北京做官,也在北京安家,却要到南京去支取俸米。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南北漕运的运力不行,只够勉强支撑皇家和军队的需要,官员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问题是,北京到南京之间路途遥远,运送粮食费时费力,花费也不少,大家最后拿到手里的钱粮很少,这大概也是当时许多官员比较贫穷的原因。

到了明宣宗时代,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当时有一位恭顺侯名叫吴克忠,提出自己家里人口众多,从南京的官仓搬运回来禄米,路途太远,所以请求明宣宗开恩,准许他就近从北京的官仓支取一部分禄米。

明仁宗给英国公张辅一项恩典,揭示了当时一种尴尬的制度

明宣宗挺给他面子,特别批示北京的行在户部,允许吴克忠每年从北京官仓领取二百石米。但明宣宗特别强调“不为常例”,就是告诉别人,这一次是特事特办,让他们别再开口请求。

于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