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的武俠片拍不出90年代武俠片的質感?

散言兩語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問題其實敘述得不太對,武俠片整體上的沒落,應該是時代的不同,再到類型風格轉變的問題。既然題目問的是90年代武俠片,和現在武俠片的對比,便不提7080年代武俠片問題。

90年代和80年代武俠片,不得不提香港導演自然是:徐克。


徐克繼承並且開創發揚,香港大導演胡金銓飄逸風格,像《黃飛鴻系列》,再到奇幻的《倩女幽魂系列》,以及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還有《新龍門客棧》等等。


90年代左右徐克引領的香港武俠片,類型風格基本偏向於飄逸靈動,神通廣大,飛天遁地的武打表現手法。

同時代香港其它武俠片,有如李連杰主演的《方世玉系列》,再到《太極張三丰》《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新仙鶴神針》《鹿鼎記》等等,不管導演主創是誰,反正沒有脫離這種風格範疇。


徐克自己倒導演過一部,致敬早期香港武俠大導演張徹,陽剛殘忍風格的《獨臂刀》,現在口碑很好,但當時票房直接撲街了,2000年過後,徐克升級拍過一部同樣風格的《七劍》,票房亦是如此,徐克就不再弄了。

(同樣還有華語仙俠片《蜀山傳》,同樣票房大撲街)


2000年過後,香港飄逸風格的武俠片沒落。原因自然非常之多,本人覺得有一個重要原因,一定是飄逸風格的武俠片,在8090年代早拍到了巔峰,現在的武俠片各方面想要突破,難如登天!

再加上2000年香港精英人員北上,還有進軍好萊塢。2000年——2010年左右大陸武俠片,多屬於歷史古裝片結合,香港自己拍武俠片難以突破。同時韓國,泰國,印尼和美國,用《拳霸》《突襲》《諜影重重》,革新了功夫動作片模式。


全世界的功夫動作片,由此從原本香港動作片的套路巔峰,迴歸到早期李小龍開創的現實競技搏擊模式(連漫威超級英雄,動作設計都是如此),香港巔峰時期的功夫片、動作片和武俠片。


那種套路明顯的動作設計模式,不再適應現在觀眾的審美需求。在2010年過後,華語地區的武俠片,除了結合懸疑推理模式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還有徐克技術嘗試的《龍門飛甲》。

華語飄逸風格武俠片便只剩下一部,那便是2010年,臺灣導演蘇照彬導演的《劍雨》。


然而,《劍雨》並非後現代飄逸武俠起始,而是後現代飄逸武俠輓歌。在《劍雨》過後,華語純正武俠片只有兩種風格,響應新時代觀眾對於動作設計的審美,從而突出了重圍。


第一位是導演徐浩峰,作品包括《倭寇的蹤跡》《劍客柳白猿》《師父》;第二位是導演路陽,作品《繡春刀系列》。

這兩位導演的武俠片,偏偏都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那便是在動作設計迴歸寫實,現代競技搏擊的風格,不再飛天遁地,不再神通廣大,不再仙俠奇幻,已然拋棄了飄逸武俠的路子。


所以,答案非常明顯了,現在的武俠片並非拍不出90年代武俠片的質感,而是現在早期武俠達到巔峰,現在再拍也無法超越,再到全世界觀眾審美的變化,武俠片開始迴歸寫實風格。


更多關於武俠片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現在的武俠片拍不出90年代武俠片的質感,原因主要在編劇、演員、動作設計和特效三個方面。

先說編劇,以前的武俠片都比較注重對故事的打磨,既要情節跌宕起伏,又要有一定的主題和意境。比如《東方不敗》講江湖紛爭、恩怨情仇和身在江湖的無奈;《新龍門客棧》講捨生取義的慷慨。

現在的武俠片大多故事生搬硬套,主題不明確,更談不上意境。像《新少林寺》,用全殲式的赴死來表現悲壯?像《血滴子》,黃教主的宣傳片嗎?這些片都看不明白。

再說演員,以前的經典武俠片的那些演員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老戲骨,像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這些人,另一些是武術功底深厚的演員,像李連杰、甄子丹、熊欣欣等,拍出來很有味道。

現在的演員多而雜,知名度是夠了,但動作戲方面的演技又有所欠缺,像黃曉明、李宇春、阮經天等。

最後說動作設計和特效,這是唯一比較接近的方面。老電影大多沒有使用CG特效,動作實打,用威也輔助,配以凌厲的剪輯技術,令場面呈現一種驚豔的快節奏。

現在因為CG特效將普遍用到動作場面上,看起來華麗不少,但過於突出特效場面反而打亂了節奏,演員武術功底的欠缺又容易令吊威也失真,這種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用爛了的技術實在應該改進了。

以上這三個方面就是現在的武俠片比不上以前的原因所在。


皮皮電影


因為90年代的武俠片把重點放在了“俠”上,拍出來武林中人的俠肝義膽。

而現在的武俠片能做到把“武”字拍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多的是藉著武俠的名義,拍攝古裝武林愛情故事,已經完全丟失了武俠片的本意。

90年代是香港武俠片的黃金期,有金庸和古龍兩位武俠大師的作品作為劇本,使得那時的武俠片在質量上有了很大的保證。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小李飛刀》等都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的武俠世界,裡面的幫派糾紛、個人恩怨看的人如痴如醉。

武俠片自然少不了兒女情長,但是在90年代,感情戲的光芒雖然也很強大,但是卻不會掩蓋一切。

楊過和小龍女談戀愛的時候,也需要面對李莫愁等人的威脅。

張無忌在和趙敏、周芷若糾纏時,也要分心去平衡武當、光明頂和其他教派的關係······

可以說90年代的武俠片裡的感情戲是冷酷的武林世界中的一抹暖色。

而現在,其實能稱為武俠片的作品已經很少了,頂多是穿著古裝比劃兩下,並算真正意義上的武俠片,即使有,也是一些翻拍作品。

但是這些翻拍作品也有問題,弱化了對武林世界的刻畫,把過多的關注點都放在男女主的感情線上,其他一切都淪為了感情戲的陪襯。

想想新版的《笑傲江湖》,東方不敗化身女人出來和任盈盈搶男人了。

再加上過分離譜的武術動作和特效,容易讓人對劇情產生懷疑,導致出戏。

以上種種加起來,自然讓人覺得現在的武俠片的質感大不如前。


壹條電影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確是香港武俠電影的鼎盛時期。彼時香港武俠片已走過了神怪武俠和邵氏武俠片時代,文化氛圍和拍攝經驗的沉澱,帶動了香港武俠片又一波發展的熱潮。

當時武俠電影的拍攝技術,遠沒有現在先進,但之所以比現在好看,除了不少演員有真實的功夫底子外(為保證電影武打精彩,專業,彼時香港武俠電影的發展,也為不少內地功夫演員進軍香港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同樣離不開威亞運用,鏡頭剪輯和動作場面精心編排的功勞。

為製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武打場面,這些武術指導們可謂掏空了心思。像劉家良的武俠功夫電影,動作設計方面主張硬橋硬馬,具寫實味道;程小東在使用威亞的基礎之上,也增添了很多浪漫飄逸的武術動作。像袁和平在拍攝一個武打場面時,會通過多機位,多角度進行動作捕捉,最後剪輯在一起,使武打動作看起來富於變化,炫目至極。雖然以上都是拍攝武俠電影的土辦法,但也能為觀眾展示出更多的武打細節。

隨著電影特效技術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武俠電影開始依賴電影特技去完成其中的打鬥場面。不過在特技為觀眾帶來了更大視覺震撼的同時,反而丟掉了武俠電影的神韻——既以武術表現哲理,思想,文化的情節,越來越少,很多動作場面,不過是為打而打罷了。除此之外,如今的武俠片喜歡摻雜太多的年輕人所鍾愛的元素,喧賓奪主的元素多不勝數,因此傳統意義上的俠義觀,如今也開始在影視劇作品中慢慢地流失。


麥克瘋說電影


因為已經不再是90年代了,那個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武俠片講得就是“武”與“俠”,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俠”,快意恩仇,從容瀟灑,從骨子裡就透著一種爽快。“武”只是施行俠義的一個手段,算沒有武功的人其實也能夠成為大俠。不過在這江湖之中,會武功的人仍然是絕對的主題,沒有他們就沒有那些恩怨情仇。

不過在通過電影去展現的時候,必然要展現武術。因為武術本身也能夠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展現不同的價值觀。而且武術本身也很有觀賞性,不過全都要仰仗一些列頂級武指的動作設計了。

比如在《太極張三丰》裡,張君寶善良忠厚,董天寶則狡猾陰險,雖師出同門,但是在分道揚鑣之後兩個人功夫的風格就走向兩個極端。

張君寶(張三丰)武功渾厚大氣,董天寶的武功霸道狠厲。這種誇張的風格化的武術動作設計其實也算是那個時代武俠片的一個特色,不管是袁和平還是程小東其實都遵循這個原則。這就給電影帶來了一種如痴如幻的浪漫色彩。

現在的演員大多都沒有從小經過武術訓練,首先從精氣神上看著就不一樣。雖然會有替身幫他們完成動作,但是流暢度和可看性上就差的多了。

不過最主要的鍋不在演員身上,因為每個武打動作都是導演和編劇、武術指導共同作用的結果。

也許是因為時代不同,以前的那種武打風格已經不再流行,中國的電影人們都開始做神的嘗試了,有的極度寫實,也有的是極度誇張,總之更加多遠化了。

於是以前的那種味道也就淡了。

武俠片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所呈現出來的意境。

這意境大多是金庸和古龍兩位老前輩已經鋪墊好的,電影做的就是把它呈現出來。金庸的作品可以濃縮成這兩句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古龍先生的作品,有小李飛刀、楚留香傳奇、陸小鳳傳奇、絕代雙驕、英雄無淚、大旗英雄傳、蕭十一郎、邊城浪子等,目前沒有想到很好的總結方式,就以他的詩集的最後四句作他作品的總結:古道塵風才思遠,龍行天下情更高 回頭不見浪子笑,長憶先生淚如刀 。

90年代的武俠,或者說就是徐克的武俠追求的已經可以用這張圖片來概括: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總之是能給人一種高遠磅礴的感受,反觀現在的武俠電影,並沒有把俠氣放在第一位,而是想法設法的往故事裡融入愛情,甚至不惜犧牲故事的整體格局和邏輯性。

在以往的電影裡武俠電影裡,也有很多兒女情長的故事,但是不會喧賓奪主,它只是為了劇情而服務的。

當東方不敗把令狐沖推開的時候,是多麼的震撼人心!

可是如今兒女情長甚至都成為了電影主要要表現的東西,而且通常還都很矯情,一點都沒有原來的電影人物那麼灑脫。

原來的電影人物也有七情六慾,但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從不扭捏。這種真性情也是現在電影所丟失的東西吧。

總之時代不同了,那個時代拍出來的電影不僅是商品還是藝術品,現在的電影商業屬性更重一些。就算是把曾經電影界的那些才子佳人們都聚到一起,也再也回不到過去了,這都是社會的必然。

不過物極必反,將來肯定還會有好的時代出現的,目前我們的一些導演已經做了嘗試,給他們點時間,讓他們磨礪好應有技能。

等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們自會盛開。


電影毒角獸


不是拍不出,而是現在那些以小鮮肉們為代表的明星們吃不了那個苦,動不動威亞吊個半天啥的,畢竟小鮮肉們太嬌貴,都是大幾千萬,上億的價碼,萬一不小心碰傷點皮,把劇組賣了都不夠賠醫藥費營養費的,沒辦法,還是擺個姿勢,來個扣圖,最後都用電腦解決,省時又省力。


天空146819502


以前拍電視劇都以“真”為主,現代拍電視劇那都是以“速度,以錢為主。”

都不經典了,看的時候,沒有那種看完一邊又一邊,更加沒有那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了。

現在的娛樂圈都以圈地為中心,不好看了,失望透頂。


紫澤錦言


題主顯然沒弄懂質感的意思。把題目改成“為什麼現在的武俠片拍不出九十年代的震憾體驗”,這就有意思了。說到質感(確切定義,我把它放在最後來說),實際上近幾年的武俠片整體制作要比過去精良得多,譬如《英雄》《十面埋伏》《劍雨》《七劍》《龍門飛甲》等等,但總體來說,優秀作品少了很多,尤其是近來拍攝的金庸古龍的作品(就不舉例說明了吧),雖然CG特效弄得很花哨,但總給人江河日下的感覺。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與諸君一起探討:




一、《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黃飛鴻》《方世玉》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已經將武俠片推到了峰顛,而後繼者跳不出程式化模板,也只能讓紅星粉王在電腦特效和後期製作中起舞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大批優秀的武俠電影席捲華人世界。站在巔峰上的俠客們大有高處不勝寒之感。這就像我們平時喝酒喝茶一樣,好的貴的調起很高的胃口,再往下走就有點不好受,所以,時下的觀點是,武俠類型片整體在沒落,但這不是真的。



象《英雄》《十面埋伏》《刺客聶隱娘》等這些作品,有故事,有人物,有深度,無論從題材挖掘、人物性格塑造還是整體制作水平,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我之見,問題出在大批製作團隊對市場的誤判上。他們似乎認為,有紅星刷臉,粉王站臺,再加上炫目的特效,便足以聚合人氣,以至忽略了電影作為一種敘事藝術本身所應有的精耕細作。

不久前倍受吐糟的《奇門遁甲》,大師名頭、名星陣容、奇幻CG特效等元素一樣也不缺,但票房和口碑難以差強人意。以下是該片的豆瓣評論截圖,只肖掃一眼標題已經令人慘不忍睹。大師作品也未見免俗,令人嘆息;



二、近年的武俠片將草莽江湖搬到了繁華都市,華山論劍變成了宮權角力,衣著物什華麗了很多,卻少了過往那種令人醉心的俠味

誰都知道,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當年的《雙旗鎮刀客》雖然在氣氛營造和、人物塑造以及故事結構方面,多多少少有一些西部槍手的味道,但那個小鎮上發生的似乎也唯有原汁原味的中國俠客才有的故事。 然而,自從俠客們從草莽來到都市宮廷,題材雖然拓展了,但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氣卻淡了很多。



《錦衣衛》還算好吧,《繡春刀系列》似乎就顯得不知所謂,劇中貌似人性的探索和揭示,又很難引起觀眾共鳴。至於《陸小鳳與花滿樓》,何潤東的《三少爺的劍》之類,就不去說他了吧;

三、中國人的武俠情結根深蒂固,所以,張藝謀花了三年時間打造《影》片,但願它能重啟武俠片的第二個春天

看了《影》的預告片,很是激動了一番。老謀子沉寂多時,終於有新作問世,於是蒐羅各路資源,以探究竟。



唯美的畫面意境,妥妥的中國元素 八十多秒的預告片,將俠客、俠情、冷兵古韻、水墨流雲等中國特有的元素,無縫剪輯,渾然一體,震撼效果,令人傾服; 劇中男主兩角一人飾演,替身真身迥然不同,呈現出良好的戲劇性基礎 電影講述的是和他的替身境州的故事。父親遭人陷害,子虞性命堪憂,叔父找到與他極其面似的境州充當替身,從此兩人一個在明一個在暗,展開歷險。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為影片的故事基礎帶來極好戲劇張力;

明星戲骨圈粉王,角色陣容依然是老謀子批發式的手筆 不但有王千源、胡軍、王景春等老戲骨坐鎮,且有實力和口碑俱佳的鄧超,孫儷夫婦的加盟,另外,當紅小生鄭愷,吳磊以及90後小花關曉彤也都在主演之列。

從以上梳理看,繼《英雄》《十面埋伏》之後,張藝謀這一次顯然是想為日漸寥落的武俠片,再添一個里程碑式的經典,令人好生期待。

(以下是有關電影質感的說明,系在下另一篇問答中的節選)

我們常常在影評人的文章中看到“質感”這個詞語。質感到底是個什麼東東?有人說是電影化敘事的綜合,有人說是畫面光影的整體呈現。還有的說,談質感不談燈光就是耍流氓。

迄今為止,我看到的最牛逼的概念解釋是: 電影的質感是細節堆砌到極致之後,還要保持形式上的簡單,在形式和主題之間的平衡讓電影的每一幀都帶有哲學性的思考。

很遺憾,我沒看懂,但關於影視的質感,我有自己的解釋。 質感就是足夠精緻。表演、攝影、道具,服裝,燈光、音效,剪輯等等,當這一切都足夠精緻的時候,影劇就有了足夠的質感,這樣的影劇只需要寥寥幾個畫面,會立刻將你帶入到情境當中,你會感到真實、厚重、觸手可及。


行者私享


武俠片真的是非常受人喜歡的一種電視劇類型了,裡面精彩的武打動作,各種豪氣干雲的大俠和仗劍走天涯的瀟灑想想都讓人熱血澎湃。但是,這只是以前。那既然要兩相比較,我們就從經典說起。

九十年代的武俠劇,說起來很經典的幾部比如張智霖朱茵版本的射鵰英雄傳,張智霖蔣勤勤版白髮魔女,還有吳健主演的俠客行,都非常好看。說實話,十幾年前,中國的特效做的真的很渣,現在回過頭去再看一遍,都覺得特效是滿屏尷尬,但是,正因為當年的特效特別假,所以才更突出了演員在劇中的作用。那個年代還不流行滿屏小鮮肉,電視劇裡的演員全是實力派,武術動作還全是實打實的演員自己上,也不存在那麼多替身。而現如今,武俠劇全是被特效和演員的顏值撐起來的,滿屏五顏六色的五毛錢特效,演員根本不需要打架啊,只要站在那裡,動一動手指,就有渾厚的內力可以把人打飛,根本分不清楚到底是武俠劇還是玄幻劇,舉個例子,九十年代張智霖的飛刀又見飛刀和劉愷威版的比起來,前者實打實武戲引人入勝,但是後者卻讓人覺得失去武打的成分,總有一種走錯片場的感覺,滿屏幕黃的藍的厲害的內力,根本沒有任何武打動作,這叫武俠劇麼?

還有楚喬傳,雖然我還是挺喜歡這個電視劇,但是這個電視劇裡的武打戲真的是拍的很尬,不否認演員的演技和刻苦,知識動作設計上覺得很不好。還有一點就是,演員只看流量,不看演技,鹿晗娜扎主演的擇天記裡,演技很和動作戲讓人滿屏出戏,所以,這些都是不如九十年代的原因吧。


怠惰的蘋果


答:主要有以下原因決定了現在的都是爛片:

1、演員選型。以前演員選型上要求極為嚴格,第一原則就是和劇本中的角色相搭,所以演員一出場就有一種演什麼像什麼,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劇中的人物形象;現在的影視劇基本沒有選型一說,誰有關係和投資商有利益關係的就上,誰是炒作紅人名氣大就誰上,完全跳過了演員選型這個環節,現在更沒有哪部劇為了一個演員角色全國海選或是三顧茅廬請,基本都是內定。劇本沒定稿,演員就已經定了。所以演出來的不像。

2、演員功底,第一條說的是外在形象和劇中角色的契合度問題,也就是扮相好,那麼僅有扮相也不行,還必須有功底,所謂表演功底就是對角色的深度融合,看不出表演痕跡,就像真的一樣,一舉一動神情都和劇本描寫的一致。現在的演員由於沒有進行選型,關係戶內定,所以基本沒有表演功底,所以難以駕馭角色。

3、攝像師的外行。現在的影視劇攝像是一個垃圾。根本抓不到重點,該遠景的時候他近景,該特寫的時候他全景。該左邊的時候他右邊,該正面的時候他側面,該平視的時候他俯視鏡頭,攝像師的機位角度很重要,因為攝像機代表了觀眾的視角,現在簡直是亂搞。現在的攝像師根本沒有讀劇本,不知道要表達什麼意思,亂拍攝。而且現在的所有影視劇都是碎片化鏡頭、沒有一個完整的鏡頭。以前一個橋段一個鏡頭,中間不停機,鏡頭不動演員動,現在是演員不動鏡頭動,而且現在一個橋段起碼十個鏡頭合成的,所以看起來沒有連續性,一看就是幾個鏡頭拼湊起來的。

4、特效氾濫。特效的本質意義是彌補畫面或演員肢體動作不足,特效是補充和強化效果的,現在是特效代替了演員表演,演員不動特效電腦動畫動,特效就如大餐上的泡菜,點綴和修飾整體效果的,用的少和精。現在是泡菜當主菜,你說這飯局怎麼高檔得起來?

5、剪輯差。剪輯差的主要原因在於前面四個因素,沒有好的素材,沒有一個完整的鏡頭,只有東瓶西湊,而且沒有實景素材,全靠摳圖。所以無論什麼類型的現在影視劇,背景都是迷糊的,沒有代入感。

6、臺詞差,同樣的四大名著,現在翻拍的都是口水話,以前拍攝的都是小說中的對白,現在是口水話對白。

7、綜合以上因素,爛到一起了。拍出的劇必定是爛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