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府志》载“因山形似驼”的骆山石窟,为何在“文革“时幸存


驼山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因山形似驼”,故名“驼山”。图为登临山起始处,山前石壁之上的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乔宇篆书“驼山”二字,现今,此二字至今依然醒目。

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五座洞窟和一摩崖造像,造像共有638尊。其中最大者通高约6米,最小者不到30厘米。

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

造像题材,依其形象和铭文的记载,主要有下面几类:一是西方三圣像;二是释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观世音菩萨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养人像,供养人像是出钱建造者为自己及其亲属所造。

造像造型神态各不相同,种类丰富,细节经得起考究,可以窥见匠人精湛的技艺。

文革时期为保护石窟造像,山下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日夜在山上巡逻,从而避免了珍贵文物的流失与被盗。

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东省内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也是我国东部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造像群之一,对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988年,驼山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