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念不忘——戴爾與中國改革開放不得不說的故事

廿念不忘——戴爾與中國改革開放不得不說的故事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過去這40年,中國堅持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過去這40年,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不斷提高。有統計數據顯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超過2800家,外資企業佔中國企業的數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鎮就業,貢獻了1/5的稅收、1/4的工業總產值、近1/2的進出口。許多在華長期投資興業的外企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鉅變和輝煌成就。它們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貢獻者,同時也是受益者。在中國開展業務整整20年的戴爾就是最好的例證。

01

“我這四十年”

(1978-2018)

很多出生在10月1日的人,名字中很可能帶有“國慶”兩個字。事實上,個人的命運也總是與國家的命運相聯繫。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始之年,在當年12月舉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定了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1979年,當時只有15歲的黃陳宏博士跟年齡相差許多的“老三屆”一起參加了高考。堅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黃陳宏最終考入了復旦大學物理系,專攻等離子體物理專業。

就是這樣一個在入學時英語還不是很靈光的年輕人,在上個世界80年代興起的出國潮中,於1987年來到美國繼續求學。當時,黃陳宏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多學一些知識和本領,回國後能夠報效祖國。1998年,黃陳宏回國,那時正值3G蓬勃發展的時候。看到中國改革開放20年日新月異的變化,當時手握13項技術專利的黃陳宏也躍躍欲試,希望儘快投入到改革開放的洪流之中。

幾十年在外企打拼的經歷,讓黃陳宏從一個十分特殊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和進步。“30年前初到美國時,感覺一切都很新鮮,物質豐富,基礎設施先進。”黃陳宏話鋒一轉,“但是現在,美國的基礎設施已經非常老舊,而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人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國人保持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大量‘獨角獸’企業不斷湧現,市場中蘊藏著許多新的商機。”

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社會和市場的發展,不僅讓企業受益,而且也讓個人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02

戴爾這二十年

(1998-2018)

從1998年到現在,戴爾深耕中國市場已經整整20年。始終堅守“在中國,為中國”原則的戴爾,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在此,我們僅擷取戴爾在中國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重溫那些精彩的戴爾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片斷。

1998年,戴爾在廈門建立工廠。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是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廈門的地理位置優越,彼時半導體行業下游的很多供應商都來自我國臺灣,而廈門距離臺灣地區非常近,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另外,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廈門制定了一個具有前瞻性的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些都是促使戴爾下決心在廈門安家的原因。

對於廈門來說,能夠吸引一家國際大廠落戶,說明廈門的經濟發展和規劃是成功的。對於戴爾來說,廈門是打開中國市場的一個非常好的立足點。多年來,雙方的合作不斷走向深入,戴爾在中國的快速成長與廈門市的很多創新想法、手段密切相關。黃陳宏舉了一個例子,當時廈門當地的基礎設條件不像現在這麼好,如果遇到停電,工廠就沒辦法生產。而戴爾廈門工廠備用的電力系統與廈門機場的備用電力系統是同一套系統,這就保證了即使有特殊情況發生,戴爾廈門工廠的正常運營也不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廈門這個穩定的大後方,戴爾又怎能放心地在市場上衝鋒陷陣?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一年。同一年,戴爾在中國的累積產量達到100萬臺。3年時間,產量從零到100萬臺,戴爾開啟了中國增長加速器。

“這意味著我們選擇廈門是正確的,也意味著我們當初採用的商業模式是正確的。伴隨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戴爾的生產製造本地化戰略是成功的。”黃陳宏回憶說,“1998-2001年期間,中國GDP的增長一直保持在8.0左右。我們趕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高潮。”

眾所周知戴爾中國4.0戰略,這一戰略的發展和深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也緊密關聯。2000年以前是戴爾中國1.0戰略時期,當時戴爾以直銷為主,後來才慢慢建立了多種經營的各種渠道。當初,邁克爾·戴爾在創建戴爾公司時就抱定了一個想法,做出最優性價比的產品,為普通大眾提供用得起的計算機。時過境遷,今天的戴爾科技集團始終不忘初心,仍舊希望利用科技創新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這與邁克爾·戴爾最初創建公司的想法一脈相承。“我們想通過本地化的生產,製造出性價比更優的產品,將先進的技術落地在中國,從而推動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讓所有企業和個人都能夠獲得更加強大的計算能力,享受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好處。”黃陳宏表示。

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年,戴爾成都全球運營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戴爾積極影響中國政府的號召,融入開發西部的洪流。在中國西部,成都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成都借力“蓉歐+”戰略融入“一帶一路”,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有效覆蓋了中亞、南歐地區。成都如今已成為戴爾在中國的又一個重要的生產製造基地。戴爾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從成都經過鐵路運輸到歐洲,比以前採用海運方式節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

2015年,邁克爾·戴爾訪華,親自發布了戴爾中國4.0戰略,而黃陳宏本人就是戴爾中國4.0戰略的總設計師。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紅利正漸漸消失。一些跨國企業考慮到人工成本問題,開始將工廠向東南亞地區搬遷。而戴爾非但沒有從中國撤出,反而再次重申對中國的承諾,以及在中國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擴大本地生產能力,紮根中國市場。這就是“在中國,為中國”戴爾中國4.0戰略的核心。

“我們會繼續投入,繼續紮根中國。中國是戴爾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黃陳宏表示,“我們將進一步融入本地的生態系統,其中將重點打造四大生態系統,即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合作建設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與服務商合作建設的虛擬現實生態系統、與數家國內企業合作的混合雲生態系統、與多家廠家合作建設的智能製造生態系統。我們希望以這些生態系統支持產業升級,支持國家宏觀戰略的落地。”

03

念念不忘“在中國,為中國”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40年還是20年,都只是彈指一揮間,過去的成績無論多麼輝煌也只能是歷史,而未來要從眼前做起。在新的形勢下,在華經營的外企必須堅定地做好本土化工作。

黃陳宏認為,戴爾在中國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在中國,為中國”。無論是過去的20年,還是未來的20年乃至更長遠,戴爾都要與中國的客戶、合作伙伴風雨同舟。北京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戴爾與其上下游合作伙伴一年在中國支撐了100萬個工作機會。這就是風雨同舟的具體表現。

當前,數字化轉型是最緊迫的任務。數字化改變了整個業務模式、經營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做出正確的決策,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提供更好的體驗。

在過去三年中,戴爾一直不遺餘力地倡導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並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佈了《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模式和路徑》研究報告。報告緊抓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分析中國產業現狀和國際經驗,探索數字化與傳統產業轉型之間的內在聯繫,總結出了可借鑑、可複製的模式,從國家、行業、企業三個維度提出了一系列科學、可靠、操作性強的轉型推進建議。

“有一次,我帶領管理團隊與深圳的一個客戶進行交流,學習他們的數字化轉型成功經驗。客戶在談到與戴爾合作的原因時,重點提到了‘在中國,為中國’戴爾中國4.0戰略。這讓我非常感動。”黃陳宏表示,“戴爾中國4.0戰略已經是一個非常深入人心的戰略。它指引我們更好地融入中國整個IT行業。”

戴爾併購EMC後形成了現在的戴爾科技集團。黃陳宏認為,戴爾科技集團當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將兩家偉大公司的解決方案整合在一起,為客戶、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的價值,助力數字化轉型。如今,Dell EMC的解決方案已經推向市場,特別是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大數據解決方案、數字中心解決方案、雲計算解決方案等推出後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談到未來的發展,黃陳宏著重強調了幾個“繼續”:繼續推動在西部的發展;響應國家號召,繼續推動“互聯網+”,尤其是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繼續推動紮根市場,紮根中國,進一步加大投入,為客戶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