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11讲:在比较中学会审题立意(4)

高考考场作文11讲:在比较中学会审题立意(4)

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作文题中材料和要求对审题立意的制约作用,我们再做一个逐步添加材料内容的审题立意的训练。

先看题目。


2月21日,深圳福田区一家便利店因故4小时无人值守。而在此期间,顾客无一逃单,甚至有顾客自己扫描商品再付款。店主说,顾客们的做法令我很暖心!

这件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读材料: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交待事件的背景,第二句顾客的表现,第三句老板的评价。事件的核心是第二句的内容,最具写作价值的也是这一句的内容。

审读要求:“这件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是写作指令,规定了我们写的应该是对此事思考的内容。思考什么呢?顾客们这种行为表现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等,这样,这个指令实际上还隐含了文章体裁上的要求,就是写议论文,或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写记叙文就不适合了。

如何立意呢?材料中老板的话对我们的思考起到了一个导向作用。可以作为立意的有:

①人人能道德自律,社会就温暖如春。

②面对诱惑,不贪不义之财。等等。

下面的立意行不行呢?

③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这个立意是“拒绝不义之财”的另一面,似乎不错;但请看清题目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这个材料既没有“君子爱财”的表现,也没有“以道取之”的行动,相反,恰恰是“不取”的,立意为“取之以道”,是不是和材料有点背离了呢?当然,这个立意和“不贪不义之财”是同一问题“面对金钱诱惑”的一体两面,因此 ,拿立意③来作为文章的一个分论点,用来对比论证,是完全可以的;但拿来作为全文的立意,虽然不能说是跑题,但还是有点偏离了材料了。在给材料作文里,立意的最佳角度,还是要从材料正面入手,堂堂正正地破题;迂回式的立意,在只有800字的考场作文里,多少有点不合适;就像在战场上的迂回攻击一样,实际上是战斗力略逊一筹的选择,不得已而为之。


给这个作文题加点材料。

2月21日,深圳福田区一家便利店店员卷款逃跑,将货架上的香烟和收银机的现金一扫而空,导致店内4小时无人值守。而在此期间,顾客无一逃单,甚至有顾客自己扫描商品再付款。店主说,店员的行为让我寒心,而顾客们的做法令我很暖心!

这件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增加了店员卷款逃跑的内容以及老板相应的评价,上面的立意①②仍然有效,因为增加的内容仍然可以用“面对金钱的诱惑,人们何以自处”这个问题来统摄,而立意①②就是对这个问题从两面来作出正确的回答。甚至立意③也因为新加的内容而显得更妥当了,因为店员的行为恰恰就是“爱财而不能取之以道”的,顾客的表现恰恰是不能“取之以道”则不取的。

当然,材料的内容增加了,内涵也就相应地更丰富了,我们作文的立意也可以有了更多的选择。

④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表现了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影响了社会风貌。

⑤不因贪欲而失德,无人之时亦自律。等等。

再加点材料。


2月21日,深圳福田区一家便利店店员卷款逃跑,将货架上的香烟和收银机的现金一扫而空,导致店内4小时无人值守。事后查看店内监控,在此期间,顾客无一逃单,甚至有顾客自己扫描商品再付款。店主说,店员的行为让我寒心,而顾客们的做法令我很暖心!

这件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来店内是有监控的!这个细节的加入,能不能给我们的审题立意带来点新的思考呢?

在有监控的情况下,想卷款跑路的仍然卷款跑路了;顾客们发现无人值守,却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果没有了监控,估计想卷款跑路的更是肆无忌惮,顾客们依然会是无一逃单吗?会不会出现点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这个“人设”基于对于人性不很乐观的估计,有点冷峻,给喜欢动辄高唱道德赞歌的泼了一瓢冷水,但能不能成立呢?能不能思考一下技术进步和人们道德素养的关系呢?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且争论已久的问题,但就这个作文题目来说,还可以有如下的立意:

⑥技术的进步未必能杜绝恶行,但能让大多数人更加自律;当自律成为了习惯,社会就更加美好。

相比而言,这个立意比前面的几个立意要深刻,因为纯粹的道德说教,总是有点肤浅,只有探讨到人们道德信念的内外动力,才算是抓住了本质。


附范文(根据网文改编): 技术进步,让自律成为习惯

这是一场短暂的人性测试。

2月21日,深圳福田区一家便利店店员卷款逃跑,导致超市4小时无人值守。事后查看店内监控,在此期间,顾客无一逃单,甚至有顾客自己扫描商品再付款。雇佣的店员不一定靠谱,陌生的顾客反而可信。

这场测试,始于贪婪,终于自律。在人性的这棵大树上,开出了两朵截然不同的花朵:一朵代表着那个我们并不陌生的丑陋世界,比如见利忘义、互相欺骗;另一朵则代表着那个人人期望的美好社会,诚信自律、尊重契约、崇尚规则。正如店主所说,店员的行为让人寒心,而顾客们的做法令人很暖心!

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良知的立场上,去有所谴责,有所赞扬。但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去如何认识在明知有摄像监控的情况下,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当一个人打定主意做坏事的时候,他可能无所顾忌,哪怕有监控高悬,就像那个卷款逃跑的店员;而在一个人能够准确预估后果的情况下,他的行为也可能更趋文明和理性,就像那些没有逃单的顾客。

所以,纯粹谈论人性善恶,有时意义并不大。人性本身是复杂的,占便宜的心态,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果神不知鬼不觉,或者明知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人性就会趋于放纵堕落。高速公路翻倒的货车,曾提供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场景。

道德的血液,并不是凭空而来;在可贵的道德自律之外,它更需要筑起制度和技术的血泵,促进道德血液的再生。约束和惩罚的缺位,会放纵我们违法的冲动;反过来,知道凡违法必受罚,我们自然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逃单有风险,后果得自负。这么说,并不是在刻意贬低顾客们在此事中的道德表现,而是人性的弱点使然。

道德基于自律,而自律则依托于公共舆论,以及技术上的监督惩戒机制。“大庭广众”四个字,隐含了一种道德和良知上的约束感。即便是在便利店内,趁机拿走商品不给钱,公众看不到,但悬置在头顶的摄像头,也明确地宣示了惩戒机制的存在。

技术的进步,能让人心向善,并能把自律固定成人们的习惯。因此,我们对人性的弱点也不必悲观。对于那些不遵守道德法律的人,技术让他现形,法律给他惩罚,谁都得为自身行为负责。在为道德自律点赞的同时,更要织密制度和技术的网格,用好的制度和新的技术去约束人性,相信人会越来越理性文明,这个社会定然越来越让人暖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