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作文11讲:思维与语言(1)两面思考 双线表述

高考考场作文11讲:思维与语言(1)两面思考 双线表述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不少同学作文时文思枯涩,语言生硬,不擅长在铺开思路的细节上进行语言的提炼优化,实际上就是因为思维不活跃敏捷。本章侧重从语言训练的角度给大家提供几个思维的技巧。


两面思考 双线表述

这种语言形式,适用于有关联的两件事,或者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或者同一事理的两面。同时思考两面,而在语言形式上,则是双线表述的句子。所谓双线表述的句子,是将两面思考的内容用一对一对的句子来呈现,使之形成某种关联;说浅白一点,就是成双成对的句子。

先看例子。


范文一 技术进步,让自律成为习惯

这是一场短暂的人性测试。

2月21日,深圳福田区一家便利店店员卷款逃跑,导致超市4小时无人值守。事后查看店内监控,在此期间,顾客无一逃单,甚至有顾客自己扫描商品再付款。雇佣的店员不一定靠谱,陌生的顾客反而可信。

(本段先转述材料,是前后两种不同性质的可比较的行为,最后一句的评论,对应这两种行为,以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内容上显得严密,形式上又很整齐。)

这场测试,始于贪婪,终于自律。在人性的这棵大树上,开出了两朵截然不同的花朵:一朵代表着那个我们并不陌生的丑陋世界,比如见利忘义、互相欺骗;另一朵则代表着那个人人期望的美好社会,诚信自律、尊重契约、崇尚规则。正如店主所说,店员的行为让人寒心,而顾客们的做法令人很暖心!

(这一段三句话,几乎全是以两两对应的句子在向前推进,比只抓一面来推进就显得丰满充实多了。)

我们当然可以站在道德良知的立场上,去有所谴责,有所赞扬。但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该如何去认识在明知有摄像监控的情况下,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当一个人打定主意做坏事的时候,他可能无所顾忌,哪怕有监控高悬,就像那个卷款逃跑的店员;而在一个人能够准确预估后果的情况下,他的行为也很可能更趋文明和理性,就像那些没有逃单的顾客。

(这一段第二句虽然不是双线推进,但在内容上也总绾了两面;第一三句则是分承,第一句分承上段,第三句则是分承第二句,仍然在照应两面。)

所以,纯粹谈论人性善恶,有时意义并不大。人性本身是复杂的,占便宜的心态,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果神不知鬼不觉,或者明知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人性就会趋于放纵堕落。高速公路翻倒的货车,曾提供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场景。

(本段紧承上段内容,以“所以”来连接,而将重点落在假设没有监控约束的情况上,并举例说明这种假设得以成立的事实依据。)

道德的血液,并不是凭空而来;在可贵的道德自律之外,它更需要筑起制度和技术的血泵,促进道德血液的再生。约束和惩罚的缺位,会放纵我们违法的冲动;反过来,知道凡违法必受罚,我们自然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逃单有风险,后果得自负。这么说,并不是在刻意贬低顾客们在此事中的道德表现,而是人性的弱点使然。

(本段第二句,也是一个双线表述的句子,在内容上尽管并不是对应两种行为,却是从有无两面来谈制度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仍然是两面思考的模式。第三四句在内容上只就一面来分析,却仍然在句子形式上保留了双线的形式。)

道德基于自律,而自律则依托于公共舆论,以及技术上的监督惩戒机制。“大庭广众”四个字,隐含了一种道德和良知上的约束感。即便是在便利店内,趁机拿走商品不给钱,公众看不到,但悬置在头顶的摄像头,也明确地宣示了惩戒机制的存在。

(这一段第一句属总提,这个总提也包含了两面——自律和外在的约束,后面的二三两句则上承外在约束而来,仍然是双线铺开,以“大庭广众”上承“公共舆论”,以“便利店内”照应“技术上的监督惩戒机制”。)

技术的进步,能让人心向善,并能把自律固定成人们的习惯。因此,我们对人性的弱点也不必悲观。对于那些不遵守道德法律的人,技术让他现形,法律给他惩罚,谁都得为自身行为负责。在为道德自律点赞的同时,更要织密制度和技术的网格,用好的制度和新的技术去约束人性,相信人会越来越理性文明,这个社会定然越来越让人暖心。

(这是结尾段。第一二两句是单线推进的,三四两句承上面的“不必悲观”,而且在句内也有成双成对的句子,如“技术让他现形,法律给他惩罚”,“人会越来越理性文明,这个社会定然越来越让人暖心”。)


这种成对的句子,其实是借鉴了古文中的骈文句式。从形式上看,有一种整齐的美感;从内容上看,显得全面而辩证,充实而不单薄。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上看,首先要能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反过来,平时在作文里多练这样双线表述的句式,会逼着我们从两面来思考,又能促进我们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水平。所以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促进的。

双线表述的句子,有时还可以是以同义互文的形式出现的,有时两句还有主从之分。

现当代的名家也偏爱这样的句子,高中语文必修5中就有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里面就有大量的这样的句子。在钱钟书的文章里,这样的句子就用得更灵活。


看看钱钟书的《窗》前两段吧。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窗”与“门”开始联到一起了,这个思路一直贯穿全文)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陽光,不像射破屋里陰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陽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这里两个“到处是……不像……”构成一对。)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这里拿春天与窗的关系,比作画与框子的关系,又是一对。在这里,“窗子”是主,“框子”是从。)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但是”的前后,“门”“窗”对举,说“门”是为了说“窗”。)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陽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 ,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屋里人与屋外人对举)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 ,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从门进和从窗进的区别)缪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A Quoirventles jeunes filles)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riel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总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 托的真正情人 。(这里连用两句,构成递进关系)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见,还得寒喧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那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接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愈远了。(这里用从前门进、从后窗进,来和读书的从正文看起、从书后的索引看起作比,又是一对。意在讽刺读书人的投机取巧,算是一种文笔上的逸趣。)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 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窗》也曾进入过高中教材,后来删去了不用。这篇文章是以“窗”为题的,但处处拿门来作对比。

从这个角度上看,说“窗”是主,说“门”是从。说门窗,又拿画框和读书作比喻,在这里,本体是主,喻体是从,本体是实,喻体是虚。这种句式,从思维的本质上看,来源于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凡事都不是孤立的,只有找到恰当的对立参照体系,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与本质。


钱钟书还有一篇《谈中国诗》,也是高中教材,文中双线表述的句子,虽然不是很工整明显,但句式更灵活多变,对中国诗的特征的介绍,处处可见是和外国诗来对比的,充满了对立统一的思维。

这样的句子,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思维水平还是语言水平方面,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句子原本也不须多,多了反显得刻意呆板。在一篇只要800字的文章里,有个五六处也就可以了。这比教学生在结构关键处用那种华丽丽的排比,不知要好多少,因为这种句子,基本上是从所论事理的本身逻辑中派生出来的,不是游离于这个逻辑之外纯粹为美化语言而“作”出来的。

再读一篇文章,凡双线表述的句子,用红色标示,请大家用心体会。


范文二 助跑的距离

人们往往惊叹天鹅飞翔时的优雅,却常常忽视天鹅起飞前最重要的步骤——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水面助跑的过程。没有足够助跑距离的天鹅无法飞翔同样没有足够能量积蓄的人也很难获得成功飞翔的前提是助跑,成功的前提是学习和努力。

人们往往崇拜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惊叹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可是,许多人却忽视了他那段长长的“助跑岁月”。在别人不思进取时,他在学习;当别人追名逐利时,他在学习。

诸葛亮能27岁一出茅庐就指点江山,帮助刘备三分天下,靠的也是他不闻名利在山野的寒窗苦读,所谓“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就是他在起飞前的一段助跑历程;王献之能在书法上与其父并称“二王”,也是他刻苦学习的结果,墨池就是他成功前的漫长助跑的证明。

如果有人自恃天资过人,不屑于在漫长的助跑过程中积蓄能量,却想着一飞冲天,那只能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神圣的蓝天只会眷顾那些裹胁着助跑旋风一飞而起的天鹅,幸运女神也只会垂青那些艰辛努力的人们。方仲永七岁能诗,可谓是诗坛神童,而他的父亲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整天拉着他拜谒地方名流,满足于眼前的一点小名小利,结果没几年,方仲永就“泯然众人”,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当今的社会给了人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只要你愿意学习,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如果你不肯在长长的助跑的跑道上积蓄你的能量,迎接你的永远是小小的池塘,而不是广阔的蓝天

助跑,这是一段流淌汗水的距离,也是一段并不辉煌的距离。可是,助跑的距离之于蓝天飞翔,犹如地基之于大厦虽不起眼,却是关键和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