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276年只封了一个异姓王,你知道他是谁吗?

我本狂草人


答: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为自己的“家天下”计,曾定下一条规矩,即:异姓生不能封王。

所以,朱元璋在位时,所封的藩王全是自己的儿子外加一个侄孙——朱文正之子朱守谦;所封的异姓王全是追封的,如追封自己的外公陈公为杨王、义父郭子兴为滁阳王、岳父马公为徐王等。

至于名著于史册的“开国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全都是死后才追封的王爵,生前只是公爵。

朱元璋以后的大明诸帝,除去南明三帝不算,也都基本遵守了朱元璋定下的祖制。

注意,南明三帝中,也只有永历帝在江河日下、日暮途穷之际违祖制,大批封活着的异姓王,如宁夏王李成栋、秦王孙可望、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延平郡王郑成功、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黔阳王皮熊等等,彼时国亡在即,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笼络人心,垂死挣扎而已。当时还封了真定王郑鸿逵、汉中王吴三桂、兴化王洪承畴,但这三位已坚定地投降了满清,宁做清廷的一条狗,不做南明的一个王,可见,神器贬值到了何等地步。

另外,根据大明朝贡体系,从洪武年间和隆庆年间,还册封过朝鲜国王、蒙古五王(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安乐王秃孛罗、宁王阿鲁台、顺义王阿勒坦汗)以及南洋小国的一些王,但那都是域外之王,您不封,人家本来也是王。

所以,从朱元璋的洪武元年算起,到崇祯十七年止,大明长达276时间里,很难找得出一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生前得封王爵的异姓王。

如果有,忠勇王金忠勉强算一个。

大家都知道,朱棣曾经大肆加封靖难功臣,其中张玉被追封为河间王、朱能被追封为东平王朱能,但也只是追封的,还未违背祖制。

他唯一一次违背祖制,封活人为异姓王,是发生在第四次北征途中。

朱棣即位后,前后发动过五次北征,目的就是彻底清剿北部残余的元朝势力。

朱棣实在太过生猛,北元残余势力都被他打怕了,往往是闻风而逃,连照面都不敢打。

这样,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第四次北征时,朱棣迂回千里,都找不到一支北元军队来发泄,好生郁闷,眼看就要空手而归了。

喜剧的是,大军到了上庄堡,鞑靼也先土干竟然率领妻子部属来降!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称:“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

看看,想打,又找不到敌人;想退,又深耻于无功而返,进退两难哪。

想不到,鞑靼也先土干居然在这个郁闷煎熬的时刻来投奔,朱棣没有理由不喜出望外!

《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四保存有一份也先土干当时呈递的奏书,全文如下:

臣也先土干远处漠北,旦暮迁徙不常,又见忌于阿鲁台,几为害者屡矣,危不自保。仰惟陛下体天心以爱民,今四海万邦,皆蒙覆载生育之恩,岂独微臣不沾洪化。谨率妻子部属来归,譬诸草木之微得依日月之下,沾被光华,死且无憾,昧死陈奏。

朱棣得意忘形,“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

朱棣赏赐给也先土干的姓名为金忠,谐音即为“尽忠”,封“忠勇王”,是希望他忠心勇敢为大明效力。

金忠是元世祖时期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在北元集团有一定声望,《明太宗实录》卷二六四称:“也先土干者,在虏中以黠桀自豪,故尤为虏中人所忌云。”因为遭到阿鲁台的猜忌,不堪其苦,投降了明朝。

朱棣虽然封金忠为“忠勇王”,也仅仅是赏赐了王的名义,既无封地,也无兵权,性质上不同于大明王朝其他的藩王。

金忠入明后,表现得相当“忠勇”,跟随了朱棣展开第五次北征。

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北征途中,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异常欣赏金忠,曾对他说:“卿,朕金日磾也。”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明仁宗是个好皇帝,可惜短寿,登位不过十个月就驾崩了。

明仁宗之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同样对金忠赞赏有加。

宣德三年(1428年)大军北征兀良哈蒙古,金忠请自效。有人担忧金忠会一去不返,宣宗却完全信任金忠,同意其带兵出征。金忠也不负圣望,擒获几十人并牛马来献。

次年,加金忠太保。

金忠病逝于宣德六年(1431年),算是善终。


覃仕勇说史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曾经定下一条组训,异性生前不得封王。就算是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汤和,郭子兴,陈友仁他们六个人也都是公爵,而是死了之后才追封一个王爵。那个时候才可以追封王爵,毕竟一个死人又不能怎么样。

活人就不同了,一旦封了王爵那就有可能想着造反,诸侯王们慢慢的发展自己的势力,慢慢的就会有异心。就算本人不想反,到自己的子孙就难免。曹操称魏王之后虽然没反,但是曹丕却逼汉献帝禅让。尽管明朝之后对组训慢慢的搁置了,但是这一条却遵守的特别好,终明一世就封了一个异姓王。

明朝就封了一个异姓王,那么大家一定觉得这一个异姓王也一定很珍贵,这一个异姓王应该是有过特别贡献的一个人,或者是有名的靖难功臣,再或者是力挽狂澜的柱石。但是他都不是,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汉人,而且还是一个投降的蒙古人。那么大家一定有疑问,明朝那么仇视元朝人,为什么会封一个元朝人做异姓王,我们来看看他的所作所为。

此人是也先土干,他的出身却不简单,他是元世祖时期的太保,而且还是恒阳王也先不花六世孙。原本他就是元朝的名门望族,元朝灭亡之后他就自成一股势力,而且因为自己的凶悍狡诈也被阿鲁台所忌惮。永乐年间的时候,明成祖朱棣发起了北伐战争,而在他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也先土干竟然率众来投降了。

当时的鞑靼一见明朝大军来了,瞬间就跑了,就是不和明军打仗。朱棣一看这样下去又要无功而返了,而正巧此时的也先土干率众投降,所以朱棣就将他封为“忠勇王”,并且改名金忠。不过朱棣虽然将金忠封王,但是却没给他封国,也就是一个没地盘的名誉上的王。也就是象征性的意思。


书香茗


这个问题真让人无语。首先,明代虽然祖制上不允许封异姓王,但是实际上是有很多异姓被封王爵的,当然了,他们都是大明为了笼络蒙古诸部而做出的权宜之举,这些人包括顺义王阿勒坦(即俺答汗)、忠勇王金忠、和宁王阿鲁台、顺宁王马哈木、贤义王太平等人。从封号上可以看出,这些王爵只是虚有其名,并没有封地,而实际操作中这些王爵的地位也不高,比如忠勇王金忠的班次就“位在列侯之下”。

其次,大明从洪武年间就对一些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和一些贵戚追封王爵,比如功臣中的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黔宁王沐英(顺便科普下,沐英生前最高爵位只是侯爵,云南沐家第一位公爵是沐英的儿子沐晟,他受封公爵靠的是成祖年间征讨安南的军功)等,贵戚中比如明太祖的外公陈公追封杨王、明太祖名义上的岳父郭子兴追封滁阳王、明太祖亲岳父马公追封徐王等。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更是对靖难功臣大肆追封王爵,比如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等。

最后到了南明,由于特殊情况,王爵变的遍地走,比如我们熟悉的延平郡王郑成功、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以及不熟悉的冯双礼、白文选等大西军旧部。可以看到,国之将亡,祖制已经变的可有可无了。

综上所述,题主提出的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不成立的。


林屋公子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曾定下一条铁的纪律,凡异姓不得封王。我们说朱元璋为其后世子孙定下的规矩即所谓的祖制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的祖制都打了折扣或进行了变通,唯有这一条基本上被忠实地执行着,整个明朝276年历史,除了一些曾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元勋死后封王,几乎没有一个活着的异姓权贵被封王。如果有的话,那绝对是超级稀有动物。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在永乐年间还真的发生了奇迹,有一个人(呵呵,当然不是动物),此人既不是汉人,也不是靖难功臣,而是一个投降明朝的蒙古人——也先土干,竟然被朱棣封为“忠勇王”,并赐姓名“金忠”。一个蒙古人,为何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呢?也就是说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根据明史记载,这个也先土干可不是一般的蒙古人。首先,他的出身不简单,他是元世祖忽必烈时的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同时,这个人也很有能耐,精于骑射并具有较强的骑兵作战指挥能力。可惜生不逢时,当他在历史上崭露头角时,元朝已经被推翻,进入历史上所谓北元时期。当时北元头号权臣阿鲁台,对外屡屡侵犯明朝边境,成了朱棣的头号心腹大患;对内专横跋扈,一手遮天。而也先土干“素桀黠,为阿鲁台所忌”(《明史·金忠传》),也就是此公在阿鲁台眼里不仅一贯的不听指挥,桀骜不驯,而且还阴险狡诈,所以把也先土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也先土干的处境相当危险,留在北元只能坐以待毙,死路一条。终于机会来了,永乐二十一年,朱棣亲征漠北,大军行至上庄堡,也先土干率部属来降。这对当时的朱棣来说那真是雪中送炭。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朱棣对此次用兵可谓信心滿满,志在必得,可让朱棣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次,阿鲁台就像是草原上一只嗅觉灵敏的老狐狸,闻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提前开溜了,而且溜得远远的,让朱棣够不着,挠不到,而朱棣又是个死要面子的主,总不能就这么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吧?那永乐大皇帝的颜面何在?正当朱棣在为这次劳师远征却没有任何斩获而不知怎么收场的时候,正好也先土干率众来降,这就如同天上掉下了一块大馅饼,一下子砸到了朱棣的头上,这不但打破了当时大军进退不能的尴尬局面,而且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更可以显示出大明皇帝的天威。因此朱棣大喜过望,当即给予封赏,先赐姓名“金忠”,封“忠勇王",接着赐冠带织金袭衣,并还赏赐御前珍羞和金银宝器。也先土干当时的心情和朱棣一样,也激动万分,将自己对蒙古方面所掌握的情况向朱棣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在之后的讨伐北元战争中毛遂自荐,担当先锋,立下了巨大的战功,到明仁宗即位后,因功加太子太保,“并支二俸”,即拿双份工资。仁宗死后,宣宗即位,也先土干仍旧受到器重。我们说自古以来的异姓王,最后能善终的寥寥无几,而也先土干却做到了这一点。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也先土干去世,朝廷给以厚葬,并褒评其“忠勇悍善战,晓道理”(《明宣宗实录》)。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也先土干虽然被封王,但这个王是一个没有封国,没有地盘的名誉之王,也就是说朱棣给他封的这个“忠勇王”只不过是一个荣誉头衔,地位并不高,位列公侯之下,“赐宴,命金忠坐侯之下,伯之上”(《明太宗实录》),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不愧是一个善于变通的的具有高超政治手腕的政治家、军事家。


淮上秋阳


明朝276年期间,异姓王确实有,但是大部分都是追封,例如开国六公爵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汤和,郭子兴,陈友仁等等,皆因战功卓著或者与朱元璋关系友善才被封到王爵,但是都是死后追封,而且都是郡王爵位,也就是说没有亲王爵位,即都是二字王。

跟大部分王朝一样,在统治末期,由于地方诸侯割据,外敌入侵,为了加强统治,获得兵力财政的支持,统治者一般都会分封异姓王,例如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曹魏后期封司马懿为晋王,唐朝后期封田承嗣为雁门郡王,都是政治联姻的一种,用于巩固统治,明朝也不例外,题主所说明朝分封异姓王只有一位说的是否是郑成功?郑成功被封延平王确实是明朝的政策,但是已经是在正朔分崩离析,各地诸侯王自立门户,类似郑成功这样的异姓王其实很多,例如宁夏王李成栋、延平武王郑成功、延平文王郑经、延平王郑克塽、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蜀忠王刘文秀、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黔阳王皮熊,另外还有真定王郑鸿逵、汉中王吴三桂、兴化王洪承畴,但是这三位没有受

上述只讨论的是明朝的汉族异姓王,明蒙战争贯穿整个明朝的始终,明朝还封过蒙古族的异姓王用于加强北地的统治,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发起第四次北伐,在抵达上庄堡时,金忠率妻子部属来降。当时鞑靼远避不战,明军了无战果,朱棣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其姓名“金忠”,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可以看出虽然封王,但是爵位不高。另外还有蒙古国的俺答汗,被册封为顺义王,另外每任李氏朝鲜国王均要受到明朝皇帝的册封,也是异姓王的一种。


打拳击的贝吉塔


确实如此。明朝开国后,封沐英为云南王,并剖铁劵,沐英子孙世世代代永镇云南,是明王朝独一无二的异姓王。



沐英,字文英,1344年生,濠州定远人,自幼父亲早亡,跟随母亲躲避战乱,不料母亲又病故。朱元璋与夫人马秀英见年幼的小沐英十分可怜,于是将他收为养子,改名为朱文英,小名周舍。18岁时沐英被封为帐前都尉,守卫镇江。之后又升任都指挥使,随同大军南征福建,战功赫赫,不久朱元璋调沐英至大都督府任同知,命他恢复原姓名。1377年沐英以西征将军的职务,西略川、藏,耀兵昆仑。之后又多次讨伐西番,战果辉煌,“拓地数千里,浮杂畜二十万”。此后沐英又参与两次对北元的攻击,均获胜利。1381年,沐英攻取尚被元朝占据的云南,生擒达里麻。镇守云南期间,沐英一方面致力于平定叛乱,另一方面着手云南的开发,精筒守令,劝课农桑,开展屯田,治理滇池。沐英与太子朱标关系十分要好,1392年6月,沐英得到皇太子朱标病逝的消息,悲痛异常,引发旧疾,病死于云南,年仅48岁。沐英死后,长子沐春承袭王位,镇守云南。


我本狂草人


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功劳特别大的就会被封为王,因此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分封的异姓王。比如以平民身份坐天下的刘邦以及他的后人刘秀,此外还有唐朝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都封了一定数量的异姓王。不过这些皇帝的起点都不算是最低的。朱元璋从小几乎成了孤儿,当过小和尚,还去乞讨过,他最后能够当上皇帝,才算是真正的有本事。

这位没有任何背景的皇帝朱元璋,他经历过底层的苦难生活,就更懂得汲取其它朝代的教训,因此尽管把自己的诸位儿子都封为了藩王,但他却从不分封异姓王,甚至就连他的左膀右臂徐达、常遇春也只不过位及公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大明天下牢牢地控制在了朱姓皇族手里。

朱元璋去世以后,尽管因为继承皇位的问题出现战争,但因为他只是分封朱姓为王,所以也只是他的四儿子朱棣和他的孙子朱允汶在争执,把这场战乱控制在了朱姓内部。然而在明朝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个异姓王,当然这个特例肯定不是朱元璋自己打破的,而正是敢于对他身后事进行叫板的四儿子朱棣,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永乐天子。

不过明成祖也只是册封了一个异姓王,他的名字叫做金忠。很多人就感到奇怪,这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来头,使得朱棣对他另眼相看呢?据史书记载,金忠有着显赫的家世,拥有当时其它群臣所没有的势力。很多人就奇怪了,这应该在朱棣的眼里是一个眼中钉、肉中刺,怎么还会把他封为异姓王呢?

原来明成祖在位的时候主要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修建北京皇城,第二件就是打击前朝的残余势力。朱棣的性格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大明军队也是剑之所指、无往不胜。在这种情况下,金忠主动地向大明王朝靠拢,并在投诚后主动替大明王朝清剿北部残余的元朝势力,他的这番举措正是朱棣渴望看到的,因此也将他封为了忠勇王。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尽管他被封为了异姓王,但却没有像很多朝代的异姓王那样,最后落得身首异处。朱棣去世以后,后来继位的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格外信任,并且还给予了他更高的待遇,此外还加封他为太子太保,使得他一人得了双份的俸禄。在他死后,皇帝还亲自前来祭拜,在大明王朝这都是极为罕见的礼遇了。当然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异姓王,但这些人不是自称为王,就是被人尊为王,被皇帝册封的异姓王,也只有他一位了。


零零七说历史


受鹿鼎记中沐剑屏小郡主的影响也许有人会想当然的认为沐英应该就是那个唯一一个生前封王的异姓王,其实现实却是沐英也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黔宁王。为什么朱元璋对异性功臣封王那么慎之又慎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效仿汉高祖刘邦实行分封制,不过不同于刘邦的是朱元璋对功臣的封赏爵位最高只到公爵,比如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等,因为一旦封了王爵,他们就有了封地,有了权力就有了其他的想法,这样对政权稳固不利,所以朱元璋对异性功臣只有死后才追封为王,毕竟没有了威胁不是。之后关于异性功臣生前不封王的政策,朱元璋的后代们都很好的执行了下去,不过也有一个小例外,那就是朱棣曾特意封一个蒙古人为王,这个人就是题主所说的大明276年只封一个异姓王——金忠。

不过此人虽然被朱棣封为忠勇王,但相应的权力,朱棣并没有给他,比如封地什么的,朱棣给他的只是一个名头,类似于荣誉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朱棣也遵循着朱元璋的异性不封王的政策,因为这个政策限制的是封王之后的权力问题,对此这一点朱棣没有放权给金忠。那么朱棣为什么一定要给金忠这个爵位王爵呢?

一方面朱棣第四次北伐没有功绩,回去不好向臣民交代,正好这个时候金忠率妻子部属来降,这也可谓是大功一件,天威浩荡之下,不战而屈人兵,另一方面明军虽然将异族赶跑了,但毕竟边境和他们接壤,时常会遭受他们的骚扰,现如今以封王这个名头来昭告其他的部族,只要你们也来投降,这样的王爵也会给予你们的,精神上瓦解对手。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一、明初的一些异性功臣死后被追封王爵,如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沐英死后追封黔宁王等

二、徐辉祖在洪武、建文朝继承过父亲徐达中山王的爵位,靖难之后,永乐朝废除王爵降为公爵,所以,徐辉祖活着的时候做过郡王,不同于其他异性郡王是死后追封。

三、永乐朝一个蒙古降将 也先土干 封爵忠勇王,在明朝任职直至身死。

四、明朝还封过许多蒙古首领为王,如俺答汗封为顺义王

五、明朝附属国的君主封王,如朝鲜国王就是明朝封的郡王

六、南明时期的异姓王就更多啦,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延平王朱成功等


史海搜奇


题主说法不太严谨,异姓王有生前封王死后追封两种,先回答问题。有明一代,从朱元璋建国(1368年)至崇祯吊死煤山(1644年)的276年间:


一、死后追封异姓王

大约有二十几位,我们熟悉的有这样几人:

  •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
  • 襄武王汤和、武靖王傅友德
  • 武壮王冯胜、武顺王邓愈
  • 昭靖王沐英、忠敬王沐晟

这些人多是因战功卓著生前封侯列爵,死后封王是殊荣,子孙不能承袭。



二、生前封异姓王

仅有一位—忠勇王:也先土干(金忠)

关于封蒙古首领为王的问题我们最后再谈。


此人原为蒙古王子,明成祖朱棣第四次北伐时,也先土干率部归降,获赐名金忠,封忠勇王,备受宠遇。

金忠素以狡黠凶悍、勇猛精进著称,明成祖和明仁宗年间,多立战功,明仁宗曾称他:

“卿,朕金日磾也”。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

永乐二十一年,成祖亲征漠北,至上庄堡,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忠大喜过望。班师在道,忠骑从,数问寇中事,眷宠日隆。

最后,有网友提出了关于明朝封蒙古首领为王的观点,我们来看一下。

  • 永乐年间,朝廷先后册封蒙古瓦剌部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为顺宁、贤义、安乐三王,鞑靼部首领阿鲁台为
    和宁王。
  • 隆庆年间,册封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为顺义王。

以上称之为蒙古五王,如果仅从封王的角度出发,称之为异姓王确不为过。但如果从可控度和被认可的角度出发,则存在疑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相关史料,其中的关系也是很有趣的。


答毕,供参考。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