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寒論》中內源性疾病病例(一)

《傷寒論》中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附子2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42克,人參28克,白朮56克,芍藥42克。以上五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溫服200毫升,每日三服。

中醫《傷寒論》中內源性疾病病例(一)

這是一個經典的病例。少陰病是指人體器官功能低落、體液缺乏的功能性疾病。脈微細,是橈骨動脈的脈體變得細如絲而彈力甚微小,表明心功能極低弱,循環趨於衰竭的邊緣。所以但欲寐,想睡眠而不能入睡,只閉著雙目,一點精神也沒有,是腦組織缺血的表現。手足寒、骨節痛是手足冰冷過肘膝,體溫不過35℃左右,患者感到全身寒冷,身體、骨節因缺血而疼痛。脈沉是橈動脈因循環不足而深伏,這是外周循環極度衰弱的表現。這個病例是嚴重的心功能衰弱,循環衰竭,需用附子湯治療。

中醫《傷寒論》中內源性疾病病例(一)

附子湯是自主性調節的經典第一方劑。附子助陽,能啟動心臟的自主運動,所以說它有強心作用。人參補氣生脈,補氣是提高器官的自主性動力,生脈是指增大循環量,為體內運動提供能量物質。動力與能量相互作用,也就是附子、人參相輔相成,推動了一個“陰陽互根”的生命運動。茯苓、自術通陽利水,因為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後必然組織間有水瀦留,茯苓、白朮通陽利水以利循環。芍藥通血脈,治身體骨節疼痛。所以這個病例是典型的心衰、循環衰竭的內源性疾病,附子湯可增強機體的自主性調節。

中醫《傷寒論》中內源性疾病病例(一)

中醫《傷寒論》中內源性疾病病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