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黑歷史,他們的逆襲中國怎麼看?

德國人有一個深根蒂固的觀念,那就是不相信手工!

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用在產品生產上,只要一犯錯就一定會影響產品的品質。所以在整個產品製造中,人的因素越多就越影響產品的品質。

因此在德國人的觀念裡,只要能用機器解決的,就絕對不會用手工!而機器的創新,需要的正是人才!

“德國製造”黑歷史,他們的逆襲中國怎麼看?


談到德國,大家可能瞬間就會聯想到拜耳、奧迪、保時捷、寶馬、西門子、阿迪達斯、徠卡等一系列國際超級品牌。

其實德國在工業製造和創新上也並非是一帆風順,“德國製造”也曾有“黑歷史”。這一“常出精品”的工業大國在19世紀80年代並不好過,“”曾是“廉價商品”甚至“山寨產品”的標誌。為此,英國還特別修正了其《商標法》,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或其殖民地的德國商品必須註明“Made in Germany”。

“德國製造”黑歷史,他們的逆襲中國怎麼看?

不過,意志堅強、嚴謹求實的德意志戰車怎能容忍自己在工業製造上的落後呢?隨著工業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德國人開始意識到工業產品質量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決心用自己的努力走出自己的“黑歷史”,破除世界上對德國製造的舊有印象。因而,在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明確了工業發展的方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始舉全國之力促進應用科學發展,並憑藉其在基礎科學上的雄厚基礎,建立了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繫,培養了大量的科學家、工程師及技術工人,並領導了內燃機與電氣化革命,開啟了發展的新篇章。

如今,德國在機械、化工、電子電氣、光學、醫學、體育等領域的產品和創新成果已成為全球質量最受信任和推崇的國家之一。從“山寨貨”到“質量與信譽的代名詞”,“Made in Germany”僅僅用了不到一個世紀,就實現了完美的逆襲。

“德國製造”黑歷史,他們的逆襲中國怎麼看?

總結來說,“德國製造”實現逆襲的兩個秘訣就是“”。關於創新和人才,很多論斷都已經指出了二者的重要性。比如“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比如“治國經邦,人才為急”。而二者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創新靠人才”、“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等都說的這個道理。

因此,德國從“人才”入手,近幾個世紀以來,明顯加強了對人才的培養力度。德國高校各種課程和相關科研設施日臻完備,師資能力也逐漸提升;在培養出更多高級人才的同時,德國教育也因此揚名世界,間接提升了國家地位。

但德國並沒有因其目前全球領先的製造技術和人才培養水準而放緩前進的步伐,他們更加渴望在這條星光大道上繼續積累、不斷前行。為了能夠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為其貢獻知識和力量,德國政府、德國高校在很多政策和措施上都展現出對人才的重視,這樣的形勢對在德留學生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德國製造”黑歷史,他們的逆襲中國怎麼看?

有網友調侃:在中國人眼中,世界上只有兩類國家——中國和外國,在各行各業裡中國都要做到世界前列,可這個目前確實有點難度。不過要縮小在某一行業中國與外國頂尖水平的差距,只有靠借鑑外國經驗的同時,走獨立發展道路,依靠研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追趕並超越。

而人才極為重要,德國的創新和創造離不開優質的教育。恰巧德國對人才極為重視,在“培養”和“挽留”方面的政策和福利便非常深得人(留學生)心。若你也想去感受一下,不妨現在就開始著手留學吧,或許“中國製造”也將因為有你而更快地全面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