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中国历史人物系列21——司马迁

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大道上,司马迁和他的名著《史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司马迁“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忍辱负重,著成汉史照尘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而他的著作《史记》更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继承父亲遗愿,编书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字子长,生于汉景帝中元,卒年不详。其先辈世代就任太史的官职,父亲司马谈不仅崇尚道家,对儒、墨、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都有涉猎,并在著作《论六家要旨》中对这些学说进行过批判和总结,并希望在有生之年编写一部通史。但是天不遂人愿,司马谈还没有动笔就抱憾辞世,这种家学传统影响对司马迁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按照父亲的遗愿,像孔子编纂《春秋》那样,编写一部能永垂不朽的史著逐渐被司马迁提上了日程。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撰写《史记》的工作。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祸从口出,人生遭受大难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事件打断了《史记》的进程,司马迁的命运也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正直公正的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向汉武帝进言:“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虽陷于失败之中,杀伤匈奴之多,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汉武帝判以死刑打入大牢。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为完成父亲遗愿,用一生的代价换来活下去的机会

万念俱灰的司马迁在“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支撑下,选择以宫刑来换取继续撰写《史记》的生命。经过艰难的十六个春秋,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史记》全书130篇,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组成,共计526500字。司马迁把黄帝轩辕氏到汉武帝天汉年间近三千年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部收进了《史记》。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历史牢记司马迁

《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司马迁这位出色的画家为我们刻画了破釜沉舟的武将项羽、负荆请罪的将军廉颇、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揭竿起义的陈涉世家等等历史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学艺术与史学巧妙地熔铸于一炉,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浩如烟海的的史学著作中,《史记》成了最受欢迎的书籍。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史记》不仅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还开创了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综合起来的纂史方法。由于纪传体内容广泛、灵活性强,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基本概况,得到了历代史家的认同,影响十分深远。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的《史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了“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情况出现。在司马迁笔下,即使是他最挚爱的历史人物,他也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给予公正的评判,项羽就是最佳的例证。这个人物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来讴歌项羽,但是他也没有回避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史记》还对后世的各种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真实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通过突显人物特征、进行人物对比、虚构细节等方法把人物加以类型化,其中很多人物如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都成为了后世文学人物形象创作的模板。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巨著《史记》,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他崇高的人格也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马迁忍受此刑十六年,只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小科普【李陵事件】

天汉二年,李广利奉命领兵讨伐匈奴,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希望通过此行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好大喜功,孤军深入,被匈奴俘虏。消息传到长安,触怒了武帝,群臣均不敢言,司马迁为人耿直,不合时宜地站出来为李陵辩解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于是受到武帝的迁怒,受宫刑。狱后司马迁受命为中书令,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