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自己,必毁于贪


放纵自己,必毁于贪


富贵和贫贱的背后

孔老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司马迁也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常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古往今来,人们的意识当中,不知不觉地把富与贵连载一起,叫做富贵;把贫与贱并在一起,叫做贫贱。因为富就意味着有钱,贵是因为有钱而来,有了钱就有了地位,有了权力,也就有了好的身份,延续起来就有了好的出身和门第。而贫就意味着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有了与之俱来的自由,也就没有了地位,没有了地位,权力、势力、名望也就没有得来的缘分了,出身、门第就更无从谈起了。

然而,在谈论富贵与贫贱的时候,人们一直在忽视这种区别,即富而不贵者和贫而不贱者。一直以为富的人就一定贵;贫的人就一定贱。殊不知,富而不贵的人和贫而不贱的人才是大多数。

有人说,三天能出现一个富翁,而三代人才能造就一个贵族。说的就是富和贵之间是有距离的。除了少数世代富贵的家族之外,通常人的一辈子都是在追逐富贵的道路上拼搏着,努力着,奋斗着,以致于在这一过程中耗尽了一生。当然,努力了就会有一定的收获,只不过在程度上有一定区别而已。然而,在对富贵的追求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犯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在创富的道路上倾尽了全力,而忘记了致贵。或者是曲解了“贵”的概念,过多地仅仅把能够带来更多“富”的权力和地位当成了“贵”,从而导致世面上众多的富与贵的分离现象。

想脱贫致富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贫而贱者;另一种是贫而不贱者。相对来说,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贫而贱者往往会在致富的道路上超前一些。因为贫而贱者为了达到目的会更加无所顾忌,只要能赚钱,他们会无所不为。这就导致了社会上那些丧失道德底线的事件的频频发生。

遗憾的是,现在世面上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这种方式脱贫致富而没有受到制裁的人也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社会上都在唾弃这种人,而有了机会自己也这么干的人也是层出不穷的。

放纵自己,必毁于贪

人的一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也就是由原人向完人过渡的历史。在整个过渡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徘徊、犹豫、彷徨,这是向完人趋近过程中的挣扎和斗争,这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是人的自然性所决定的。做为自然人,必定会首先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即吃喝拉撒,乃至繁衍后代的问题。在此期间,人的私欲是占主导地位的。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也就是说,人是社会层面的人,这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凝成的链条,所以,这实际上是人类这一层面上群体类别的私欲所决定的。人类如果能够克服同类内部之间的私欲的话,这个完人工程就算是基本解决了。

关键一点就是人总是无法克服人类内部相互之间的私欲的争夺。而这个私欲的产生,就是因为满足了基本生活要求后,还要为更多的积累做努力,这就是贪。贪,实际上就是眼前利的满足。分析这个汉字可以看出,今,是目前,眼前;贝,就是钱财。人为了贪图眼前利益,就会陷入贪婪的漩涡之中,最终难以自拟。

分析起来,很有意思。比如,我吃早饭,如果我有足够的食物解决早饭的问题,就会有两个选择需要我们做出下一步决定,第一,我是把剩余的食物分给没有吃上早饭的人呢?还是把剩余的食物留作午饭来自己享用?前者就是完人思想;后者就是原人思想。前者是无私的;后者就是自私的。这就是贪与不贪的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