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王阳明其实并不是他本人的名字,我们知道古代名人雅士不乏有别号的,而人们处于出于尊敬往往会避免称呼其名讳而代之以别号,王阳明正是因为如此而被人称为阳明先生,其实他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王家是当地显赫的书香门第——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很多奇人异士出生时都有非比寻常的异象,当然绝大多数异象其实都不过是编造出来的。王守仁出生时据说也有异象——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所以幼年时代的王守仁其实叫王云。

据说小王云一直长到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王家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自幼长于书香门第的王守仁很早就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话说有一次他的塾师私塾先生问他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的回答是“科举并非当今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明英宗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北京城被瓦剌大军包围的的土木堡之变令年幼的王守仁记忆犹新,因此他刻苦钻研兵法韬略,十五岁时就上书皇帝言事。不过当时无论是皇帝本人或是满朝文武谁也没把这个十五岁毛头小子的建议当回事,在上书石沉大海后王守仁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实地亲身考察塞外情况,这时他已有较为明晰的经略四方之志。

王守仁十八岁时拜访了江西广信著名的理学家娄谅并获得娄谅讲授“格物致知”之学。事实上“格物致知”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大学》,不过原文中并未对这一词语给出任何解释,后世之人普遍将其理解为: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关于其内部核心原理的知识。问题在于如何探究呢?是不是对着某一事物冥思苦想呢?王守仁一度就是这样理解的,以致于他对着竹子进行了连续七天七夜的”格物“,结果没能从中发现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原理,自己反而累倒了。这一事件在中国哲学史上被称为“守仁格竹”,此后王守仁对传统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并逐步形成了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对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核心原理的探究不是通过对事物的冥思苦想而实现的,而是通过对事物的实践运用实现的,也就是知识的认知来源于实践,”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止于至善“。

一直致力于追求探究事物内部核心原理的王守仁在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并成功中举。不过他这个举人在别人眼中很是另类——在当时重文轻武的风尚中他却喜欢和人谈论军事并自学武艺。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考中举人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入朝为官的资格,还必须在会试中考上进士方才可以入朝为官。二十二岁时王守仁向进士功名发起了冲锋,结果却是未能考中。尽管如此他的才气已传到了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耳中,后者在听说他未能考中进士后却说:”这次未能考取功名,下次必定高中状元“——注意:李东阳说的是下次不仅会考中而且是考中状元。李东阳甚至以当朝一品大员的身份亲自请王守仁为下次科考作了一首状元赋,王守仁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当朝廷高官们看到这首状元赋时爱才者赞叹不已,嫉妒者则纷纷议论:倘若下次王守仁当真中了状元必定目中无人。然而这一切争论在三年后戛然而止,因为王守仁再次落第。他那位状元出身的父亲以为儿子两次落第必受打击,于是安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谁知王守仁竟笑着回答父亲:”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到了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在礼部会试中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后授刑部主事。王守仁任刑部主事期间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然而不久之后因患病而归乡。到了弘治十七年(1504年),他又被重新起用为兵部武选司主事。王守仁这次升迁后不久弘治皇帝朱祐樘就驾崩了,朱祐樘的独子朱厚照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皇位,长期侍奉在朱厚照身边深得其宠幸的宦官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朱厚照继位之初嬉游玩乐、纵情声色,刘瑾趁机专擅朝政并同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号称“八虎”,一时间人们竟称其为“立皇帝”,称朱厚照为"坐皇帝"。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刘瑾擅自以皇帝的名义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这时的王守仁丝毫不避讳刘瑾的权势,执意上疏营救,恼羞成怒的刘瑾将其杖打四十后发配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事实上刘瑾并未打算就此罢手——他早已暗中派人在路上追杀王守仁,王守仁通过伪造跳水自尽而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王守仁于是听从父亲的建议前去贵族龙场赴任。

当时的贵州龙场是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王守仁得以暂时脱离波橘云诡的政治漩涡,在这尽管困难但却难得的安静环境下王守仁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他突然顿悟到: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后世将他这一顿悟称之为“龙场悟道”。随后王守仁在龙场写出了《教条示龙场诸生》,正式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理论。当地诸生多有对此不解者,于是纷纷前来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他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在对王守仁的才能赏识不已的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下王守仁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王守仁要巡视的这些地区并不安宁,而是盗贼蜂起之地: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王守仁到任后深知官府内部存在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率精锐在上杭屯兵,先假装撤退,然后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随后他向朝廷上疏称:因权力太小而无法命令将士。经王琼上奏后朝廷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王守仁进兵大庾。十月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争结束后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江西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下旨御驾亲征,然而满朝文武大臣早已惊慌失措,唯独王琼自信满满地声称:“王伯安在江西,定会擒获叛贼。”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剿匪,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得知了宁王叛乱的消息,于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王守仁一眼洞悉了宁王朱宸濠的战略意图就是顺长江东下直取南京,如果作为留都的南京一旦失守将使北京朝廷在政治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此时王守仁在剿匪工作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已将兵符上交兵部,这时他手中并无调度兵马之权,在当地地方官的协助下王守仁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同时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文迷惑朱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之众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手下李士实、刘养正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朱宸濠在疑惑之下始终按兵不动。等了十多天后朱宸濠才得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深感上当受骗的朱宸濠这才出兵顺江东下攻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进逼安庆。然而这时王守仁已集结起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在这样的局势下朱宸濠不得不回援南昌。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前去解救安庆,他拒绝道:”如果救安庆,势必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使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然如王守仁所料——回援南昌的宁王军队在鄱阳湖和王守仁的军队决战,在经过三天的激战后宁王战败被俘,至此历时35天的宁王叛乱宣告结束。

据说王守仁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因此自号阳明子,人们称其为阳明先生,”王阳明“这一称呼就这样不胫而走。时光流转到1905年,这一年新兴的东洋弹丸小国日本战胜了纵横欧亚的”北极熊“,这被誉为近代史上亚洲黄种人第一次战胜欧美白人的战争。在日俄战争的庆功宴上有人问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指挥官东乡平八郎:“东乡大将,您的战法出神入化,能告诉我们您师承何处吗?”东乡平八郎从自己的衣服里拿出一块牌子,只见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王阳明虽只是一介书生,但却以一己之身在未得朝廷授权之前募集义兵并率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以及江西地区的各路匪患,真正可谓是文武双全。那么王阳明何以能做到文武双全呢?原因就在于他的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不提倡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坐而论道,而是提倡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他少年时就曾游历燕山长城等地,对明朝的边防局势有很清晰的洞见,被贬龙场使他直接和底层人民接触,相比朝中权贵他很了解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大明王朝的其他读书人都在以写八股文为荣的时候他却对整个大明王朝的吏治、民生、边防等各种问题思索出了一系列对策。

事实上阳明心学是对宋明时期一度流行的程朱理学的一种扬弃。程朱理学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也自有其价值和意义,但程朱理学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人们的内心感受,最为后人诟病的当属那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程朱理学就成为了鲁迅先生口中“吃人的礼教”——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完全不顾及人命。阳明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部分理念,但却旗帜鲜明地提倡人性解放。事实上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出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一大批戏曲小说纷纷问世,西方人将其称之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而这场东方的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其实就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使人们不再避讳逐利之心和男女爱情。当阳明心学流传到海外后其实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尤其是在日本——阳明心学所提倡的人性解放理念和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被日本人发扬光大,他们用思想的自由换取行动的自由,他们无拘无束毫无顾忌地改造着自己的国家,他们学习一切先进的政治理念、经济制度、兵法韬略,所以他们对王阳明格外崇拜,可以说没有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也许日本近代史回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不一样。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王阳明当然牛啦,因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称为明朝一哥。

要说职位政绩,他比不上张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没有戚继光出名,要比艺术,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论为官典范,他也没有海瑞的名头响。论力挽狂澜,不如于谦。

那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后来人对他的评价,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世间两个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书法好,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人品也是极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让人忘记了他的字也好。

张岱说: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天不生阳明,万古长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头,大概源于魏源: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就更多了,孙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现象,日本能够搞明治维新,其中的思想基础就是我们中国的心学,这个心学就是王阳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有没有根据呢,有啊,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高濑武次郎就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的腰间挂一小牌,上写:大王叫我来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阳明。

那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为,人生三大目标上达到了顶点。

这三大目标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别开玩笑了,冲这些目标去的,是抛弃同龄人,招呼都不打的家伙。

文人的三大目标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传世,百年以后,人家还能记得你说的话,那王阳明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这可以说是一大创新,现在还具有指导意义,算是达到了立言这个目标。

立德就是成为道德楷模,树立德业,那王阳明当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来没干缺德事。

最后立功最难,而且跟上面两个冲突。因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时候,走偏一点,就会失德,比如东汉有一个段颎,他是东汉名将,平定叛乱,但杀气太重,总共杀了数十万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钻研学问的话,也通常没法立功,没时间啊,而且这种学问家往往比较迂腐,常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种人就更多啦,大学问家往往没有什么实务型功劳,但王阳明却是另类,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点小招,就把江西的民变给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这其中,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几乎是单枪匹马平定了一场大叛乱。

这当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祯表示: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三项全能冠军,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脑洞历史观


王阳明有多牛?很多人提到王阳明,都喜欢说他平定宁王叛乱的事迹。但是领兵打仗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跟他在哲学上的成就比起来,不值一提。看了这篇回答,你就知道阳明心学到底说的是什么了。

那么,王阳明在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呢?这要先从朱熹说起。

在王阳明之前,朱熹的学说统治着中国的思想界。朱熹认为,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那就是理。理和气(物质)结合,生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因此每一件事物中都有理,理是事物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的理就是伦理道德,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等。

那么,人要如何去认识理呢?朱熹认为要“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每一件事物的理。研究得多了,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此时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无不符合道德规范了。在没有认识到全部的理之前,人必须研究儒家经典,按照儒家先贤的教导去做事。


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去对着竹子坐,格竹子的理,一连格了几天几夜,不但没格出理来,反而病倒了。这就是“亭前格竹”的典故。从此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理论。

后来王阳明因为上疏弹劾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的荒蛮之地。在龙场,王阳明苦苦思索如果是圣人到了这种境地该怎么做。终于有一天,王阳明大彻大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意思是,伦理道德全在我心,朱熹把事物的客观规律与伦理道德混为一谈,是穿凿附会。从此王阳明建立了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知善知恶,知是知非,这就是良知。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都是从良知发展来的。

比如,每个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知道夫妻要忠诚、朋友要诚信,每个人见到小偷在偷东西,第一反应都是要制止他,这就是心中之理,这就是良知。

有一次,王阳明的手下抓到一个盗贼,王阳明让他脱衣服,脱到只剩一条内裤时,盗贼不愿意再脱了。王阳明说:“你虽然当了盗贼,但也知道当众赤身裸体是羞耻的事情,这就是你的良知。”可见良知人人都有的。

但是,每个人心中不止有良知,还有私欲,私欲会遮蔽良知,使人不再按照良知去做事。王阳明认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切实按照自己本心的良知去做每一件事,在事上磨练自己的心,久而久之,心里就一片光明,再也没有私欲了。

阳明心学否定了道德的教条对人的束缚,让人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起到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作用。王阳明之前,人人都尊朱熹,王阳明之后,心学遍及天下,深刻影响了晚明的社会思想。这是王阳明对中国哲学做出的贡献。

当然,王阳明的传人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但是正如黄宗羲所说,阳明心学本无弊端,都是他的传人后学们空谈心性,不肯去踏实做事,才产生的弊端。



梦露居士


王阳明有2个非常牛地方,是前人、后人都无法比拟的。

1、文人之身,领兵作战,用时43天,以1.5万人马灭掉20万人的造反王爷

自古以来,领兵作战打胜仗的多了去了,曾国藩就是超牛的一个人。乍一看,王阳明比不了曾国藩,带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厉害。

但曾国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沟、扎营寨,步步为营,打一场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没有太大差距,10万对10万,或者5万对10万。

但王阳明不是,王大师不仅超级神速,仅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场可能“灭国”的王爷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万对20万,差距是1:13。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历史上也是没谁了。就冲这点,王阳明在不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笔的人。

2、王阳明独创“心学”,门生遍布天下

自古以来,能算的上是一个学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厉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一个学派。

但自从先秦百家争鸣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开山立派了,顶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学。所以,朱熹、程颐才是一代大师。

但王阳明也是大师,明代在学术圈里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阳明了,一人开创了“心学”。所以,有人称王阳明为“明朝一哥”,这称呼不是白来的,王阳明的确够的上这个称呼。他的门生更是遍布天下,上到王爷、一品大员,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不管是论“文治”,还是论“武功”,王阳明都是明代的超级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阳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在中国的思想界自古以来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败俄国舰队,取得东亚的制海权。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一位湖南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问候。

还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正”,字“介石”。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余姚出生了一位婴儿,取名“王云。”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还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王云的父亲王华听说后,给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北京,顺利拿下北京户口。

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这时王守仁站了出来,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镇江文人还以为是王家准备好的,于是临时出题,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诗。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众人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12岁时,他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这个老师说:“就得像你老子一样,考科举、当状元。”

对于这个回答,王守仁不认同。他说:“人生当做圣贤。”

太狂妄了。

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王华没傻,反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王华想:“这么下去不行啊,得赶紧给他娶个老婆。”于是,就给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礼,求娶他的女儿。王守仁只得在17岁那年,前往江西结婚。

要说牛人就是牛人,永远与众不同。

别人结婚都恨不得赶紧洞房花烛,他倒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天了。两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记结婚这回事了。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南昌城,吃瓜群众都说:“真是个异人。”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

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王守仁很专心的学习。

他从家中的竹子开始学。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彻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过了七天,他始终没有明白竹子里有什么道理。

王守仁的内心受到了成吨的伤害:“看来圣人说的也不一定对。”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守仁格竹。”

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破灭。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做了一个正六品的小官。

不规矩的人,在官场上也不规矩。当时正德皇帝和刘瑾等太监们打得火热,败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于正义的立场、内心的向往,王守仁冒死上书:尽快释放无辜人员。

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王守仁来到这里后,没有气馁、没有悲伤,而是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守仁在这里,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

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并列,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这样的成就,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任你权利滔天、任你杀人遍野、任你财富满堂,都不过时人死如灰、过眼云烟。

唯有学问,才永恒。


温乎


牛人的世界很精彩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

儒家对于人的最高境界,有三不朽之说,也就是《春秋》中鲁国叔孙豹所说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能做到这三点就死而不朽。

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谁做到了三不朽呢?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你说王阳明牛不牛,他又牛在什么地方呢?

咱先从金字塔的底层——立言说起。

王阳明有个《传习录》,取自《论语》中的“习不传乎?”,洋洋洒洒6万多字,把阳明心学讲的透透彻彻,其中金玉良言,处处可见,比如最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多少人为之注解,为之倾倒。王阳明将他的思想记之于文,传之于世,给人以启迪和鞭策,在立言一项上可以给个99分(丢的那一分是圣人谦虚,月满则亏嘛)。

再说说立功。

说俗一点就是成功学,这也是王阳明最为我们这些俗人所称道的。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王阳明没有取得这些事功,他还会像今天这样火爆吗?

他立了哪些功呢?主要是书生带兵,平定叛乱。

1516年,他得到兵部尚书赏识,巡抚赣州、漳州等地,当时这些地方盗贼蜂起,为祸数十年,地方官都无能为力。老王一到,一年时间全部搞定,当地人称他是“男神”。

1519年,宁王朱宸濠作死发动叛乱,朝中大臣都震惊不已,而老王出马,35天又搞定,生擒宁王。

要知道,他可是个书生啊!他咋做到的呢?有学生问过他,你带兵有啥诀窍啊!王阳明说,哪有什么诀窍,我只是努力做学问做到了家而已啊!

最后说说立德。

成就大的人,私德不一定好,甚至公德也不一定好,这个比较常见。

王阳明立起的德,是大德,他开创了心学,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我们凡人只是良知被恶习和欲望所遮蔽而已,因此,要下功夫发现本心,体悟良知。

同时,要知行合一,不能口中念着圣贤书,身上行着禽兽事。既要“心里明白”,更要“见诸行动”,如果两者脱节,那就是“两面人”。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都没的说,中国人崇拜他的不在少数(比如老蒋),在日本他还有很多粉丝,他的墓还是九州大学冈田武彦发起修复的(实在让我们汗颜啊)。

他到底有多牛,就看你了解他有多深了。


饮水君


王阳明到底有多牛,那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通常牛人、伟人出生都会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就让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么介绍我们的阳明先生的吧: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够神奇的了吧,是的,确实很神。 这都不足为怪,我们也知道,所有的神人鸿蒙开篇之始都会有诸如此类的描述,这只能说明这个孩子确实是承载着整个家庭或者是其他什么人的伟大使命吧。



我们要说的阳明先生,真正牛的地方是他生平的所作所为,跟出生前没什么关系。 他从小就志存高远,心思不同于他人,一次课堂上的探讨,他竟认为科举并不是第一头等大事,真正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之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为功名,为国之崛起也。 后来的人生中,他作为朝廷官员于正德年间评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以及宁王朱宸濠叛乱,更在嘉靖年间平定西南部的叛乱和盗贼。 然而牛人命运皆多舛,不出意外定是大起大落。没关系,阳明先生曾说:大家皆为不得志而羞耻,而我却为自己因为不得志懊恼而羞耻。是的,他不是常人。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阳明先生的了解首先知道的应该还是他的思想学说:阳明学,也称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他提倡的知行合一,在知行的关系上,他强调要知更要行,行中有知,知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作真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在明朝中晚期是主流学说之一,据说后传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明朝中起注明的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太牛了!


梦归秦淮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自己开创的思想亲身付诸实践,并证明其完全切实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勋,完全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这样的世俗化语言形容他,确实有失恭敬。做为个人终身的精神导师,我不想证明他有多“牛”,这样的用词有违自己对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分享给同样热爱他的朋友们。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书斋式的圣学研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肢解式课文分析,并由此步入纯理论层面的程朱理学,官方的科举考试严格遵循程朱理学的标准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阳明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实用主义心学自然被排斥在官学之外。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义哲学观一统天下,王阳明心学思想因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长期被排斥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之外,但这并不阻碍其思想持久的影响力。


哲学思考自有人类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一根本性的终极问题,始终困扰着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哲学认识活动。针对这一终极思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这个理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认知,没有主观认知,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他在17岁的时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里“格竹”一样,七天七夜后,客观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观认知的自己差点送了命。

“格竹”的失败使他意识到程朱理学要求“格物致知”以达到“穷物理”的目的,过于强调客观存在了,改变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龙场悟道”后,他开始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存在才有真实的意义,并由此发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此走上了一条实践之路。


抛开对世界本源这样的宏观认识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认识,而是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微观世界广泛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一门很高级的心理学,而且有着很深的科学意义。所以,当王阳明以白面书生的身份指挥一群乌合之众,无论是平叛职业军人的造反,还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都能无往而不胜,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的高级心理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从事政治就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从事经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业家,从事军事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统帅,这一点不仅被他自己所证明,也完全被后世的推崇者所证明,曾国藩、毛泽东等一代伟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的日本,处处可见王阳明的影子,每一个游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层面都能体验到十分体切的服务,就在于日本深得王阳明心学精髓的体现!


龙支子


明代奇人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而且善于统兵作战,经常听各种学者夸明代奇人王阳明是个牛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沿着王阳明的成长历程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生的家庭就很牛


王阳明的一生确实非常牛,首先他出生的家庭就是个名门望族_牛人世家,传说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晋朝王義之书圣,父亲是当朝当红状元郎王华,王阳明很好的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


通常牛人、奇人出生都会有很多特别的现象,拘传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抱着一赤子,从红云天端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他5岁还不会说话,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故祖父给他改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从那以后他才开口说话,够神奇的了吧!这一传说或许说明王阳明确实是承载着一些伟大的使命而来的吧!


2,少年立志就很牛


王阳明从小就志存高远,心思不同于他人,一次课堂上的探讨,他竟认为科举并不是第一头等大事,真正最要紧的是读书做圣贤之人。


然而牛人命运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几次,考个进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几经磨难,王阳明却说:大家都是在为不得志而羞耻,可我却为自己因为不得志懊恼而羞耻。是的,他就是个这般不同寻常的牛人。


3,钻研精神,就很牛。


王阳明曾去拜访娄谅,娄谅跟他讲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听了之后,十分开心,就开始钻研朱熹的书,为了理解朱熹的理论,王阳明格了七天的竹子,但是没有一点收获,反而生了场大病,这个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阳明刚开始很相信朱熹的论说,通过这次他便把朱熹之道放下了。开启了自己的心学研究。



4,三大正道很牛:


1,)龙场悟道,心即是理的人生论


公元1506年,王守仁得罪了刘瑾,就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栈那边当驿丞,他到龙场那里得到新的领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阳明在这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


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知行合一,知与行没有先后之分,都是一起出发一起消失。致良知,人所有的行为最终是要回归到内心的,所以在做出任何行为之前以良知致之,方能在最后不愧于心。


因此王阳明认为,应该本着自己的良知去对待每一件事物。比如你知道对父母应该孝敬,那就去孝敬父母,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过程中,内心的尘埃会被慢慢擦去,良知会达到极致,就像明镜一般明亮,这就是“致知”,也就是使良知达到极致,也就是知行合一。


3)天泉证道,致良知的修养论。


与两个学生在天泉桥上辩论最终得出:“王门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三大军事行动很牛,都巧用功心术完胜


1)平定江西盗贼流寇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带兵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江西山贼数万都被消灭。


王阳明用兵出名就在于其用兵奸诈,独断,不管对方比自己人多多少,最后他都会利用一些攻心战略取胜。


2)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败了他,最终宁王朱宸濠兵败被俘,策划了近二十年的叛乱王阳明仅用了三十五天就给平定了。王阳明是不是打仗也很牛!



3)思田告捷


嘉靖六年,王阳明总督两广,成功的利用心学,很轻松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的造反。


遗憾的是,思田告捷后,王阳明便一病不起。


死时留下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传习录》等都是引领人类智慧的书籍。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王阳明确实很牛啊?!


我们还是去多读多体会牛人王阳明的心学,修炼强大的人生智慧,力争做个现代版的牛人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天空history,一个历史爱好者,浅读过《二十四史》,追过多年历史小说。喜欢的请关注或点赞,谢谢。

王阳明这个名字在普通人眼中名声似乎并不大,大部分人对他的了解也只是历史课本中的短短一页,只知道他的儒家心学的创始人。

那么,真正的王阳明到底地位有多高,有多厉害呢?

我认为,王阳明的成就主要分为两方面。

首先是王阳明当官在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成就。

王阳明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而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文武双全,作为文人,带兵打仗也很强。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带兵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江西山贼数万都被消灭。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败了他,宁王战败被俘。

嘉靖六年,王阳明总督两广,很轻松的平定了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的造反。

王阳明嘉靖年间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纵观明朝中期,王阳明也是唯一一个被封爵的文官。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王阳明最多也就是于谦、孙承宗、孙传庭差不多。但王阳明更伟大的成就还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学术地位。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甚至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被称为儒家四圣之一,可想而知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而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也就是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不但在中国后世传播广泛,同时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