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玉笔记:何以南红

盘玉笔记:何以南红

色彩艳丽的南红原石。

金银珠宝、黄金珠宝、珠宝玉石,黄金、银饰、玉石、彩宝、钻石,翡翠、和田玉、南红、玛瑙、玉髓、石英质玉、二氧化硅,等等,这些名词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众消费面前,就是说,中国人说的珠宝,和西方舶来的珠宝,是一个有叠加又有差异的概念。

以通用普世来看,黄金无论东西方都认同,近几年的珠宝消费市场推动下,钻石到成了主流。媒体上明星名人的定情信物,商家的市场营销策略,钻石和黄金成为中国人婚庆纪念日等纪念品的首选。

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银饰品是常见的珠宝品类之一,但价格上相对的便宜,银首饰的概念和珠宝的奢华、昂贵等标签来说,银器属于平民性的珠宝首饰。与之对应,属于中国传统中,带有昂贵、奢华、富贵、吉祥等标签的珠宝,则是玉石。

中国人对于玉石的定义,是一个很宽泛的文化性概念,“石之美者为玉”这样广泛性的定义,它不定义玉石的矿物学成分,硬度、密度、净度、折射率都是后来物理鉴定的才有的。所以,就玉石这样一个概念来说,它所涵盖的品类是极其丰富的,翡翠、和田玉、南红、玛瑙、阿拉善玛瑙、黄龙玉、东陵玉,等等,都可以归属于我们传统的玉的范畴。

中国的玉文化,从古至今,以实物可靠的大概有7000多年时间,材质使用上时间最长也就是和田玉,品类最为繁多的则是玛瑙。以今天翡翠、和田玉、南红目前3大主流的玉石来看,和田玉7000多年历史,南红3000多年历史,翡翠400多年历史。

从文化的传承延续来看,我们记住的和留下来的,也是最亲近的,当然是离我们时间越近的。它无论是留有的文化符号,以及文字记载等,都会更丰富于历史更为久远的。以玉石来看,则还要考虑材料开采和是用的可持续性。

那南红是什么?

上面我们分析中西方珠宝的异同,以及传统玉石的分类,南红它是有着3000多年使用历史的中国传统珠宝玉石。南红它也可以归属于中国传统的玉石文化范畴,它一样承载和见证着中国玉文化的演变。

在今天的成都古今沙博物馆,有一件南红贝币,以金沙古国的历史来看,可以推断在3000多年前南红就用来制作装饰品。同期出土的金沙古国玉器,南红的数量是很少的,在南红的使用上并没有看出来有异于其他玉石品类。包括到清康雍乾时期的南红使用,以现有的文物来看,都是一些室内装饰用的雕件,跟和田玉、玛瑙等都有着同样的使用方式。又比如十八子手串,朝珠,跟翡翠的使用方式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将玉石进行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雕刻、镶嵌等,这都是今天的人做出的分类。在民以前的清到先秦时期,“石之美者为玉”的概念,也就是说它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

在我写《南红之谜》期间,对南红历史文化梳理来看,金沙古国之后的古滇国时期,到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记载来看,南红的使用历史,远比今天大众熟知的翡翠还有悠长。

从材质的特点来看,以今天宝玉石学常见的硬度、密度、净度、颜色等要素来看,南红在大类上属于玛瑙类,但因为稀有性以及南红的历史文化,包括今天文玩市场对南红的推动,南红又不同于普通的玛瑙。

因属玛瑙类,所以很多南红我们是可以看到玛瑙纹的。以今天南红的价值来看,颜色红润无明显玛瑙纹的,则价格昂贵,如柿子红、樱桃红一类。有玛瑙纹,红色较少,或者仅仅有一点点红的,则价格相对便宜。无色的在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中,则直接写玉髓或者玛瑙。

据目前还有进行开采的南红产地来看,则以四川的凉山,云南的保山、昭通、会泽、巧家两大区域为主。很多网上有关南红的文字记载,说是甘肃迭部有南红查出,但目前无任何证据或实物可以证明当地产出南红。

南红在宝玉石或矿物学里是不存在的概念,就像玉一样,它是一个文化性的概念。

关于南红名称的来源上,有不同的说法。至于什么时候使用南红一词,并无文字或史料可考,至少在明清时期的文献,包括徐霞客游记,以及云南保山的地方志里,使用的都是玛瑙称谓。

有观点人文,南红就是云南的红玛瑙的简称,以云南保山南红在明清的使用历史,这样的说法是说得通的。另一种观点则以地理方位定义,产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红玛瑙,不管这里说得西南地区是云南保山还是今天的四川凉山,方位上都是中国西南地区,这样的说法也是合理的。而四川凉山所产的南红,其受众和认知度,都要低于云南保山南红的。如果南红这个名称来自于北京文玩圈,他们最早接触到的也是云南保山南红,由此而寻找到南红的产地云南保山,由此定名南红的话,那则更倾向于“产自于云南保山的红玛瑙”这样的一种说法。

因为玛瑙的廉价特点,很多人将南红视为廉价的珠宝玉石,包括对高品质的南红,心理觉得它的价格不应该那么高。另一方面,南红市场上一些 充填注胶,价格便宜的南红珠串,也造成一些初接触南红的人,觉得南红是一种中低端的玉石品类,跟翡翠、和田玉比较,不是一个等级的。

但不管如何,在文玩市场、雕刻市场、镶嵌市场以及政府对南红矿区的严厉管控,南红的稀有性越来越凸显,价格也是蹭蹭的涨。高品质南红,在市场上价格过千元的也是平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