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和小霸王孙策一样文武双全,只是天妒英才,输给了寿命

今天轮到第七名选手出场,又是一位少数民族的帝王——北魏的魏孝文帝拓跋宏,可能有些朋友对他还有点陌生,但他却是真正少数民族出身的第一帝王,综合实力犹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也许有朋友对在下这个排名有点不满了,迄今为止出场的四位十强选手之中外族帝王竟然占了三位,是不是有点太过了呢?虽然现在提倡民族大融合但也不能过于倾向于少数民族呀,我们汉族的优秀帝王也很多,这样是不是也有所偏倚,非是中庸之道呢?

非也,非也,在下写文章的原则就是尽量客观的摆事实讲道理,不会因为外界的观念影响厚此而薄彼,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只不过是一个身份或者记号而已,和他们的功过之处没有任何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外在的东西绝不会影响他们的分数。

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子路,孔子门下的第一猛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子路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强大,孔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他标准,而是这样说的,“宽乘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孔老师把‘强大’分为两种,一种是彬彬有礼,宽厚待人的南方之强,也就是君子之强;而另一种是不怕牺牲,勇猛激烈的北方之强,也就是勇者之强。

或者再说的直白一点广阔一点就是“文治”和“武功”,孔老师认为这两种做好了都是强大,但又不够强大,只有合二为一才是至强,也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王道,自古以来最强大的王朝和最优秀的君主莫不是把这两点合二为一,比如唐太宗,汉武帝,康熙皇帝等等,而秦始皇和宋太祖他们在其中一方面就要差上一筹了,不够均衡。

关于这点道家也有描述,“孤阳不长,孤阴不生”

,什么意思呢?就说是光有礼貌和斯文是不行的,万一碰到那些根本不受教化的恶人你就直接完了,所以单独的君子之道根本就无法立足于世;相反你过于强悍霸道短时间内确实没人敢反抗你了,但是你也等于是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上,统治必然也长不了,所以完全靠武力也是不能长久的。

在孔老师门下的七十二贤中我最佩服的不是孔子最喜欢的颜回而是子路,颜回确实是把孔子所教授的圣人之道做到了极致,可是在孔子这种‘文曲星’门下做学问和讲风度相对还是容易的,而子路在修身养性的同时也没有丢了强悍的一面,最后舍生取义,这才更为难得。

这就像是佛祖门下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就曾经对佛祖感叹过,自己现在听了佛祖的亲自讲经说法而开悟没什么难的,难的是后世的人看不到佛祖,只能单靠阅读经文而悟道那才了不起一样。

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登基确实是袁公走的一步错棋,但是绝对不是许多近代评论中的那么差不堪,历史会慢慢还他一个公道的

而近代统治者里面我最佩服的就是袁世凯,虽然后世因为种种原因把他黑化的厉害,但是真相从他对当时名声最大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章老爷子学问大脾气也大,根本不管袁世凯手下有多少兵将,看他不顺眼当着他的面也敢破口大骂,而且还是跳着脚骂,一点面子都不给。

这要是换成其他的军阀哪怕是个连长也早把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头儿给收拾了,阴险点的就背后打黑枪,不然以后还怎么有脸面带兵?可是袁世凯却只是让人把章老爷子给软禁起来,每个月给五百大洋(换成RMB起码好几十万)的生活费,而且特别嘱咐卫兵老头儿想吃什么给什么,想摔东西就让他摔,想骂人你就听着,钱不够了再来拿,但是绝不许动粗。

就算几千年历史中的统治者除了唐太宗以外还有几个能对给自己难堪的人这种待遇?因此就连战斗力和战斗欲望都爆表的鲁迅先生在这点上也很敬佩袁公。

不好意思扯远了,刚才说了半天在下其实就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文人搞文艺,武人搞武艺这都不算最了不起,只有反过来文人还能学武以自强,武将还能习文以修身这才是有格局,有魄力,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而天生就尚武的少数民族的君主能够放下手里锋利的马刀而虚心学习和吸收我们汉族的文化(这点我们汉族绝不用妄自菲薄,古往今来不管哪个年代都领先他们几百年),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君主该做的事情,而魏孝文帝拓跋宏无疑就是这里面做的最好的。

顺便再多说一句,一般来说能以‘文’做谥号的皇帝文治方面都很突出(自封的不算),比如汉文帝,周文王,魏文帝,隋文帝等等,而魏孝文帝拓跋宏也不例外,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正题,请几位导师给拓跋宏同学打分。

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洛阳古城

文治(八分)

这里和之前几位选手一样的就不重复了,反正魏孝文帝就是也让手下的鲜卑族的高官们穿汉服,学汉礼,读汉书,吸收咱们汉族的先进知识,然后整顿吏治等等,托翁早就总结过了,“优秀的朝代大多类似,腐败的朝代则各有各的花样儿”,这里我们重点谈谈魏孝文帝做的最有眼光的一件事——迁都洛阳

别看现在洛阳似乎名声不显,似乎连二线城市都混不进去的样子,但是在古代洛阳可是非常牛逼的,作为北方超级重镇许多朝代都建都于此,也就比长安差了一点而已,大家可以理解为现在上海的地位。

而当时的北魏的都城在哪里呢?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这里地处偏北,历来都是军事重镇但却不适合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再多说一句,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就在这里被冒顿单于的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汉朝差一点就一代而亡。

现在知识爆炸信息传播快,大家都知道要想发展的好一定要去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例外,那里机会多多,挑战多多,节奏快,优秀的人也众多,只有在这种地方能够生存甚至打拼出来的才说明了你的优秀,小地方虽然生活安逸但是也让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往往三十岁就能看到自己七十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

可在那个年代的观念之中都是故土难离,要让大家离开熟悉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千里迢迢的去另一个地方重新再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魏孝文帝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了,但是他知道这绝对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因此不惜和众人斗智斗勇,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再换软的,排除万难终于达成了目标。

这里面还有许多小故事,我就不多说了,反正这个难度很大,不在北上广深的朋友们想想你敢不敢来这里;各种漂儿们想想你在这里过的有多不容易,光是租个房子一半收入就没了;本地的土著们想想你要是没有家里给的房子户口票子和关系,和外来者平等竞争的话还能不能在这里立足大抵就明白了。

所以这一项拓跋宏同学的分数高达八分。

武功(五分)

和其余英勇善战的帝王比起来魏孝文帝在这方面表现并不是很突出,虽然他本身所在的鲜卑族也是极为勇猛的,但是他面对的对手也同样都是彪悍的少数民族,因此他终其一生都在和南面的南齐已经北面的高丽缠斗着,并没有在疆域上取得多少进展。

只不过自从迁都之后北魏的经济,文化都是快速发展,内部矛盾也是大大减少,后劲儿远远超过对手们,如果再持续下去我相信北魏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奈何天妒英才,就和三国时期的一代雄主小霸王孙策一样,拓跋宏也是很早就因病去世了,死的时候才三十三岁,刚刚要大展宏图一展身手就夭折了,实在是令人遗憾,他没有输给任何对手但却输给了自己的寿命。

但不管怎么说,运气也好寿命也好也只能说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像是马刺球迷总喜欢说如果没有雷阿伦那个三分马刺就是真正的王朝了,勇士球迷会说没有詹姆斯和格林的冲突勇士就四年四冠比肩半个凯尔特人了;骑士球迷也会说要不是詹姆斯总是一个打九个冠军数量早就超过科比了,但是没有那么多如果,我们只说最后的事实不说如果,所以拓跋宏在这方面的分数只有五分,不及格。

民生(七分)

这一项又是拓跋宏的强项了,迁都洛阳并且全面的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之后带来的是百姓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之前居住于偏远的苦寒之地,只能靠一些畜牧业和少量的农业为生,现在则拥有了大片沃土,气候宜人,生产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生产力自然也是大大提高了。

此外原来的北魏还处于半奴隶半封建的文化,阶层严重固化,各级之间的矛盾重重,那些旧贵族们都是不思进取还想要不停的索取,贪污腐败,不尊法度等等事情都是习以为常,而自从南迁之后魏孝文帝就把这些腐朽的宗族制度给一一破除了,取而代之是更先进的均田,改革税收,指定俸禄,禁止垄断等等,绝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就像是不在北上广深的朋友们不会知道这里的生活有绚丽多彩,灯红酒绿,而且相对公平,远非小地方可比,有兴趣也有足够经济实力的朋友可以过来体验一段时间(不是单纯的旅游,大家都知道国内旅游的质量),所以这一项拓跋宏同学的分数是七分。

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腹有诗书气自华

私德(四分)

这一项也不用多说了,魏孝文帝虽然出身于鲜卑族,但是对汉文化却是极度喜爱,史书中说他不仅精通五经,博涉史传,而且还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换句话说就是我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佛,道,儒他都有研究,这不要说在帝王之中了,就算是大儒之中都算了不起的了。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般读圣贤书多的人的品德都是比较好的,尤其学佛学道更是要修生养性,宽和待人,因此魏孝文帝一生非常节俭,能够虚心纳谏,虽然身为帝王却很少以势压人,后世不少评论家也都说他有圣人之姿。

因此这一项高达四分,可以用“一个好人”来评价了,这在帝王当中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最终得分是二十四分,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七,也是少数民族帝王之中最高的一位。

好了,这一章就到此为止,下一章我来说说一个单论经济,文化,科学这几项,在历朝历代都是数一数二的朝代的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大家想必已经知道是哪位帝王了吧?


爱佛学,爱国学,爱史学,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能够点赞,评论,关注一下,方便大家以后一起侃大山摆龙门,交流提高,在下在这里先谢过了,^_^。

中国好帝王之PK第七名——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只是输给了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