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最近,真心爸媽收到一份長長的提問,來自一位讀者,也是一位初中班主任,他的問題是: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幫到青春期肇始的孩子和他們為孩子“青春期叛逆”所苦的爸媽,讓孩子青春期這段路程,走得更順暢,並且導向更良性的結果?

這是我們第一次和一位老師討論青春期問題,徵得這位老師的同意,我先把他的觀察摘要分享給讀者諸君。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

站在父母和孩子都無法採取的視角,這位老師看到了青春期孩子父母的焦慮,孩子自身的彷徨,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為一位老師,無法改變孩子和家長的衝突的無奈。

我是一位初中語文老師,班主任,我任教的班級已經升入初二。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大家所說的青春期的肇始。所以,近期就有好多家長以各種方式向我反映孩子的情況,諸如逆反啊、無法交流啊之類的問題,層出不窮。

我記得,您認為在一個合格合理的育兒過程中,“青春期叛逆”是個偽概念。我也見過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也的確從未表現出那些青春期期間頻發的狀況。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還有太多不太懂得教育子女的家長,於是順勢產生太多本不該出現的青春期症狀。

這麼大的學生,自我意識覺醒,開始厭惡一切形式的來自他人的管教,他們深信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方法去解決一切眼前的問題。這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然而在多數時間,事實並非如此,能夠憑藉自我約束從而取得尚可回報的同學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只是在自以為是的狀態下一意孤行。此處,“自以為是”並非貶義詞,我甚至覺得,適度的自以為是,是成長為優秀成年人的必備條件,只是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他們的自以為是,並不能給他們帶來什麼良性反饋。比如成績,學習成績還是要關注的,作為班主任,我的關注程度自然也會更高一些。

父母想要管教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孩子又厭惡一切形式的管教,於是出現了孩子和家長兩條道路互相傾軋,父母試圖以強權者的身份取勝,孩子更加厭煩卻又不敢明目張膽反駁的狀況。憑直覺就可以知道,這種訴諸暴力或強迫的傾軋,得不到什麼好的結果。

另一部分家長則是過分犧牲了自己的生活,比如辭職在家全職輔導孩子,用各種方式緊跟在孩子的身邊。有的時候我甚至能感覺到,這種家長的行為與其說是為了孩子,不如說是在感動自己,為自己的傾盡所有深感悲壯。

我作為班主任,見證著家長對孩子或暴君或怨婦式的管理,深感憂慮。

面對這些一路憑感覺隨緣教育孩子,一直帶到如今十二三歲了,發現孩子逆反了的家長,在日後的家庭教育中,還有沒有什麼足以補救敗局、挽回頹勢的方法呢?

我也記得自己在少年時候的種種荒唐,雖說不至後悔,但也想知道是否會有那麼一條別的路線,讓青年們變得更好呢?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一對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感受和一位初一孩子的反饋

真心爸媽自己,就是兩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兩個孩子一個十三歲,剛入初一,一個十六歲,剛入高一。

我們可能剛好是那位老師所說的,少數沒有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所苦的父母,就我們觀察,兩個孩子,也沒有被父母的“管教”所困擾。他們確實變得比兒童階段更自主,有時甚至是我行我素,但依然喜歡和爸爸媽媽暢談各種話題,有時會分享校園裡同學們的“戀愛”小趣事,有時也會直言不諱地指出爸爸媽媽最近管得有點多。

總的來說,作為父母,我們不曾為孩子的青春期焦慮,不需要做“暴君”或者“怨婦”,孩子也沒有表現出叛逆和彷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親子關係都平穩前行,一切都在正常的、不失控的狀態之下。

我和孩子討論青春期問題,兩個孩子都表示,對目前的狀況“很滿意”,剛上初一的小兒,還貢獻了一些很可能超出他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程度的、非常理性的反饋:

我覺得青春期孩子確實有時候會有“叛逆”的傾向,但我們可以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不需要用“激烈”的方式。

孩子的這個反饋,讓我們覺得特別踏實,因為這證明,我們一直努力探索的“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獲得了孩子的充分認同,並且他們也願意用這樣的理念和方法,“與父母合作”。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是一場多方“合作”

很多傳統的中國父母都會認為,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以用父母的學識和人生經驗,引導孩子走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尤其是在青春期,為免孩子走岔了路,更需要嚴格管教,所以稍微發現孩子有一些不那麼聽話的表現,就會認為孩子這是“叛逆”,會出狀況。

但真心爸媽認為,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場“合作”,合作的主體自然首先是父母和孩子,在孩子上幼兒園後的十幾年,老師也會成為合作的一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徑,幫助孩子發展成他自己更好的樣子,而不是父母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所謂合作,和“管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管教是富有強迫性的、從父母意願出發的、缺乏彈性、不肯妥協的,而合作是不強迫的、尊重彼此意願——尤其是孩子意願的、有彈性、能讓步有妥協的。

孩子在青春期之前,自我意識還沒有那麼強,“管教”的方式或許能對大多數孩子在表面上奏效——至少讓他們看起來是聽話的、父母和老師都能“管得了”的孩子。但是,當“管教”遇到“青春期”,馬上就會發生一場劇烈的化學反應,從而催生一個名為“青春期叛逆”的惡果:

父母和老師會痛苦地發現,“孩子管不了”了;

孩子則會更痛苦,他發現自己面對一個充滿壓制的外界環境,沒有人肯關心他想什麼、他要什麼,和他關係密切的成人,包括父母和老師,誰都想用自己的地位優勢逼他就範,於是他就會在自己和父母老師之間,豎起一道堅固的防禦工事,寧可像那位老師說得那樣“自以為是”,也不讓那些魯莽而且自以為是的成人不由分說地衝進來,破壞他自己的世界。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合作崩盤”的連鎖反應

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況,那麼通過“管教”實現的、表面看來還算平穩的合作狀況,就會開始崩盤,而且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多數情況下,崩盤首先在家庭中發生,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進入一種彼此對抗,彼此防禦的緊張狀態,然後這種狀態會蔓延到孩子的學校生活,孩子開始對抗和防禦老師,於是老師也會開始對抗和防禦孩子,師生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最終,惡果會在孩子的學業上體現出來——他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有的孩子,甚至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變得厭倦。

少數情況下,崩盤也會從學校開始。比如,一位奉行“管教”理念的老師,遇到孩子的不合作,可能會向家長投訴,而這時候如果家長剛好也是“管教”理念的擁躉,可能就馬上向孩子施壓,於是孩子開始同時抗拒家長和老師,然後惡果顯現。

當然,無論哪種情況,最終承受惡果的,都是孩子。——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更受傷,更像受害者,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家庭教育失敗。但如果父母能從孩子的角度多考慮一點,你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受害者”沒那麼要緊,你的失敗,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合作”

那麼,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達成穩定良好的合作,避免崩盤狀況的出現呢?

我們在自己的新書《育兒基本:與孩子合作》中,提出了“五多五少”的合作守則。我們認為,這些守則,不僅僅是與青春期孩子合作的守則,其實是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與孩子合作的守則。

第一個守則,多施愛,少失控——做充滿愛意的父母,不做脾氣暴躁、打罵孩子、毒化家庭氛圍、在育兒生活中經常失控的父母。

第二個守則,多支持,少控制——父母的控制,帶來孩子的叛逆,父母對孩子支持度不足,會讓孩子的發展缺乏積極的推進力量。

第三個守則:多滿足,少拒絕——孩子的需求被父母看到並及時滿足,孩子會更快樂,父母拒絕回應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發展有很大的破壞力。

第四個守則,多賦能,少施壓——不懂孩子的父母,為自己和孩子施壓,懂孩子的父母,為自己和孩子賦能。

第五個守則,多讚美,少差評——孩子老從爸爸媽媽這裡得到負面評價,不會獲得更理想的成長,積極的期許,才會讓孩子更自信、更有力量。

這些守則,來自我們多年來對育兒和家庭教育的研究,也來自我們養育兩個孩子的實踐,它們更多地側重經驗、常識、直覺,不過最近從著名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奠基人卡爾·羅傑斯的著作中獲得的理論支持,更堅定了我們對這些守則的信心。

羅傑斯尊重個體的價值和尊嚴,認為只要給人提供合適的環境,他們就有能力進行自我指導。他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證實了一個重要的觀念:

安全、支持性的環境能讓每個人(包括兒童)踏上自我發現、自我尊重、自我指導的學習之路。

多施愛,少失控,多支持,少控制,多滿足,少拒絕,多賦能,少施壓,多讚美,少差評,實際上就是在為孩子提供這樣的“安全、支持性”的環境。

羅傑斯的觀念,也回答了那位老師對青春期的孩子太過“自以為是”會不會走上歧途的憂慮。答案是,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包括家庭、學校、老師、父母——足夠安全和有支持性,那麼孩子的“自以為是”實際上就是他自我發現、自我尊重、自我指導的學習之路,他會因此更好地成長,而不會因此誤入歧途。

可惜,在“管教”理念下,孩子常常無法從家庭、學校、老師、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支持,於是,往往成為孤獨的探索者,既無法自我發現,更不能有效地自我指導,甚至自我尊重的程度都會大大降低,很可能從此自暴自棄。

就我的觀察,很多孩子的自暴自棄,都是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也就是青春期的開始階段發生的,而他們的父母,不但沒有發現這一點,反而用變本加厲的管教讓這種態勢固定下來——於是,孩子放棄探索更好的成長路徑,父母也放棄探索更好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努力。

一位初中老師的青春期觀察:怎麼幫助你,十三歲的“叛逆”少年?

老師的角色

回頭來看那位老師的提問:

面對這些一路憑感覺隨緣教育孩子,一直帶到如今十二三歲了,發現孩子逆反了的家長,在日後的家庭教育中,還有沒有什麼足以補救敗局,挽回頹勢的方法呢?

我認為,這是個多少讓人沮喪的問題,因為唯一的辦法,就是幫助為孩子的“青春期逆反”所苦的父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方法可能是錯誤的,或者至少有明顯欠缺的,要把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從基於家長權威“管教”變成基於尊重孩子的“合作”,才能避免“青春期叛逆”這把雙刃利器傷害孩子,同時也傷害父母。——從我們和數千位面臨各種困惑的父母的討論來看,這是個艱鉅的、長期的工作,需要做,但不能期待短期奏效。

那麼,老師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幫到這些處於青春期彷徨中的孩子們呢?真心爸媽不是教育工作者,不敢貿然建議,但作為兩個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我們有些經驗和直覺可以和這位老師討論。

老師的努力方向可能有兩個,一是說服父母,一是支持學生。前者相對困難,後者可能更可行。

初中階段的老師,在這上面可能有兩個天然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當家長髮現自己“管教”孩子遭遇困境時,會更寄希望於老師能對孩子做一些有效的工作,會更傾向於信任和依賴老師,很多家長向這位老師反應孩子各種叛逆、無法交流的問題,其實也反映出這一點;

第二個優勢,老師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如果老師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安全,孩子會非常信任老師,也會樂於和老師交流。比如我家大兒子,在家裡談論到某個話題時,他會說,“嗯,這話題有意思,我下次回學校看老師時,要和X老師討論一下。”我家小兒也經常彙報,“我今天和老師討論什麼什麼話題了,我覺得老師說得有道理。”而且,即便在家裡和父母的合作程度不佳的孩子,如果他對學校生活沒有完全喪失信心的話,他與老師的合作程度,會高於和父母的合作程度。

有這兩個天然的優勢,我覺得一個有責任感的老師,確實能做得更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為學生提供更多支持,既包括課程學習上的支持,也包括心理、情感上的支持。

羅傑斯在他主要研究學校教育的著作《自由學習》中,曾經引用了一些孩子表述的、他們熱愛學校的理由,包括:

“我的老師會認真傾聽我說話。”

“他們教你知識,還和你交朋友。”

“他們不是逼你前進,而是幫你前行。”

“他們不僅教你數學,還關心你過得如何。”……

孩子在內心深處會評價父母,他們同樣也會評價老師,如果老師能給孩子們這樣的感覺,那麼就會幫助孩子熱愛學校和學業,樂於驅動自己不斷進步,在“自我發現、自我尊重、自我指導”的學習之路上,走得更好。

前面說過,孩子和父母合作的崩盤,會影響到他的學校生活,那麼反過來,我認為,孩子在學校和老師合作良好,也會促進在家中和父母的合作,他會把在學校的良好感受帶回家中,也會更樂於信任父母,或者至少不對父母的家庭教育非常牴觸。

這樣,老師的作為,也就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長,讓孩子在青春期的這一段多方“合作”,有了更好的可能。

當然,所有這些的最終目標,都是讓孩子青春期這段路程,走得更加順暢,並且導向更好的結果——因為,一個糟糕的青春期,影響的不僅是初中高中大學這幾年,而是孩子的一生。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

我們是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