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都遇到過叛逆的學生,他們打架鬧事、學習成績差、處處跟老師同學作對。他們不僅叛逆,還經常搞些惡作劇,如:撕同學的書、上課時扔東西、趁老師不注意往講臺上扔粉筆頭、偷偷把小蟲子塞進老師課本里、晚自習關電閘……他們用這些惡作劇擾亂班級秩序,常常鬧得四鄰不安。
這些學生的叛逆心理及叛逆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在只注重成績的單一評價模式中,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由於他們與學校成績好、分數高的標準要求不一樣,老師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管他們,沒有人願意發現或挖掘他們的長處,他們很難獲得肯定,常常處於邊緣化或被遺忘的狀態。
當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後,他們的行為會與普通孩子不一樣,他們逆反、自暴自棄,最後成了老師不願管、同學不願靠近的學生。當沒有人願意接近他們時,他們為了獲得存在感,就會用極端方式吸引別人的注意,熱衷用叛逆行為搞惡作劇。他們越是叛逆,老師同學離他們可能越遠,最終這些叛逆的學生很容易流向社會,滑向違法犯罪的邊緣。
童話大王鄭淵潔“文革”前在河南農村上小學,由於叛逆,在小學四年級時被學校無情地開除了。幸運的是,鄭淵潔有懂得教育智慧的父母。被學校開除了,沒關係,爸爸自己在家教他。爸爸給他一本《共產黨宣言》,讓他一週時間背下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
而今,極大多數被老師放棄的孩子卻沒有鄭淵潔的幸運!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單親家庭或孤兒,他們的家庭無法為其提供正常的教育。當學校教育忽略他們時,他們很可能會沉默、叛逆,用一顆叛逆的心在校內鬥毆、到校外生事。如果教育繼續忽視他們,他們很可能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因此,不放棄每一個叛逆的學生,從細微處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讓他們從叛逆狀態走出來,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教師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相對落後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如果老師對成績好的學生百般呵護,嚴格管理,對成績差的學生基本不管,犯了錯誤也不批評,這是對成績差學生的歧視。老師們不要忘記,叛逆少年外表強悍的背後是內心脆弱的期待。犯錯的他們,也希望老師關注到他們的行為,能對他們發火,但這種基本的期待卻在應試理念下被打得粉碎,內心的期待一旦被打碎,叛逆的抵抗就會開始。他們只能故意給老師找麻煩,用極端形式吸引老師的注意,用打架鬧事來獲得一種存在感。
其次,教育的目標要多元化。向大學輸送合格的人才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不是唯一目標。基礎教育應根據學生實際,讓學生選擇職業教育或其他出路,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方向,都能接受最適合的教育,從源頭上減少學生由於學習能力薄弱、成績不理想、不被重視而導致的叛逆行為。對於正處於叛逆期的少年,不要用統一的學業標準要求他們,應以讓學生“有收穫”為目的,通過降低學業檢測標準、降低教學難度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收穫學習成果的快樂。
再次,要捨得在叛逆少年身上花功夫。對於叛逆少年,比管教更重要的是關心。要捨得在這些孩子身上多花時間,經常跟他們泡在一起。聊天、娛樂,或許對這些又倔又硬的孩子作用巨大。當他們出現叛逆的問題時,不要採用讓家長帶回家教育的方式把他們暫時推出學校,應為他們配一名生活指導老師,從生活教育入手矯正其行為。當他們犯了錯誤時,儘可能不追究、不公佈、不當眾批評,而是用談心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改掉壞習慣。
叛逆的學生不僅有極端的表現,還有一顆脆弱的心。學校不要將他們視為“害群之馬”,而是要精心呵護他們的自尊心,關注他們、關心他們,用誠實、柔情、友善讓他們得到快樂和自信。
(作者吳維煊)
閱讀更多 紺珠教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