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寶寶A和寶寶B一起在玩耍,其中寶寶A看上了寶寶B手中的玩具,A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上去搶寶寶B的玩具。B當然不願意,於是兩個人一起鬧,直到寶寶B哭了……

雙方的父母才注意到這個情景。

處於“社交禮貌”,被搶者的家長一定會規勸自己的寶寶:“把玩具讓給A玩一下吧,你要讓著弟弟。”

這時候另外一位家長則會趕緊上前推擋:“不行,不行,你怎麼能搶哥哥的玩具呢?不可以,不要給他,這個寶寶就是這樣,看到別人的玩具都要搶,他其實家裡已經有這個玩具.......”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作為一個媽媽,當你看到這個場景,一定不陌生吧?

兩位家長在看似和諧互讓的交流中“解決”了寶寶的紛爭,但是站在寶寶的角度,給他們的表現打個分,估計就要不及格了。

因為不管“相讓”還是“不要搶”都是一種強迫寶寶分享的概念,這樣寶寶不僅沒有學會真正分享,還有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什麼時候讓寶寶分享,該如何培養寶寶的分享意識,都是有講究的。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學齡前寶寶不願分享很正常

對於兩歲多的寶寶來說,“共享”還是個陌生的概念。

他們常常會不客氣地互相搶東西,與同齡人交往的需求並不怎麼強烈。

“物權”概念基本還是零,在寶寶的小小世界裡,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因此,他只要覺得好玩,就會堅決地搶過來,抓到手裡就是自己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慢慢會產生和小朋友交往的需要,逐步學會交朋友,這時候自然也就會開始懂得分享,體會到一起玩玩具的樂趣。

因此,即便寶寶現在看起來還有點兒“自私”,家長也大可不必擔心。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為什麼要讓寶寶分享?

寶寶學會分享,有利於將來在社會上相處時受益。

皮亞傑認為,“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係,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讓孩子懂得人與人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可以體現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同樣,別人也會關心和幫助自己。大家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互關心、愛護、幫助,就會感到溫暖和快樂。

怎麼引導寶寶分享呢?

一般來說,在寶寶三歲之後,引導分享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即使寶寶心裡有了分享的概念,但實踐起來,對寶寶來說依舊是個不小的挑戰。

1.建立“物權意識”

“物權意識”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孩子建立“這是我的東西”的概念,因為孩子的分享行為正是基於自身物權的基礎上的——先有了“這是我的東西”的概念,孩子才會逐漸學會“我與你分享”。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在寶寶2-3歲時正是形成物權意識的重要時期。

“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把自己的東西看得緊緊地,別人碰一下都不行!

這時爸媽要尊重寶寶的物權意識,給他的玩具、衣服、零食...貼上他的專屬標籤。

爸爸媽媽也可以在自己的東西上貼標籤。告訴寶寶:“這是你的東西,爸爸媽媽不會亂動,這是爸爸媽媽的東西,寶寶也不能亂動哦~”

2.給予“物權安全感”

有了物權意識的寶寶不代表會分享自己的玩具,更重要的是培養寶寶的物權安全感。

有些寶媽會這樣認為——

寶寶的衣服,我買的;寶寶的玩具,也是我買的,就連寶寶這個人都是我生的!所有的物品當然可以任由我處置!”

但在寶寶看來,就打破了ta對物權的概念——

“是我的東西,媽媽怎麼可以隨便拿走?”

寶寶可能會開始通過哭鬧爭取拿回自己的東西,慢慢更加“自私”。

我們要先詢問寶寶的意見,並且完全尊重ta的意見,保護寶寶的安全感。

只有讓寶寶知道,屬於我的東西任何時候都是我的,我有對它的絕對支配權時,寶寶才可能願意分享給別人。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3.三個“分享”遊戲:

保護好寶寶的物權意識後,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寶寶什麼是分享。

  • “公平擁有”:給孩子分享的選擇權

吃水果時,媽媽可以問問爸爸:“你要吃蘋果嗎?我可以分你一半。”

當寶寶在吃零食時,我們也可以詢問:“這裡有兩個蘋果,寶寶自己拿一個,再分享給媽媽一個,好嗎?”

其他小朋友要來家裡時,可以先問寶寶:“咱們有兩輛車,寶寶想給樂樂弟弟紅色的這輛還是黃色的這輛?”

引導寶寶分享,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如果能讓寶寶自己決定分享哪些,保留哪些,寶寶會覺得自己的權利被尊重了,更容易樂於接受分享這件事。

  • “拿走—送回”:幫助寶寶寶寶“理解”分享

媽媽向爸爸借帽子戴一戴,之後再還給爸爸。

爸爸向寶寶借玩具玩一玩,在規定的時間內還給寶寶。

“媽媽和阿姨是好朋友,阿姨把這本書分享給我,我看完就會還給阿姨”

記得寶寶是物品的所有者,說“不”的權利。如果寶寶說了“不”,也要尊重寶寶的意願。

當寶寶意識到借出去的東西,不會消失還會回來時而不是意味著剝奪,才願意嘗試分享。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 輪流玩耍”:理解寶寶的感受

新買來的玩具還不屬於寶寶,爸爸媽媽也同時想玩。這時我們就可以和寶寶制定輪流玩耍的規則。

和寶寶一起決定好先後順序,和每人的遊戲時間。定好鬧鈴,等到鬧鈴響起後,就要主動把手裡的玩具給下一個人玩。

訓練的過程中也要遵從寶寶的意願,當寶寶不願分享時,理解寶寶的痛苦,不要對寶寶進行道德綁架。如果我們幫寶寶說出情緒,爸爸媽媽的共情會讓寶寶心裡好受一大截,會覺得“哇,媽媽好理解我。”,之後再慢慢引導

最重要的不是讓寶寶有分享的動作,而是讓寶寶明白分享是公平而且美好快樂的。

4.與小夥伴們的分享實戰

每個寶寶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在寶寶實現與夥伴分享物品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

引導寶寶理解別人的感受

分享的基礎是共情的產生,引導寶寶理解別人的感受,也可以幫助他邁出分享這一步。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你拿走了弟弟的玩具,他看起來好傷心呢,記不記得上次小豪把你的玩具拿走的時候你也很生氣?”

“很多小朋友都沒有玩過,也沒有見過,我們要不要讓他們也分享這份快樂呢?”

“這個玩具被你們搶來搶去它覺得累了,要先休息一下,你們決定好誰先玩誰後玩了我們再請它出來”

家長陪在身邊觀察,發生衝突時試著給他們機會自己解決,真到了關鍵時候用言語引導,寶寶三歲以後會開始理解別人的感覺了。這樣的描述,可以幫助寶寶培養共情。

5.及時鼓勵寶寶的分享

如果寶寶樂意分享,我們要及時鼓勵陳贊寶寶,讓寶寶知道我們有多開心

如果寶寶不樂意分享,也別給寶寶貼上“小氣”和“自私”的標籤。給寶寶一點鼓勵和期待:“沒關係,媽媽尊重你的決定,等下次你準備好的時候再去分享好嗎?”

當寶寶把分享和積極的感覺聯繫起來時,他會更樂意分享。

快樂與自願的分享是種美德,強迫分享會給給孩子打上道德標籤;

提供理解和給予孩子學習進步的信心,讓我們耐心等待,慢慢來,寶寶總會學會的~

小孩子也有“物權觀”!要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得有這2個物權意識

我是萌主在家,想要獲取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點擊屏幕右上方的【關注】按鈕,我們會持續為您推送更多實用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