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农业农村部主导 16省市近百个地区联动 盐碱地治理在五原!

政企合作树标杆,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中国新型肥料网讯

2018年8月19日,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中国“盐碱地改良治理”历史的日子。

8月19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成功举办了“科技助力,绿色兴农——聚焦盐碱地改良、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此次论坛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支持、农民日报社、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与节水工作站、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民政府、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承办。

据了解,在农业农村部的号召下,此次共有16个省市,近百个地区的农业技术及相关部门、科研机构来到五原县,参与到这次会议之中。而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和新公中镇万亩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以及复兴镇联丰村千亩蜜瓜四控示范区成为了这次会议重点观摩和商讨的治理样板。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重点区域重点突破,百人团探究有机硅功能肥如何啃下“改盐”硬骨头

据背景资料显示,巴彦淖尔市共有耕地1072.8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484万亩,占自治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46%。2017年,巴彦淖尔市从自治区争取到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2018年起正式实施,为期1年,总投资1.5亿元。在项目的整体运作中,由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牵头与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土肥站、河北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针对不同盐碱化耕地治理建设多种改良技术模式。硅谷有机硅功能肥在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治理的成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和16个省市,近百个地区的农业技术及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关注。

作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半漠化盐碱地改良综合治理的河套区域,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一直被重点关注。本次会议也旨在交流土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总结盐碱地治理方面的成效经验,探讨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助农、绿色兴农的思路对策。本次论坛是盐碱地改良治理颇具前瞻性的一次重要盛会,来自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业界专家学者、一线涉农机构负责人等20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研讨盐碱地改良治理与土壤修复产业发展新趋势。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没有形式规模,但规格很高,这是一场关系绿色农业发展的大会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曾衍德、农民日报社社长唐园结、宁夏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王国林,巴彦淖尔市市委书记常志刚、巴彦淖尔市政府市长张晓兵、副市长、中共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五原县政府县长张广明、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宋福如、宁夏大学副校长许兴、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工作站站长郑海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康跃虎以及来自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内蒙古农业厅、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政府等相关负责同志及专家和全国16个省市,近百个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以及会议承办方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此次论坛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学习。

媒体的多角度、多层次关注和报道将为这次会议带来更加广泛的影响,五原县盐碱地治理的样板将为所有同行者借鉴。将给所有同时本次论坛也得到了权威公众平台的广泛关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1套、央视7套、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新华网、农资导报、中国农资、中国新型肥料网、农资与市场杂志社、农业科技报、中国农业新闻网、华文传媒、双仕达国际传媒、思为道国际传媒、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巴彦淖尔市电视台、五原电视台、永年电视台等二十余家新闻媒体单位出席论坛共同见证了有机硅盐碱地改良治理的示范效果。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有机硅功能肥改良盐碱地或成为我国土壤修复的一大方向

据了解,五原县隶属于巴彦淖尔市,位于河套平原腹地,黄河“几”字湾最北端。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农场,128个行政村和农业分场,7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拥有耕地230多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1.5亩。素有河套雪花粉之乡、巴美肉羊之乡、葵花之乡、瓜菜番茄之乡,是河套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从2009年起致力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试验至2017年末,累计推广综合改良技术11.5万亩,向日葵平均每亩增产35.2公斤,亩效益提高171.4元,总增效益1971.1万元。今天的5万亩改盐增草兴牧工程示范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主抓的农业示范项目之一,位于五原县隆兴昌镇,是盐碱地改良治理,作物保质保量的现代化土壤修复模式的示范。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中共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主持会议

此次论坛由巴彦淖尔市政府副市长、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主持。农民日报社社长唐园结在致辞中指出,聚焦盐碱地改良,既是研究现实问题的会,也是促进达成共识的会,根本目的在于总结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科技支撑。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宜居的必答题,更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难题。要回答好这道题目,当前具备很多有利条件:有一整套制度织线成网:比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听证等制度;有一系列法规提供保障:比如《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条例》,耕地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一盘棋格局正在形成:通过采取“两区划定”、“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轮作休耕等举措,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格局正在形成。有一整套技术生根开花: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增施、水肥一体化,以及秸秆还田、地膜回收等各类技术措施。特别是,粮食产能稳定在1.2万亿斤,这些都为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王国林在讲话中对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治理示范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王国林表示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治理示范区的建设有效推进当地农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方式。同时对像河北硅谷肥业这样参与政企合作治理重金属污染所取得的成绩效果表示肯定。

五原县县长张广明就五原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情况,特别是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做了交流讲话,张广明在讲话中表示,引进河北硅谷、蒙草、中储草、蒙阳、等32家企业,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中流转土地,进行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园区建设。盐碱地改良后,以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为重点,建立优质牧草产业区,在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区实现粮饲、经饲轮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草保证,2018年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耕地4500亩,地力提升2个等级,人均年增收7300元(种植增收4600元、养殖增收1000元、务工增收1700元,4137人共增收3000万元左右),5年综合增收可达投资总额,并能持续发挥效益。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农民日报社社长唐园结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王国林在论坛中致辞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五原县县长张广明在论坛中介绍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情况

培肥改良与治理修复兼具,有机硅功能肥盐碱地改良治理担大任

据了解此次论坛的开展是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简称耕保中心)是基于北方盐碱地的调研结果,配合全国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的防治体系,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主导开展的。据悉,为更好的将全国的耕地质量保护探索出新路径,经过考察调研后耕保中心与河北硅谷肥业签订了《开展耕地土壤培肥改良与治理修复战略合作(简称)》和《开展耕地土壤培肥改良与治理修复技术服务(简称)》,以政企合作为耕地质量提升搭建实践平台。

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宋福如表示,高性能、多功能的肥料是我国化肥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有治理土壤污染的功能性肥料,硅谷农业科学院经过20多年对有机硅材料的研究。用有机硅新材料研发了有机硅治理板结土壤的材料,治理盐碱土壤、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系列肥料新体系。产品产生的高强分散性,提高了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功能,能将化肥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在5万亩试验示范区看到,使用有机硅功能肥治理盐碱土壤,种植的葵花、玉米、甜高粱、籽粒苋,长势茁壮、丰收在望,这都是在中度、重度盐碱土壤上,通过修复改良,让有病的土壤恢复健康,焕发青春,产生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实践证明,治理盐碱土壤,单一脱盐、调碱的模式是对症下药,生态治理、综合治理应该是治理盐碱土壤的方向,用新材料开发治理盐碱土壤的产品,是重要的举措。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宋福如在论坛作报告

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11月5日,由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对硅谷公司的有机硅科研成果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为组长的专家组给出了高度评价:“有机硅功能肥研制及产品应用技术达到同类研究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在全国适宜地区推广。”专家组一致认为,有机硅功能肥为中国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和土壤重金属镉治理修复提供了新产品、新方法、新模式,结束了中国在防控农田重金属污染和治镉方面缺乏有针对性产品与技术的历史,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内蒙古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站长郑海春做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地改良成效与经验的专题报告,郑海春在报告中指出进行盐碱地改良,改变农业生产环境,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目前已经优选了一批生物型、化学型的复合生态改良剂与调理制剂,暗管排盐、上膜下秸、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研发均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初见成效。同时,探索并实践了流转企业的新型经营合作模式,为农企双赢提供了有力保障。宁夏大学副校长许兴就河套盐碱地改良做了专题报告,许兴提出,河套盐碱地改良一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曹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的开展盐碱地改良利用。二是要加强区域水盐平衡观测,实现耕地质量的智能化管理。三是要加强盐碱地草牧业一体化技术创新与示范。四是要盐碱地水肥一体化及精准施肥。五是要建设盐碱地生物改良及高品质农业。六是要实现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循环农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康跃虎就盐碱地农业与植被建设做了专题报告,康跃虎在报告中指出,传统盐碱地草场人工恢复重方法,不但需要漫长的生态系统更新演替过程,而且有演替方向的不确定性。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用户积极性不高。高效节水灌溉,利用咸水/微咸水,不用高强度土壤改良、不需要修建高能耗大工程量的灌排系统,成本低、速度快、效益高且维持区域水盐平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理论与方法的突破是国际性的难题。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内蒙古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站长郑海春在论坛作报告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宁夏大学副校长许兴在论坛作报告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康跃虎

当天论坛组织与会人员分别到新公中镇万亩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复兴镇联丰村千亩蜜瓜四控示范区;巴彦淖尔市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河套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展销厅等四个地区就政企合作盐碱地改良治理实践示范效果进行了观摩考察。

国家高度重视,机制正在形成,盐碱地改良治理走向希望

科学技术和绿色生态是农业发展的大前提。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在讲话中对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盐碱地改良治理示范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柯炳生表示盐碱地改良需要企业的参与,在实践方面可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的先进技术,适当探索商业模式,以期收获其他更多的可能性,多增加政企合作的试点经验,善于探索创新盐碱地改良治理模式,实现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的最佳效果。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曾衍德在讲话中首先对有机硅在盐碱地改良治理方面的效果表示了肯定,五原县政企合作土壤治理的方式方法和所取得的效果是值得全国借鉴推广的。曾衍德指出,要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多渠道投入机制,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争取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支持农业部门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加快研究低成本、易于大面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修复技术,加快成果转换应用,推动耕地质量保护取得实效。

曾衍德指出加快盐碱地改良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是各级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助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原则上坚持生产和生态结合、工程和农艺结合、用地和养地结合等“三结合”原则。在谈到如何有效扎实推进盐碱地改良是时,曾衍德强调,加快盐碱地改良,需要采取针对性地措施,有力有序推进。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在耕地质量上,已经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下一步,要根据盐碱地改良的需要制定好规划,明确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二是要加快集成创新。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集成组装一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制度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要结合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盐碱地改良,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环境优良的高标准农田。四是要强化机制创新。要创新思路,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在推广模式上,探索将盐碱地改良与扶贫扶困工作相结合,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效机制,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科教结合、农户受益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新机制。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发表讲话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曾衍德做总结讲话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耕地质量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盐碱地改良治理是促进我国北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西北粮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像河北硅谷肥业这样的实践型企业进入到该领域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推进。

论坛的召开肯定了有机硅在盐碱地改良治理方面的功能实效,深化了各方面对科技支农、绿色兴农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各方推进土壤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明确了土壤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增强了推进耕地土壤质量提升示范建设的合力,为全国的耕地质量保护探索出新路径,搭建了政企合作实践新平台,促进了更多的研发成果投入到实践操作中,推动了生态农业的新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盐碱地改良修复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充满希望。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有机硅功能肥全国“盐碱地治理”大幕五原开启

画外音: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以各种途径进入农业生态系统,使我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农产品安全质量和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农业环境污染,尤其是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和盐碱地愈发严重,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硅谷有机硅肥料效果简析:

袁隆平院士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团队亲临测产现场考察。在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实验田,使用硅谷肥料,亩产达到1082.1公斤,创造了高纬度水稻单产世界最高纪录。今年预计亩产可达1200公斤。袁隆平院士给颁发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并题词“硅谷肥料,中国创造”。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县,5万亩玉米使有机硅肥料产品,实收亩产达1268公斤。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种植土豆,使用了有机硅肥料产品,亩产达到10000公斤,亩增产4000公斤,单个土豆最大重达6.35公斤。

在山东潍坊使用有机硅肥料产品种植大姜,亩产达到12000公斤,亩增产2000公斤,最大的大姜一个重达6公斤。

江苏丰县使用了有机硅肥料产品种植山药,亩产达到7000公斤,亩增产2500公斤,最大的一根山药8公斤;

云南玉溪市种植草莓使用了有机硅肥料产品,3个草莓重量达500克,甜度增加2个糖分。

有机硅肥料产品产生的高强分散性,提高了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功能,能将化肥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叶面肥的利用率能达到95%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