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首日暴跌23%,两次临停,亏百亿!


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首日暴跌23%,两次临停,亏百亿!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宣布北汽蓝谷上市

9月25日,北汽新能源的员工朋友圈几乎都在转发一条“600733,通行”的视频,而600733恰好就是北汽新能源借壳北京前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锋股份”)的股票代码。

当晚,S蓝谷发布公告称,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已全部实施完毕,股票将于9月27日复牌,公司证券简称将由“S蓝谷”变更为“北汽蓝谷”。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将通过借壳将在A股成功上市。

9月27日,北汽蓝谷(SH:600733)终于迎来上市的大喜日子,可不幸的是,刚一开盘即跌回“解放前”。由于上市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开盘后一路暴跌,经历两次临停。截至记者发稿报11.50元,下跌23.59%,巨亏百亿。


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首日暴跌23%,两次临停,亏百亿!


先来回顾一下北汽蓝谷上市首日暴跌经过。

早盘9点30分开盘,北汽蓝谷报14.66元,不到一分钟就被砸至13.19元,下跌12.36%,第一次遭遇临停。


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首日暴跌23%,两次临停,亏百亿!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的有关规定,自2018年09月27日09时30分开始暂停北汽蓝谷(600733)交易,自2018年09月27日10时00分起恢复交易。

10点恢复交易后,又不到一分钟被砸盘,报11.5元,再次遭遇临停盘,北汽蓝谷(600733)今日上午交易出现异常波动。

再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的有关规定,自2018年09月27日10时01分开始暂停北汽蓝谷(600733)交易,自2018年09月27日14时57分起恢复交易。


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首日暴跌23%,两次临停,亏百亿!


北汽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2014年3月,北汽集团将新能源业务独立出来,“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是国内首家股份制新能源汽车公司。

拥有北汽集团强大背书,北汽新能源于2016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产能7万辆,投资金额11.49亿元。

虽然北汽集团早在2014年就在为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之路做准备,但就过程看,北汽新能源进入资本市场并不顺利。

2016年,北汽新能源率先启动国企混改,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企,共吸引22家非国有资本进入,持股达到37.5%,完成了30亿元的A轮融资。

为顺利推动上市,北汽新能源于2017年8月再次启动B轮融资,共融得资金111.18亿元。完成B轮融资之后,北汽新能源共计有33家股东,合计持有公司近53亿股股份。

按照证监会IPO审批规则和流程,想在A股上市,企业需符合一系列较高的业绩条件,即企业必须连续三年都盈利且三年盈利综合要大于3000万元,同时,三年的现金流要大于5000万元或连续三年的营收大于3亿元。

但北汽新能源在2015年亏损1.84亿元,2016年才开始盈利。因此,想要通过IPO的方式登陆A股市场,北汽新能源在2016-2018年连续三年盈利的情况下,最快也需要等到2019年。

北汽新能源显然不希望等这么久。2017年12月,A股上市公司S*ST前锋(600733)发布公告,北汽集团成为自己的控股股东。随后,北汽集团筹划由S*ST前锋收购北京新能源相关资产以实现借壳上市。

2018年5月,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收购事宜。

8月23日,前锋股份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股份登记。

8月27日,前锋股份正式更名为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北汽蓝谷。

9月27日,北汽蓝谷在A股上市。

北汽新能源借壳上市首日暴跌23%,两次临停,亏百亿!


原本想在资本市场大赚一笔的北汽新能源为何在上市首日却惨遭暴跌?

数据显示,2017年北汽新能源销量达10.32万辆,同比增长98%,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销超过10万辆的纯电动车企,北汽新能源已连续五年位居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名,但在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大环境下,北汽新能源也不得不面对主力车型销量滑坡的窘境。

这一新政,无疑正显著影响北汽新能源定位低端市场的主力车型EC系列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8月,北汽新能源累计销售70118辆,同比增长67%。尽管保住了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的宝座,但仅完成15万辆年销目标的46.75%,销量与预期差距较大。

多年以来,北汽新能源一直依靠低端车型的快速扩张来抢占市场。据了解,北汽新能源旗下目前主要有EC、EU、ES、EV、EX、EH等产品系列。2018年上半年,北汽新能源全系车型共销售53598辆,其中,EC系列销量为39906辆,占总销量的3/4。

显然,过度依赖以EC系列为代表的低端车型,忽视中高级车型的发展已经成为北汽新能源的一个短板。虽然北汽新能源早在2016年11月就发布了定位中高端的全新品牌ARCFOX,但北汽新能源中高端车型的销量尚不够理想。

北汽新能源单款产品销量占比八成,这样的现象非常危险,原来华晨就是如此,一款SUV销量占比80%,当市场一有变化,就来不及调整。

在正式登陆A股市场之后,北汽新能源原本想的是更容易获得资本助力,可以有条件投入更多的资金推进研发,以提升旗下产品的硬实力,也只有做到这样,北汽新能源才能将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较小程度。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北汽新能源在资本市场的开局并不美好,甚至可以用非常惨来形容,如何解决这一不利开局是北汽新能源背后各大股东在未来几天亟需解决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