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有车,有资格募捐治病吗?

有房有车,有资格募捐治病吗?

有房有车,有资格募捐治病吗?

日前,四川一女士在募捐平台为儿子募捐医药费被指“诈捐”。有人称她家有车有房,条件不差,募捐是为了骗钱。在经过几天的考虑后,该女士向平台申请了退还所有善款,停止捐款。她决定卖房子筹款救孩子,不愿让孩子长大后受到“诈捐”的质疑声。而这起事件,折射的正是个人求助背后的伦理之困。在缺乏熟人社会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求助者是否需要完全透明?什么标准下的人才可以发起求助?有房有车,还有资格让大家捐助吗?

前不久,四川崇州市的胡彩云刚满3岁的儿子小小被严重烫伤,紧急送医后,高额的医药费却让胡彩云一家犯了难。事后,小小被烫伤的视频画面流传到了网上。不少人都对小小的遭遇表示同情和关心,其中有朋友建议试试在网上发起捐款,看看能不能救个急。随后,胡彩云一家当晚就把相关资料上传到了网上,以医生说的60万元医疗费为目标,通过“水滴筹”向全社会发出了求助。仅仅十几个小时之后,平台上就显示已经筹足了30多万。

但他们还没来得及高兴,事情的走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筹款页面中的评论区,开始有人质疑她家的经济状况:家里做生意不缺这60万。还说在保险公司买了保险,所有的费用都能报销等等,因此被指责“居然跑去利用公众的同情心捐款”。因为被质疑“家里不缺钱”“诈捐”,她决定停止捐款,并申请退还所有善款。不愿孩子背负骂名,打算卖房救孩子。

有房有车,有资格募捐治病吗?

有人称胡彩云家条件不错,还买了保险,被质疑“诈捐”。(封面新闻图)

该事件与2016年的“罗尔事件”所引发的“诈捐”质疑,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2016年11月,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中称深圳本土作家罗尔女儿罗一笑,被查出患有重病,每天花费高额医疗费。罗尔称,每转发一次这篇文章,便会为女儿的治疗筹款多增加一元钱。而有网友称此事为营销炒作,一笑的治疗花费并不像文中所说那般高额,而且罗尔在东莞与深圳均有房产,善款也早已筹齐。

这个问题背后,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个人求助背后的伦理问题。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何谓“个人求助”?《慈善法》规定,个人为解决自己或家庭困难发布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个人负责,不属于慈善法调整范围。也就是说,个人求助和个人救济,并非《慈善法》管辖的范围。因此,在朋友圈给发布求助信息的个人捐钱,不是慈善捐赠,只是个人赠与的关系。

但个人募捐显然是较为有效的个体救济的方式,也是公民互助的精神体现,这是需要肯定的,在社会保障没有健全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正因如此,尽管个人募捐领域经常出现负面问题,但官方并没有禁止此类行为。

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个人求助筹款的社会路径一般是这样:亲人-朋友同事-熟人(听闻过此人或此事的)-间接熟人(同乡校友、朋友的朋友等)-公众。信任是基于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以水波涟漪方式渐次展开。越外圈关系越弱,越内圈越相互了解,信任度更高,可获得的支持越多。

这也成为中国熟人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本身也附带着熟人监督的机制。

有房有车,有资格募捐治病吗?

费孝通先生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像是落入水面的石头,关系则像是水中的涟漪,以每个人为中心向外散发出很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由于其扩散性和不可控性,这个社会互助的链条被打破了,直接变成了“求助者-公众”这个简单的模式,从熟人社会转到了陌生人社会,缺失了信息对称下的熟人监督,很多问题也由此产生。

在原来的体系中,捐款者对求助者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对称和信任度,知根知底,很难出现诈捐的情况。但现在的互联网求助,公众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所以这其中的信任度是很低的,一旦求助者出现了并不符合捐赠者想象的境遇,捐赠者就会感觉受到欺骗。

这其中,就出现了几个关键问题:其一,在缺乏熟人社会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求助者是否需要完全透明?其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发起求助,即什么标准下的人才有资格?

有房有车,还有资格求助吗?

在此事中,求助者是做生意的,有私家面包车、房子。罗尔也被揭示“在深圳有一套房,在东莞有两套房”。而在捐赠者看来,处在这样境况下的求助者和贫困沾不上边,为什么还要来求助?有网友指出,越来越多的网络捐款让很多人找到新的致富途径,明明可以自己解决,却不愿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对亲人没有尽心尽力,反而向社会伸手。

但贫困也是相对的。对于处在绝对困境中的人,自然需要帮助。但对于一些中等收入的人群,面对突发情况,在熟人社会情境下的个人求助的逻辑,就是大家不希望他们被困境逼上绝路,因此事生活急剧恶化,还能够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而不是等其卖房卖车一贫如洗之后,才帮助他。

换言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求助者都要在砸锅卖铁之后才能求助。

有人会问,胡彩云一家都有房有车了,还有资格让大家捐助吗?大家知道了这个信息还会捐款吗?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她有无资格受捐和别人愿不愿意捐款是两回事,谁也不能给他人定门槛和标准。

有房有车,有资格募捐治病吗?

个人求助救助,本身就是一个自愿互助行为,尤其是熟人圈的求助,与有多少资产、什么样的婚姻历史等无关,说白了,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形。事实上,水滴筹、轻松筹等个人求助的平台,基本上都是通过朋友圈传播的,这个路径,实际上还是符合熟人社会的路径的,只有少数情况会延展到完全陌生人的群体中。

因此,个人求助不应该有门槛和资格设置,也不要纠结背景和动机,而是要多关注善款使用的监督。当然,如果发起求助时,又刻意隐瞒经济状况,或者夸大病情、困境等信息,可以被视为有诈捐嫌疑。

个人募捐,如何减少纠纷?

个人求助案例日见增多,亟需规范,解决办法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捐款者自身要多做信息的核对,通过熟人的信任背书是比较合适的方式。日常的慈善捐赠,还需要多认准专业的公益机构。

第二,求助者需要尽量公布与求助有关的经济、财产等核心信息,不能刻意隐瞒(这一点也需要熟人的监督)。如果求助者一开始公开核心的经济状况,捐款者就会过滤那些陌生人群体,避免后期引发争议。

第三,将个人求助往合规的慈善捐赠引导。基于当前诈捐案例频发,应该逐步把一些个人求助引导进相关的公开募捐平台,避免捐款资金流入难以求证、不易监管的个人账户,将资金交由相关的专业公益组织代管,使之进入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同时,推进个体求助向专业组织募捐、管理的公益规范化发展,如此,对受助人和捐赠人而言,都是一种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