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二战盟军战略大轰炸

作为反法西斯盟国与轴心国空中对决的焦点,战略轰炸堪称二战中最具创新性的战略战术之一。英美盟军这种独立的作战样式,开启了人类战争的新时代,其秘诀值得探讨。

1943年11月,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在决定对柏林进行集中饱和轰炸前夕,他写信给丘吉尔说:“我们可以炸遍整个柏林,也许这将损失我们400-500架飞机,但可使德国输掉战争。”用轰炸机对敌人的目标进行无差别的“面积”轰炸,甚至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就可以令对手战败认输,这就是飞机进入军事领域后,在二战时期形成了“轰炸机制胜论”。

外号“轰炸机”的哈里斯与丘吉尔都认可这种“轰炸机制胜论”,毕竟在敦刻尔克之后,英军能够进攻德国的手段,只剩下空中轰炸。早在1941年7月8日,丘吉尔就写道:“有一种东西将打败希特勒,那就是极重型轰炸机从本国向纳粹本土发起绝对强大的毁灭性攻击。”虽然从实战的最终结果来说,这种制胜论未免片面而且伤亡惨重。但以重型轰炸机完成的战略轰炸,对德国的工业设施、交通系统和主要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有效削弱了德国战争机器的运作能力,是促使盟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在太平洋战场后期,美国空军也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同样的大规模战略轰炸。

纵观整个二战,虽然各主要参战国都建立了规模可观的航空力量,但仅有英美两国能够大量运用重型轰炸机对敌国腹地实施持久且猛烈的空袭,那么二战时期为什么只有英美拥有进行战略轰炸的能力?

解密二战盟军战略大轰炸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20世纪初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谈起,此君在飞机刚刚进入军事领域之初就超前地预见到空中力量将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他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组织大规模的轰炸机群对敌国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摧毁对手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打击对手的民心士气,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标。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杜黑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对空中力量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后来欧美乃至世界空军的发展,日后英美两国的战略轰炸理论都是由杜黑的观点发展而来。

不过,有理论不等于就能创造战略空中力量,还要有实践理论的动力和能力,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真正具备打造战略空军能力且有积极动力的只有英美两国。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战略空军力量最早的国家,这恐怕与英国在一战时期的痛苦经历有很大关系。在1915年到1918年,德军使用齐柏林飞艇对英国实施了持续空袭,虽然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但心理震撼是巨大的,引发了所谓的“齐柏林恐慌”,开创了进行战略轰炸的先河,英国可以说是战争史上最早感受到战略轰炸威胁的国家,也深刻意识到发展战略空军的必要性。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国防建设上大力向空军倾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轰机,尤其是兰开斯四发重型轰炸机,并且深入研究对欧洲腹地实施战略轰炸的战术战法。应该说,英国的战略轰炸力量起步早,受到高度重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这一切都为英国战略空军的建立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所以英国是最早具备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

解密二战盟军战略大轰炸

毫无疑问,美国在二战期间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其渊源也要追溯到一战时期。美国军事航空力量的先驱者比利·米切尔将军是杜黑制空权理论的忠实信徒,在一战结束后他一直强力推动美国大力发展轰炸机。后来担任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的亨利·阿诺德将军也继承了米切尔的观点,不遗余力地加强空中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建设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像B-17、B-24、B-29这些二战时期的主力轰炸机型号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制造乃至服役。一旦美国投入战争,其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迅速生产数量众多的重型轰炸机,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同时,也只有美国的资源能够支撑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消耗。纵观整个二战,能够批量制造四发重型轰炸机并组织大规模战略轰炸的国家仅有英美两国。

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战略轰炸力量呢?还是要归结于两点:动力和能力。

法国在一战时期也是航空大国,但是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法国的国力,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慢,在航空技术上的进步趋缓,更重要的是一战磨掉了法国人的进攻意识,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思想转入守势,在这种战略思维下,静态防御的要塞显然要比深入敌国进攻的轰炸机更受重视,所以法国不会也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战略轰炸力量的创建上,而是费尽心机地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马奇诺防线。

解密二战盟军战略大轰炸

意大利是制空权理论的故乡,但是却不具备孕育战略空军的土壤。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人比较重视发展空军力量,但意大利国力在西方居于二流,航空技术水平也逊色于英美,不具备研发和制造四发重型轰炸机的能力,而且资源相对匮乏,也无力支撑战略空军的发展。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没有发展战略空军有些不可思议,德国空军的实力和战绩是有目共睹的,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在西方世界也属一流,但是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德国空军始终不具备实施战略轰炸的能力,原因何在?

其实,德国空军的强大在于其战术层面,可以说德国空军是一支速成型战术空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一战后的德国被禁止建立空军和发展军用航空技术。纳粹上台后废除条约限制重新武装,德国空军才在1935年正式创建,此时距离二战爆发仅有4年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德国人发展起一支战略与战术并重的空中力量。

在战前德国空军中的主流观点是,空军的任务是配合支援陆军作战,这也是闪电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国空军第一任参谋长韦弗尔将军曾主张发展重型轰炸机,但在他因空难去世后,其主张也被忽视,用空军总司令戈林的话来说:“元首不会关心轰炸机有多大,只会在意数量有多少。”

此外,德国实际上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除了煤、铁之外,主要的战略资源都需要大量进口,实际上即便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重型轰炸机部队,能否支撑其作战也是一个疑问。

与德国空军的创建模式相仿,苏联空军也是一支战术型空军。在二战前的苏联军事理论中,空军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陆军作战,因此决定了苏联空军的飞机种类构成,以夺取战场制空权的战斗机,对敌方前沿和浅纵深阵地实施打击的战术轰炸机和强击机为主,而远程轰炸机在苏联的空中作战理论中并不占据显著位置。

虽然苏联空军内部也存在远程轰炸航空兵,但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飞机数量都远远不能和英美相比,只能作为一支辅助力量对敌军纵深实施有限的威慑性空袭。而且,战前苏联的航空技术水平也与西方差距明显,无力研发性能实用,便于批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

最后说说小日本。以下三点因素就注定小日本没有可能发展战略空军:

一、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不具备支持战略空中力量的能力;

二、日本航空技术水平不足,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航空界才逐步从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很多关键性航空技术,比如大功率航空发动机,明显落后于欧美国家,不要说重型轰炸机,就是日本人曾经自诩一流的零式战斗机在战争中期就已经落伍了;

三、日本军队的航空力量被分散在陆军和海军中,这两个军种矛盾重重,相互拆台,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所以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发展战略轰炸力量。

太平洋战争进入到后期,日本空军失去制空权,美军在中太平洋诸岛获得了进攻据点后,开展了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日本人此时才饱尝这一以工业实力为根基的新型战争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