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鮮明地體現出了印象主義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徵

“它”鮮明地體現出了印象主義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徵

前奏曲《牧神午後》創作於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組織,由古斯塔夫·多萊(Gustave Doret,1866~1943)指揮首演於達庫爾大廳,此後作品聲名鵲起,成為印象派音樂作品的經典文獻。

“它”鮮明地體現出了印象主義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徵

之所以為前奏曲是因為作曲家計劃用前奏曲、中曲等一套作品來表現馬拉美的同名詩,但寫完前奏曲後發現其內涵已囊括詩歌的全部,所以也就不再寫其他部分。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非常欣賞這首作品,認為其堪稱完美。

“它”鮮明地體現出了印象主義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徵

樂曲受到了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的一首田園詩的啟發而寫成,這首詩歌表現了神話森林中半人半羊神——牧神。他在午後溫暖的陽光下從醉夢中醒來,開始盡力回憶追求三位仙女的情景:三位仙女來看過她了嗎?或者僅僅是一個夢?他永遠不得而知。在這溫暖的陽光下,樹林裡面大地芬芳,他又蜷成一團,逐漸睡去。

“它”鮮明地體現出了印象主義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徵

前奏曲《牧神午後》是德彪西篇幅最短的一首管絃樂作品,但它卻鮮明地體現出了印象主義音樂創作的主要特徵。作曲家採用印象派的創作手法表現了與這首詩相似的意境,既繼承了歐洲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法,又突破了傳統音樂有關調式、和聲、節奏、音色等方面的一些規則,從而開拓了新的音樂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