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面對清朝滅亡,老百姓大都表現的幸災樂禍,爲什麼?

劉工662


我還真沒在歷史記錄中見過老百姓大都幸災樂禍,當然,革命黨肯定是彈冠相慶的。我見過最多的就是老百姓對民國政府的不信任,畢竟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崇拜,老百姓連什麼是憲政都不理解,更遑論什麼民主共和。老百姓普遍的反應,基本都是沒有皇帝那豈不是要天下大亂,所以老百姓才有對共和政體的不信任的反應。

所以,可以很自然的理解為何袁世凱稱帝大多數底層老百姓並不反對,因為在他們潛意識裡就是有皇帝比沒有皇帝好,什麼共和國,老子不知道,也不願意去知道。只不過相比於有沒有皇帝,老百姓更關心的生活是否有保障,是否能維持溫飽,畢竟老百姓只在乎誰能讓他們好好的過日子,能更好的過日子,至於是誰上臺,則是無關緊要的事。

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張勳復辟的時候北京城家家戶戶掛龍旗,人人爭著戴假辮子,除了對共和政體的不信任之外,再就是民國玩的太爛的結果。清政府由於之前的新政,留下了一套很不錯的底子,但是被民國敗的一乾二淨。再加上民國軍閥內戰打的不亦樂乎,老百姓流離失所,生活難以為繼,自然會懷念能夠維持國家統一、維持社會穩定的清政府,比如說建國後浙江省曾經進行過田野調查,一位經歷了晚清和民國的老農表示農民清朝時候過的好,到了民國就不行了(根據數據統計,清朝田賦的稅率一直維持在2%-4%這一區間,農民的負擔並不嚴重,相反清朝稅收大頭主要來自榷關以及海關海外貿易收入,對於一個農業人口占到90%以上的農業國家來說,這點稅率已經是非常低了)。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應了老百姓對民國的失望以及對清政府的懷念。再加上對共和政體的不信任,所以民國年間那句名言

民國不如大清就是這麼來的。這句話表面上是說民國不如大清,我認為是在傳達有皇帝比沒有皇帝好這一觀念,也就是對共和政體的失望以及不信任。

當年的辛亥元老蔡濟民在進入民國後寫下兩句詩: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換來假共和。這句詩本質上就是對民國、對共和、對辛亥革命的否定,畢竟他們當初單純的理想根本不是能夠通過暴力革命來實現的。

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自上而下的社會改良的代價遠小於暴力革命。所以,這也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黑色幽默。

最後說一下,大清完蛋並不可惜,可惜的是整個國家隨著大清的倒臺而陷入倒退。


北洋海軍炮手


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貴族,一次是魏晉士族,另一次是滿清的八旗子弟,他們都是中國曾經的貴族階級,既然叫作貴族,勢必會和底層人民缺失聯繫,這就導致了國家是權貴階層的國家,人民成為了權貴們薅羊毛的綿羊。

別看電視劇中把清朝中期描繪的十分強盛,其實都是虛把式,清朝時期每年各地的起義數量一直高居不下,清政府只有鎮壓鎮壓再鎮壓。因為,中原大地一直都是漢族人的繁衍地,而滿清是外來者,所以這一矛盾不可調和。

記得孫中山起義時的口號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驅除韃虜除了指代國外帝國主義以外,還有的就是滿清。尤其到了晚清時期,上層和底層出現了絕對的割裂,上層在與帝國主義的盤旋中輸的底褲盡失,白銀不停的向外賠償。

那麼這些錢都在那裡來?都是從底層老百姓的口袋中搶走的,一個國家的稅收本來就是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是清政府一邊給自己鋪張浪費,另一面還要孝敬給帝國主義列強們,你們說,這樣的傀儡政府要他何用?

再者,底層人民遭受了無窮盡的盤剝之後,許多人對於上層是仇恨態度。比如說當年英國人佔領威海衛之後,為了抗擊當地的反英勢力,英國人招了一批人給自己“看家護院”,這就是著名的“華勇營”。

華勇營裡是清一色的中國人,他們都是20多歲的青壯年,在他們受盡豪強們的欺負,找不到工作,生存不下去時,是英國人拉了他們一把,給了他們豐厚的薪酬。雖然在道義上說不過去,但是人都快餓死了,家人都快被地主豪強們踩死了,你說是如果是你該如何抉擇?

還有,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聯軍闖進北京城之後,是找不到紫禁城的。但是在北京城邊的流民們看到之後,迅速跑上去給人家帶路,我們不知道這群“帶路黨”愛不愛這個國家,但是我們知道他們絕對不愛清政府,他們帶著聯軍衝進紫禁城、圓明園。

在甲午海戰時,許多人站在海邊看清朝艦艇和日本人打海戰,當人們看到清朝的軍艦被擊沉之後,開心的手舞足蹈,拍手叫好,這種情況你看了會失望嗎?這群人根本不知道日本人上岸之後,燒殺搶掠的對象會不會是自己,但在這之前有一點他們是明白的,那就是清政府已經不把他們當人看了!

並不是說當時的人們沒有家國觀念,只是家已經沒有了,國也不是自己的國,而是滿清貴族們的國,這個國是他們的私人財產,破不破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反正繼續賴下去自己依然是被剝削者,倒不如舔舔外國人的屁股,說不定還能給自己一點好處呢。

其實,這種情況才是最可怕的,到這種時候一個民族的崩潰已經勢不可擋了,這是由內而外的破碎,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信仰和堅守的底線。而往往,這些人的破壞力遠遠要比侵略者厲害。當然,有的人是走投無路的怨恨,有的人卻是真的壞了良心!


文史長河


其實這個要從清兵入關時算起。清兵入主中原以後實行"剃髮"制度,把中國流傳幾千年的留髮改為辮子制度,這更像是一種人格上的侮辱。即使是元朝時代,對民眾還是相當寬容地。清兵入主中原,一改歷朝歷代的制度,實行剃髮,這更像是對老百姓的一種侮辱。這也致使孫中山在1905年8月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綱要。

這也充分體現了對清王朝的不認同。其實在清王朝統治中原階段,各地紛爭不斷,大小戰火不斷,這也跟清王朝的剃髮制度有關。即使是在康乾盛世時期,在全國各地都有起義軍。在清兵入關時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屠殺了幾十萬的漢族人民,這增加了漢族人民對滿清王朝的仇恨,這種仇恨一直到了辛亥革命清王朝滅亡。

在清王朝有嚴格的民族制度,漢族同胞很難在權力中心中立足。八旗子弟掌控朝堂並擔任各地行政長官,這也充分體現了對漢民的不認同。八旗子地對漢族的欺凌從來都沒有間斷過,這也導致普通老百姓對滿清王朝恨之入骨,這也致使八國聯軍進攻滿清時普通老百姓為其指路的事件。

清朝後期八旗子弟的腐敗更加加劇了普通老百姓對滿清的仇恨。在清光緒31年, 孫中山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之後,在全國迅速燃起了反清的浪潮,短短几年內滿清便滅亡,可見那時的滿清多麼不得民心。

富人家的生活和我們現代人差多,而窮人家裡絕對是不堪的,農業在那個時代的農作物產量非常低,好的年份都是對付,差的年份怕是一年份吃不了幾頓飽飯。在那個人都有稅的時代,你除非家裡什麼都沒有了才可以賴著不繳,這就是當時的現實。在當時漢人的地位都是非常低的。能過上好日子的大多是滿人,社會時局又不穩定。戊戌變法失敗給民眾心裡最後一點希望都破滅了。

正好太平天國的思想在全國進行了一次灌溉,反正生活已經不能太差了,換個朝代有什麼關係。如果國家不愛你了,你還會愛他嗎?不是說針對某一個人說這個問題,失了民心天下必失。普通民眾也就是普通民眾,沒有揭竿起義說明當時的民眾的都是順民,愚民。你想讓民眾怎樣,民眾當然是想看到新的希望才會對起義軍充滿了寄託。

滿清政府對底層民眾的殘酷鎮壓,毫無人性的酷刑,莫須有的“文字獄”等。是民眾對當局徹骨的仇恨原因。巴不得這個政府早點滅亡。

上層當局“國不知有民,只知有奴才。民不知有國,只知吃喝的官爺”。這種畸形社會之下。雖然經歷所謂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盛世。可是,這些財富,基本集中在上層王爺貴族,以及八旗子弟之中。下層民眾,依然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片地餓蜉的狀態。在大英帝國外交使臣回憶錄之中,這種記載寫得很真徹。因而,清兵與西洋的戰爭,出現奇怪的一幕。清兵與英法等洋人激烈戰鬥之時,作為大清民眾,則在一旁作與己無關的看客。這個情況,自鴉片戰爭,直至清朝滅亡,皆是如此。對這個腐朽,殘酷屠殺壓榨民眾的清政府,民眾巴不得它早點滅亡。


郎807


大多數老百姓都表現的無動於衷也許更符合歷史事實吧!一個普遍的認識――封建社會實行的是愚民政策,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具體的落腳點的,比如說“躬耕於南野”,比如說男耕女織。(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然不是說“躬耕”了就能富足,“女織”了就有暖衣,統治者的策略是拿走大部分你的勞動所得,讓你吃不飽餓不死,掙扎在貧困線上。

一年四季為了不被餓死只能拼命彎背躬腰的在田野裡勞作,累的根本來不及也沒心情想其他的事情,比如說“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的政治問題。

對!封建社會的百姓是不問政治的,他們關注的只有自己碗裡鍋裡的一日三餐,稍微偷點懶可能捱餓的就是一大家子人,朱門酒肉臭,路由凍死肉這樣的政治災難下,老百姓只有認命的份。


因此,改朝換代在整個歷史上來說,看似波瀾壯闊,其實在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在清朝這艘大船上的老百姓來說,可能連晃動都沒有,除了被戰亂波及的地方,很可能大多數人過著的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基本上時代變遷在老百姓的眼裡都是愛誰誰,他們更在乎眼前的實惠,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套路,但政治本身就是套路,不但套路老百姓,還套路那些企圖靠博取功名的讀書分子當然,在知識分子實行的愚民措施是“文字獄”!

顧名思義,“文字獄”非得能夠讀書識字不可,不排除老百姓說錯話被嚴懲的案例,但文字獄的主要針對對象還是那些“思維活躍的知識分子”。

這部分人普遍來說都是以讀書做官參與政治為目的的,因此一套讓他們心服口服心安理得跟著政權。要說清朝滅亡了,可能讀書人最有感受,老百姓真的是不需要有這樣的意識,也不需要有這樣的能力和件事!


歷史三日談


清朝後期,滿族統治者自高自大,不思進取,腐化墮落,軍備陳舊,軍紀鬆散,士氣低落。在和西方的列強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顏面盡失。對外賠款,這又大大增加了國內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不堪重負,揭竿而起。滿清又聯合西方列強共同殘酷鎮壓人民起義,屠殺大量無辜人民。更為無恥的是,清朝統治集團竟拋出“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這種話,據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裡記載,滿族大臣剛毅說過“我家之產業,寧可以贈之於朋友,而必不畀諸家奴。”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挾光緒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頒佈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賣國政策。慈禧對洋人的言聽計從,割地賠款跟付帳買單一樣爽快,說割就割,說賠就賠,你要多少我給多少,按她的說法才能“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世界還有這樣的政府和自己的人民對立,和外國侵略者同流合汙,共同壓迫本國人民。這樣無恥的政權垮臺,人民能不開心嗎?


愛歷史的三哥


其實不管是清朝如此,縱觀中國歷史幾千年,每一個朝代滅亡的時候基本上老百姓都是歡呼雀躍的,因為每個朝代末期基本上都是官逼民反造成的,老百姓生活的不好,自然就想到造反,朝廷滅了都想著能過上好日子。

清朝自然也是這樣,而且清朝末期帶給老百姓,帶給整個中華民族的災難實在是太多了,罄竹難書啊。

對於老百姓來說,那時候沒有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沒有接受任何的教育,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國家概念,只要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那肯定都是支持的。清朝幾十萬人,為什麼能夠打敗幾億的漢人,清朝前期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手裡,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確實不錯,所以很多人都支持清朝的統治。

但是到了清朝後期,中國進入近代以來,也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就被西方國家踩在腳底下了,後來的日本又開始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看看清朝的後期都做了什麼,每次外國入侵,還沒打就先割地賠款講和了,每次賠款這些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來嗎?《辛丑條約》,賠償白銀四億多兩,但是這些國家的為了羞辱中國人,就是要讓每一箇中國人賠償一兩。對於老百姓來說,割地可能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賠款之後就是增加賦稅,老百姓肯定不願意了。

清王朝徹底的讓中國人在整個國際社會上抬不起頭來,甚至影響到了現在,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難道還不希望他滅亡嗎?


小伍講歷史


清 朝的統治把中國人變成了奴才相,骨頭也軟腰也直不起來了,漢奸比侵略者還多,把中國人變的愚蠢,例如到越南去旅遊被人打侮屬,去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你看賤不賤愚蠢不愚蠢,民族氣節都不要了。真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user3650820822662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至滿清滅亡,也用了近80年,只要政府持續賠款輸出,列強就很少發動戰爭侵害(必定打仗要資金且打完都不能得到比賠款更大的利益),內部沒有大的變革與災害,滅亡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靈感火舞者


因清廷腐敗無能,百姓民不聊生。


杜立巴人


因為不是人民的天下,腐敗官員與利益集團說了算,農民能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