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要市場更要品位

以電視、網絡媒體為載體,以文化經典的個性化解讀為主要特徵,大眾文化和傳統文化這一對永恆博弈的文化形態,近年來似乎找到了某些前所未有的契合。

《論語》熱、《紅樓夢》熱、史學熱……傳統文化經典的大眾化傳播,價值該怎樣評判?

利用影視、網絡等現代傳媒,以學者獨特視角和通俗表達來拓寬文化的輻射面,“這是一種文化對接,是文化啟蒙!”對文化遺產研究情有獨鍾的著名作家馮驥才,毫不猶豫地評價傳統文化的大眾化傳播。他說,青少年吃著漢堡包之類舶來文化的“粗食”長大,與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疏離太久,需要有人把傳統與現代對接起來。文化應該走出書齋和校園,走向社會大眾,這當中體現的是社會進步。

一方面,新媒介使文化可以面對更廣泛的受眾,讓思想傳播更迅速,但另一方面,一定要防止商業化的過度炒作。“否則,文化產品難免步入從‘熱銷’到‘滯銷’再到‘削價處理’的消費週期,我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建樹。”

漢服熱、家譜熱、國學熱……“國故”“舊學”成為新的文化時尚,如何看待這種傳承?

傳統文化有優秀也有糟粕,傳承尺度如何把握?部分文化界人士指出,形式上的新穎雖有助於將經典文化大眾化,但並不是本質上的傳承與創新。

怎樣把握文化傳承的表述方式?文化傳承必須有現代人的智慧和勞動注入,如果不用現代語言表述,就難以被人接受。如何將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血脈接續到大眾生活中,融入時代生活的洪流中,是文化傳承的要務。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就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歷經大浪淘沙,不斷變化和創新的結果。

超女、選秀、惡搞……如何處理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娛樂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業內人士指出,大眾文化包括自娛自樂和審美鑑賞種文化消費形式,這種形式目前在中國空前繁榮,“即使是農村孩子也有飾演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夢想,而隨著新型傳播手段的發展,每個人都有實現夢想的可能性;超女選秀熱、藝術院校報名熱,琴童大量出現,都是文化價值普及的表現。”

對此,有人認為,目前最缺乏的是對多元文化和大眾文化現象的研究。針對上述文化現象折射出的文化娛樂化傾向,還要特別注意個問題:建築在大量通俗化和普及性的文化金字塔頂端的,應是那些代表著國家和民族悠久歷史傳統、體現民族創造力和當代文化最高水準的優秀文化;文化的多樣化、多層次絕不是低檔次的代名詞,不能以收視率高低為藉口,向市場推銷那些格調不高的文化垃圾。(覃光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