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姍姍來遲的「社會融資規模」說明了什麼?

繼央行1月調整貨幣供應量M2統計口徑後,自2018年7月起,央行完善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方法,將“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和“貸款核銷”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統計,在“其他融資”項下反映。

本次是經過調整後的第一次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公佈,比原定的公佈時間進行了幾次推遲。

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億元。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87.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中國人民銀行13日晚間20:00發佈公佈:

初步統計,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87.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29.07萬億元,同比增長12.9%;

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餘額為2.52萬億元,同比下降2%;

委託貸款餘額為13.07萬億元,同比下降5.4%;

信託貸款餘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6.8%;

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餘額為3.89萬億元,同比下降8.7%;

企業債券餘額為19.28萬億元,同比增長7.8%;

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餘額為6.9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是一對好兄弟,這兩個看起來很“專業”的詞彙,其實時刻都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大到你的房貸,小到你的信用卡,還有每天都涉及的工資卡、支付寶餘額等等,都和它們息息相關,今天讓我們來認識它們。

本月姍姍來遲的“社會融資規模”說明了什麼?

本月推遲公佈的數據:社會融資規模、M2貨幣供應年率

社會融資規模,是中國人民銀行2011年正式統計,並於當年開始發佈的統計指標,被簡稱為“社融規模”,該指標被用來全面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在定義中提到的金融體系,指的是宏觀上廣義的金融體系。

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

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

社會融資規模由四個部分共十個子項構成:

一、金融機構表內業務:包括人民幣和外幣各項貸款;

二、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包括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

三、直接融資:包括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籌資和企業債券融資;

四、其他項目:包括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小額貸款公司和貸款公司貸款。

讓我們迴歸到本次的數據來。

總體來看,本次數據告訴了我們,目前為止新增信貸明顯高於去年同期,主因票據衝量和非銀貸款增加,中長期貸款略高於去年同期。

7月的新增貸款為1.45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6278億元,票據融資和非銀貸款顯著高於去年同期。其中企業短貸淨減少、中長貸略高於去年同期,居民短貸和中長期貸款均有所增加。

儘管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增速,但是10.3%的存量同比增速,還是沒有改變增速的連續回落趨勢。

按照中央經濟會議的定調,下半年宏觀主要矛盾,很大概率會從“防風險”、“去槓桿”轉向“調結構”與“穩增長”之間的再平衡。

在轉型過程中,金融政策的維穩,會和傳統“穩增長”有著明顯不同,不會通過“走老路”的手段全面刺激經濟,更有可能會通過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協同、精準施策,圍繞“補短板”、“增後勁”等領域,實現結構性發力。

簡單說,就是像之前那樣的大水漫灌,是不可能了。

上一期提到的量化寬鬆和赤字貨幣化,都是大水漫灌的典型。

本月姍姍來遲的“社會融資規模”說明了什麼?

經過幾次的關注,我們發現: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總是會同時公佈,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但兩者具有不同的經濟含義。

社會融資規模,是從金融機構的資產方和金融市場的發行方去統計的,體現的是金融體系向社會提供的信貸支持。

貨幣供應量是從存款性金融機構的負債方統計,統計的是金融體系向社會提供的流動性,體現了全社會的購買力水平。

社會流動性的體現:貨幣供應量M0、M1、M2……

M0:是我們生活中流通的貨幣,不是銀行卡中的數字,而是紙幣。

M1:就是M0加上我們“放在”銀行,但隨時可能花掉的錢,銀行卡活期存款之類的。

M2:就是M0加上M1再加上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總體來說,M2可以代表社會“流動”的貨幣的存量。

社會融資規模的擴大,會伴隨著各層級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放貸,當放貸的過程擴大化,就會帶動以M2為代表的的貨幣存量的增加。

所以我們會說,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是息息相關的兩個因素。

下次,我們再來聊聊他們倆對我們生活的具體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