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反坦克导弹在战场上杀伤效果如何?

jamie1987


一战后,随着坦克的出现,为了针对这一新型武器,各国都开始了反坦克武器的研发,早期坦克装甲厚度只有15-20mm,单单只靠当时的榴弹炮或野战炮进行直射就能击毁坦克,随着装甲厚度越来越高,普通的火炮无法击毁坦克,这时就轮到专门的反坦克火炮出现了,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都装备了一些高性能的反坦克炮,德国拥有75mmPAK40反坦克炮以及后期的88mm,128mm反坦克炮,苏联有57mmZIS2跟76.2mmZIS5反坦克炮,英国有著名的17磅炮,这些火炮在当时威力十分强劲,是反坦克的能手,但是数量太少加上过于沉重需要专用的牵引车进行拖拽,在整场战争中并未有多少亮眼表现,进入冷战后,反坦克导弹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目光中,反坦克导弹不需要用专门的火炮载体发射,只需要一根类似于无后坐力炮原理的发射器,人体能够承受这种压力,所以反坦克导弹发展到今日分为重型,轻型两种,轻型的则就是现在的各类单兵反坦克武器,与大众印象不同的是,这些反坦克武器虽然是导弹,但是并不像电影里面击中坦克,坦克就爆炸了,真实的情况是导弹不靠爆炸去杀伤坦克,而是靠一道小小的金属射流来杀伤成员。

轻型反坦克导弹,基本都无一例外,使用的是破甲弹(HEAT)战斗部,这是唯一一种能够稳定击穿主战坦克的侧面,并且人类能够承受后坐力的方式,这种导弹命中坦克后,会依靠自身几千克的装药融化外部的铜罩后,产生一道高温射流,射穿坦克的装甲,对付均质钢装甲的坦克十分有效,在冷战初期甚至逼得一些西方坦克走上了装甲无用论的思路,当坦克装备了复合装甲后,这种战斗部的劣势就出来了,这种杀伤机制虽然对钢装甲的坦克有效,但是面对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装甲,在穿透时会失焦而导致无法继续穿透,而后期反应装甲的出现更是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为了应对复合装甲跟反应装甲,反坦克导弹走上了串联装药战斗部或者用攻顶模式的路,而现代又多了一种主动防御的技术,反坦克导弹又得再次探索新道路来应对这一新威胁。对于反坦克导弹对坦克的毁伤,与电影里那种打中坦克就全车爆炸不同,由于是破甲战斗部,杀伤坦克内部的只是那一道金属射流,所以如果没有直接命中弹药或油箱的话,毁伤效果会十分差,举个例子,在伊拉克战争中,有一辆挑战者2坦克被RPG29击穿首下,射进去的金属射流仅仅只削掉了驾驶员几个脚趾,可见其毁伤效果如何。不管如何,反坦克导弹也仍然在发展,未来甲与矛的对抗还会继续。


诸葛小彻


所谓轻型反坦克导弹,我个人理解是美国“标枪”、以色列“长钉”和中国HJ-12这类便携式反坦克导弹都可以称之为轻型反坦克导弹。


这里我以“标枪”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为例说说轻型反坦克导弹的作战效能。“标枪”是美军第三代便携式发射后不管反坦克导弹。主要装备美军步兵分队,采用肩扛式发射方式,主要对付敌方主战坦克、装甲车等装甲目标,并具有攻击武装直升机的能力。“标枪”导弹是一种发射前锁定、发射后不管的自寻的导弹。弹上安装有红外成像导引头,导引头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凝视成像器件。发射后不管的导弹发射后,射手可以立刻安全地进行观察或者射击其他目标,保证了射手的安全行。此外,导弹具备从密闭空间发射的“四微”(微声、微光、微烟、微后坐力)软发射能力,发射时能够减少射手暴露的机会。“标枪”导弹采用串联破甲战斗部,前置战斗部装药先引爆坦克披挂的反应装甲,然后主战斗部装药起爆,射流击穿坦克主装甲。作战时,可以选择直接攻击和顶攻击,直接攻击模式可以攻击直升机、地堡等目标;选择顶攻击模式可以攻击坦克目标。在顶攻击模式下,导弹首先爬高,然后从高处俯冲攻击坦克最薄弱的顶装甲。“标枪”导弹可以对抗目前所有类型的装甲目标,其精密聚能战斗部能够保证击穿坦克装甲。


轻型反坦克导弹,虽然射程上、威力上都不能同中型、重型反坦克相比,但是以其良好的机动性、便携性,能够伴随步兵作战;软发射使导弹能够在建筑物或者掩蔽物内发射,能够保证射手安全;采用独特的攻顶模式搭配串联战斗能够对付敌方主战坦克;综上所述轻型反坦克导弹是一种威力巨大、非常高效的武器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