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英才|臧峰:建筑师的旧城改造“盒子”梦

百名英才|臧峰:建筑师的旧城改造“盒子”梦

西城区自2010年实施“百名英才”激励计划,每三年评选一次。遴选出的300名“百名英才”,成为创新进取的时代先锋、砥砺奋进的先进代表,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支撑引领西城区改革事业阔步向前,为西城区各行各业人才树立了榜样。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今年选出的“百名英才”的先进故事。

人才名片

建筑师臧峰

百名英才|臧峰:建筑师的旧城改造“盒子”梦

“保留历史遗迹不能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我们所做‘内盒院’就是一场新与旧的对话:住在几代相传的祖宅里,感受着祖辈的气息和一代代人生活的痕迹,而同时,又可以享受现代化高质量的生活,这才是人们理想中的北京四合院民居。”

穿过大栅栏纵横交错的胡同,窄小的笤帚胡同就藏在这“百花深处”。胡同里安闲静谧,偶有买菜回家的大妈,或者提着鸟笼的大爷走过,时间在这里仿佛变得缓慢悠长。

笤帚胡同一处小四合院里,是众建筑的办公地点。20多个年轻人挤在这里,从事通常是在摩天大楼里做的专业设计工作。他们这么做并非为了追求某种时尚,而是为了在空间理解和日常感受上更接近他们的服务对象——那些同样居住在胡同老屋的人们。

臧峰是这家建筑师事务所的三位合伙人之一,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其他两位同伴一位是何哲,毕业于西安建筑大学,另一位是美籍华人James Shen(沈海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臧峰说:“我们三个人原本是同事,都曾经在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工作,2010年我们离开工作室,决定一起创业。”

他们的工作室取名为“众建筑”,公司的LOGO是一个大大的“众”字,三人成众,代表他们三个合伙人,然而其中却还有更深层的寓意,臧峰说:“设计首先应当被大众理解,我们想做的是接地气儿的建筑设计师。”正是出于这个共同的设计理念,这三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把目光集中在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改造上,因为胡同代表着最典型的北京生活。

过去,对于四合院里的老房子,人们习惯翻新重建,虽然建成老样子,可大家依然说它是“新古董”,因为历史痕迹都没有了。200多年的老房子,风风雨雨,留下多少印记在梁上、柱上、墙上、青石阶上,它记录了四代人甚至五代人的生命历程,如果翻新重建,历史也被抹去了。

于是,臧峰和两位合伙人参加2013年大栅栏举办的设计征集活动时,提出了“内盒院”的创意,就像在老房子里造一个现代的盒子,无需改动原有的房子,直接插入一个新建筑,保温、密闭防潮。一次解决,更加节能,可以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臧峰说:“保留历史遗迹不能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我们所做‘内盒院’就是一场新与旧的对话:住在几代相传的祖宅里,感受着祖辈的气息和一代代人生活的痕迹,而同时,又可以享受现代化高质量的生活,这才是人们理想中的北京四合院民居。”

百名英才|臧峰:建筑师的旧城改造“盒子”梦

作为大栅栏地区推行的“领航员计划”的一部分,杨梅竹斜街的一个大杂院成为“内盒院”的第一个试点。随后,一个接一个的“内盒院”被设计出来,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咨询。根据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臧峰和两位合作伙伴还为“内盒院”设计了可供选择的“插件”,包括上翻门、推拉门、滑动墙以及坡顶和阁楼夹层等,让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惬意。“内盒院”项目自推出以来也屡获殊荣,先后获得Architizer A+,WAF,Red Dot及Archmarathon等国际奖项。

臧峰和两位合伙人认为,做建筑设计不只为解决单间房子的问题,内盒院方案更是为系统解决旧城改造问题而生的。他们希望,有一天他们的方案得以规模化复制。面对工业化的现实,臧峰也偶有困感。“我们一方面倚重工业化,另一方面却在社会文化、精神生活层面将其隐形,避而不谈。”臧峰说,众建筑把内盒院做成工业化预制产品,也是想借此告诉大家,工业化同样可与文化、传统产生联系,连接历史与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