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最后的棒棒》?

西安丶小胖芯森


何为棒棒?这是一个对特定群体的称呼。重庆作为著名的山城,因地貌的独特而产生了一批人力挑夫,他们肩上扛着竹棒,棒上系着绳子,沿街游荡揽活。棒棒们大多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在棒棒们日益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有一部记录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诞生了。作为一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无疑是成功的,这一2015年出品的13集纪录片,在豆瓣取得了9.7的高分。

它的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导演何苦为了拍摄纪录“棒棒”们的生活,亲自加入了他们,历时一年,记录下了自己做棒棒的经历,也记录下了重庆当地棒棒们的生活。而这部一开始启动资金只有1300元的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泛好评,还获得了首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如今距离这部片子启动拍摄已经过去了四年,2018年8月17日,在原纪录片基础上改编的同名电影即将上映,《最后的棒棒》也有了与更多人见面的机会。

电影《最后的棒棒》在原剧情的基础上,增加了后期跟踪拍摄的内容,这一小成本电影,有着何种打动人的力量呢?这部纪实电影可以说是非常特殊的,导演何苦自编自导自演,带有一种“自传”的性质,这在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而真实又是这一影片的最大特色,99分钟浓缩的是底层劳动人民最真实、最动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支撑他们生活的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需要去片中寻找答案的。


影视口碑榜


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曾经“饥渴”地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13集全部看完,因为第一次看的过程中,的确是觉得看得很过瘾。但是对于题主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这个观点,却不敢认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观看时间与评价时间的“时间差”

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剧情/内容,配乐,台词/解说....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观看的过程,以及观看后,短时间内我们的大脑,心情,情绪等基本上被该作品所影响,甚至被主导。

此时,我们去做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感受,正所谓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时候的评价往往很难客观,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认为,自己的评价很客观,但偏颇总是难免。

这有点点类似于,当我们跟某个人吵架,打架时,在当时,我们几乎会认为那个人,就是我们最讨厌,最仇恨的一个人,很可能还伴有很极端的想法。

但多少年后再回想时,也许还会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走极端,否则自己的下半生可能就在监狱里度过了。

这跟《最后的棒棒》中的主角之一“老杭”的经历类似,年轻时对于那个“夺妻之恨”的仇人,在自己60岁生日,在自己准备给自己打造寿木时,一切都放下了,自己对那个仇人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已然跟当初的“仇恨冲动”相去甚远。

评价一部作品也类似,其实无需着急下结论。当你完后,等个十天半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后,再来评价这部作品时,如果你仍旧认为这是你认为的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那么就基本是你“看过”的最好纪录片了。

之所以对“看过”这两个字加引号,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世间上好的东西的确很多,虽然我们常常认为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只是我们没看到过,没发现过。

还有很多优秀的片子,我们没看过,甚至那些片子可能暂时没机会被看到。

二、同类可比,异类往往难比

比如,赛马,我们应该去比较这匹马,跑得比那匹马快/慢,但是如果我们用汽车。跟马去比较,谁跑得快,或者说汽车跟高铁、飞机去比较。

这样去比较时,就没有可比性,或者说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了。

《最后的棒棒》在纪录片领域不算是太火,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没看过,但是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会觉得这类的题材,这类的群体,这类的拍摄手法,实在是在我们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里好像没出现过,觉得视角太独特。


观看的过程有种耳目一新,刷新了我们对生活的这个熟悉国度,熟悉人生的新认识。如果真要去比较,那我们只能去找同类的现实题材去比较。

如果拿《最后的棒棒》与《舌尖上的中国》去比较,一个是民生题材,一个是美食题材。我们可能会怎么评价?我们一般会这么评价——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题材的纪录片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了。诸如这样的评价。

就比如,电视剧的评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喜欢《神雕侠侣》。但是前提是并不是所有版本的《神雕侠侣》我都喜欢,我只喜欢古天乐/李若彤版本的《神雕侠侣》,对于其他版本的,既没兴趣,也不愿意,甚至很反感去看。

一部电视剧的同类版本去比较,属于同类比较,就会有很多可比较、探讨的点。

说说《最后的棒棒》

时间真的过的很快,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还清楚的记着,纪录片开始的时候,何苦背着行囊,走在重庆繁华的解放碑,准备去见黄师傅。

从冬天的寒风,破陋露天阳台洗澡,后面的倒春寒何苦着凉,接着是春天的油菜花,夏天自力巷53号的老鼠和蚊子,最后一年拍摄时间,何苦提到马年春节。

不仅我们观看的过程中,在感受时间的变化和流逝。在纪录片之外,现在已经是2018年,离何苦拍摄时的2014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今天的重庆,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纪录片只纪录下了人物、故事,以及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但是纪录片拍摄结束,生活仍要继续。片中的几位主要,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他们的相关动态,在网上也只能查找到零星的消息。

最近一次的动态,我有看到纪录片中的老杭,曾经被人骗了1000多块钱,在片中,老实而又缺钱的老杭,在人群中盼着那个骗子出现,甚至幻想那个骗子不是骗子。可是事与愿违,骗子就是骗子。

但是从最近的新闻了解到,当初骗老杭1000多块钱的那个骗子,好像在机缘巧合下,可能看了《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

“良心发现”之后,骗子把钱偷偷的还给了老杭,还写了一封诚意满满,字迹东倒西歪的手写信给老杭。不过,骗子由于没那么多钱还,好像暂时只还了600左右,剩下的500等有钱了再还老杭。

这样的故事,似乎太有戏剧性了,可这又却是真实发生的事。

信的内容我没怎么注意看,也看不太清,我只清晰地记得新闻报道中的那张配图:何苦与老杭的合照,何苦没太大变化,只是老杭似乎老了很多。

不免让我回想起《最后的棒棒》最后一集,老杭抽着烟,开心的与给自己打造寿木的2个老木工聊着天,那时的老杭,感觉还挺精神。现在的老杭,感觉真的老了挺多。

不知道片中其他几位主角,他们最近都怎样?


零零候鸟


《最后的棒棒》片源:1,剪辑版: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9175847/

2,13集全集版:

http://pan.baidu.com/s/1c2J8ccK

密码:9o2v)

《最后的棒棒》是一场让人潸然泪下的生命展示。


首先,是它的低成本


据说这是一部导演斥资1300元自导自演自己剪辑自己唱主题曲的纪录片。它是我闲逛豆瓣多年,所见的最高评分,9.7分,比你们谈电影言必及的《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还超出不少。

所有的装备,就是一台简单的摄像机、一个转业军人突发奇想、一个被瞎鼓捣来的临时学怎么摄影的21岁小青年,当然还有一份善心,一种悲悯。

就依靠这点菲薄的资本,重庆渝中区解放碑街头的苦力棒棒们,得以被重新评述他们的人生。


其次,是它的深刻性。

片里棒棒们的人生,对绝大部分观众而言,大概是全新的世界。它是生活艰难的“各自表述”,它也是“民间精神”最初的格物致知。

社会的最底层,淤塞不见底,里面有荒蛮瘴疠,有太多的不解不平不公不义让人难以咽下,但是底下有着生命所有奇奇怪怪的东西在蠕动,因此有了一种特别温暖的,低温的,晴朗的,柳暗花明的,悲悯睿智的,让人更感熟悉,更感亲切,更觉久违的,更舒适,更有把握的世界。棒棒们就是这样救了自己。缘有异时,物有迁异,而心情一旦相应则可如新。

《最后的棒棒》也因此让我们感同身受。老黄他们是重庆解放牌上的棒棒,我们是人世艰难旅途上的棒棒。在这趟行旅上,大家只是走的道路不同,艰辛并无二致。这部纪录片没有人看了还能怡然平静。极度善感的心也许是生而为人最贵的珍宝,它是自我生命的体己替换和同理心扩大,随时可吸收,随时会感应,就算是看来非常陌生、疏远的东西,也不会轻易拒绝。

生命拥有比我们想象的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的东西。


再次,是它如何讲述生命


《最后的棒棒》明显没有消费弱者苦难的意思。它无意讲“励志”却成为最好的励志指南。

它的励志,是对生活的艰难有很多话说;对阳光,对美好,对劫难,对污浊,对痛楚,能平视而不落空。棒棒们不怕脏不怕烦不怕苦,不怕破碎,沉淀出一股感人的激流。弱者,道之用。能征服,是坚强;能顺从,也是坚强。就这一点而言,《最后的棒棒》是励志的。

《最后的棒棒》里,所有的生命其实只有生存这么件事情。生存是另一种形式的“排队”,需要努力的站在前面。生存之外的其余都是细事,都只是附丽,有点像设局骗人,好让你在生生不已的大流中,循序渐进地有勇气随人结伴前行。生存是没办法非常体面的。大家不好声张,有意无意的滑开它,装作只是偶然上车。可不好在时代是一趟总在误点的列车。

这列车有着形象化的生活世界缩影。站票,硬座,软座,硬卧,软卧,动车,高铁,秩序井然,层级分明,铁门一锁,持什么类别的票就坐什么级别的位置,只能安分,逾越不了,除非加钱,才能换取更高阶层的门票。同时的人,有着同样陌生的归途,在这个小世界里,只有临照的阳光是共享的,仿佛连锁扩充的罗网般,同一时刻做梦,都是不同的故事。只剩下死亡这件事才是真的平等的。

《最后的棒棒》一直委婉的想说,生存的境遇差等,起决定作用的是运气、是命理,不是世界好坏、才性高低,更无关乎德行优劣、人品清浊。老黄也好,老杭也好,大石也好,他们沦落为社会结构最低贱层,都有着不得已的,被推动的,无以明之的力量。像老黄,父亲曾经是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的一名教书先生,文革时因为曾经的成分问题令后代娶妻生子受影响,老黄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改变。片中深夜老黄疼痛的倒在飘雨的街头,没钱去医院时,镜头中老黄终于哭诉,控诉,他说,他老实一辈子,从不亏待别人,从没对不起别人,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生命现场,这样最根本的生存图像,不知道有多少人潸然泪下。

所以,当《最后的棒棒》的导演何苦尝试以有情生命之眼,看见无情人生时,不会只是励志的表达,他是不自觉的有暧昧和生涩的控诉和批判。


最后,是它的启示录意义


看《最后的棒棒》,看他人生命的剥落流失,能增强我们内心的宽厚、体己和谦卑,这大概就已经是大胜了。 英国老牌哲学家奥克肖特名言,“人没有本质,只有历史”(“The man has no nature but history”),人和世界都不是我们可以裁决的,再多的善心,个体的微弱还是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不再持续发生。

看待苦难,最急切的是伸出援溺之手,但是最深刻的意义,还是在于让我们每隔一段时日总会被逼着回头反省找寻,可以认识、发现、思索一个更大的世界,捡拾回那些日益麻木、冰冷的、没怎么使用就遗弃蒙尘的东西,比如宽厚、体己和谦卑的心。这是空话,但是文明的自觉、修行和砥砺,还有人心的重建,不这样永远都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修补社会、文明、人心的断裂。

太多的生命,像本残破的书籍,总在特定的关键处被撕走几页。《最后的棒棒》的导演何苦,老黄、老杭、老石这些棒棒们,还有更多我看不见的人们,都是修补的人。世界是否美好,在于他(她)们是否真的被祝福。



刘愚愚


近年来少有的好片,但是否最好,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吧。

稀缺的现实主义作品

13集的纪录片、正团级干部退伍后当导演、自己当棒棒……

《最后的棒棒》就是这样简单、粗粝、直接,把与重庆市民曾经朝夕相处、但日渐消失的一个族群记录下来。

因为真实,因为直抵人心,所以,从成片本身来看,也许还有值得雕琢的余地,但因为真实,因为力量,让一向眼界很高的豆瓣给出了9.7的分数,按照豆瓣规矩,9.5就算神片了。

在一片IP、流量,资本搅拌、娱乐至上,小鲜肉、撕逼;绯闻、热搜……喧嚣和挟裹下,严肃的、直面现实的、纪实的产品供给显得非常小众和稀少。

而《最后的棒棒》,以极大的诚意和未必专业,但比专业更具有专业良心的呈现,击中了每个受众心中柔软的地方,能够获得好评自然不在话下。

13集,拧住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那些悲欢喜怒,那些爱与哀愁,既与生活圈形成区隔,又因为每个人的共情带入而深度受到感染。

而重庆这座城市,也因为这群棒棒,在遭遇拆迁变迁中,给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给予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

导演自己就是主要角色

在重庆/四川方言区,本土对外的文本输出中,除了《哈儿师长》、《王保长》等外,上个世纪末《山城棒棒军》算是让外地人,认识了不屈不挠,乐天知命,幽默风趣的重庆棒棒。那部电视剧的背景囊含了国企改制,下岗职工再就业、进城务工当服务员、科技人员转型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重点刻画的各个棒棒形象,则成为一时翘楚。

很多年后拍摄的《山城棒棒军2》,几无影响力。

而重庆棒棒除了本埠电视台的一些真人秀栏目外,同期报纸也大量关注棒棒的信息,尤其以一位四川富顺到重庆的、有文化的刘晓萧最为知名,他戴眼镜,到报社投稿并刊发,然后组建棒棒军公司,重庆电视台一位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引起媒体的大量关注。

但《最后的棒棒》不一样,导演何苦只带1300元钱,拜师学艺当了一年的棒棒,然后带着这些棒棒转型。

导演何苦在给一封致他父母的信中,基本上阐释了他为什么放弃正团级待遇,选择自主择业当“棒棒”,记录棒棒的一些心结: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奉节山里出来的娃儿,对于城市文明的想象,对于棒棒,有从少年时候就有的梦。

自己亲自来感受,来尝试并记录这个逐渐消失的群体,他觉得义不容辞。


邓日抱


为了看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 特意花了15元充爱奇艺会员 有没有跟我一样的 很佩服何苦 更佩服里面的人物 里面很多的情节让我很感动 河南拖欠了7个月房租 大石还是忍不下心锁门 在何苦跟老黄所有物品被埋藏在废墟后 大石主动拿出100元给老黄跟何苦 老杭冒着生命危险替老黄从废墟里找回老黄的东西 最映像深刻的是三句话 老黄拿命找回了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河南有钱了 还何苦钱的时候 何苦说 河南没有在赌了 不差钱的河南更不差做人的诚信 还有最让人心疼的一句话 何苦吃了几天的老干妈拌饭 心中充满了对猪肉的向往 自己跟老黄买了合伙顿了猪肉 一句喉咙冒油的感觉真好 记忆尤新


敢问远方


看过了最后的棒棒,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的场景如下:1.河南刚跟何苦混熟就找他借钱赌博。2.得知何苦要走,河南立马从老板那里支了600元还给他。3.老黄一定要分一半力钱给何苦,无论何苦怎么推辞。4.老黄中风了坚绝不去医院,怕花钱。5.老杭被骗子骗了钱,呆在原地希望骗子还能出现。6.老杭收到假币然后就是想办法再换出去。7.老甘天天在外面给人洗碗,回来就不愿意洗自己的碗。8.老金一定要把每月280分钟话费打完才算。9.老杭往瓶子里注水增加废品重量,老黄和老杭偷倒建筑装修垃圾。10.老杭偷偷潜入废墟拿回老黄的物品,手上鲜血直流。11.大石收河南房租,欠了9个月,也没有赶他走。12.老黄流落街头,大石给了他100元。13.大石张贴小广告被抓,被罚。14.老金在美食城捡别人吃剩的回来改善伙食。15.老黄和雇主走散,雨天等到深夜。只收30


用户5475957333


这部纪录片几乎全部都看过!说是最好的,也可以这么说,毕竟咱们蛮牛只是一个退伍军人,并非有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经验,在同起点人群中也算非常成功的!但是并非一定要去比较或是分个高低!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来自小人物,小人物真不平凡,也悲情!河南的人生几回A,大石的城市扎根,老金的改变命运,师傅的治病难问题,每一个人身上似乎都有痛楚,似乎每个人也都未曾放弃,我相信大多数人除了感动,也深深的激励了自己一把!第一次原创回答,希望大家支持!


山人小俊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记录片。我连看了三遍都看不腻。里面非常现实的记录了最地层人民的生活方式,诠释了生活的艰辛,做人的无奈。以及社会的非包容性。人民苦苦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无助。现实的无情,人民生活内部的矛盾。这比起大牌明星演的超级大片意思深刻多了,希望社会多多的理解,传播。


烟斗66053281


我蛮喜欢看的,每次头条看到都忍不住点进去看看。感觉这纪录片不错,拍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



永远的国盾


看这部纪录片大约是一年前吧,在头条上看的,这一次又复习了一遍!片中几位主人公即有可怜之处,也有令人感到反感的人性丑恶!

棒棒是重庆话,用我们东北话说棒棒就是力工。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求生活的一群人,没什么文化,没手艺,只能靠卖力赚钱。他们的一生只为温饱,并没有什么更高物质上的追求,可是时代在发展,这样的劳动群体很快就会被淘汰。

片中展示的生活片段,在我个人看来确实很难受,卫生条件那么差,居住条件可以说用生命在睡觉,吃的东西毫不夸张的说让人反胃,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却又无能为力。

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虽然同情他们,觉得他们确实也很不容易之外,心里还是对他们有些看法的,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过这样的日子也是咎由自取的,没什么上进心,片中那个大石等人就比老黄他们那帮人强,人家知道学手艺或者做点生意,不管怎么说吧,人都是懒惰的,自私的,谁也怨不来,只能怨自己啊!

想说的很多,却不知道怎么说,只能告诫自己努力而已!毕竟穷苦的日子每个人都不愿意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