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記者論壇 手機榆林網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他們曾經是社會的記錄者,註定會構成新聞史的特殊章節。

他們是媒介變遷的見證者,必將會成為被記憶的特殊群落。

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2011年張小龍團隊發佈微信,2012年張一鳴創建今日頭條……

在互聯網主導的急促鼓點中,傳統媒體集體褪色,傳統媒體人群體性轉場。

這種特別的景觀,往往引起外界的格外關注;這種特別的現象,往往引發各界的特別議論。傳統主流媒體從業人員離職的核心原因是什麼?他們轉型去了哪些行業?他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又如何?

今夏,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武漢市網絡媒體協會的指導和支持下,對武漢地區傳統媒體離職人員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專項調查。

多少"孔雀"飛了

本次調查以兩種方式平行展開:一是通過發放問卷,獲得相應結果;二是選擇代表性人物進行面對面訪談。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共發放問卷90份,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8份;邀約訪談對象110名,實際接受訪談者50名。

需要說明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員流動始終處於動態情形。基於該情形以及媒介格局演變的廣泛共識,我們將調查對象所涉時間段設置為2012年-2018年。

據武漢五大傳媒集團相關人士初步估計,2012年到2018年間,武漢地區傳統媒體離職人數超過800人(其中,視聽媒體人員離職規模明顯小於紙質媒體,紙質媒體中約有一半離職人員為媒體間的相互流動),本埠傳統主流媒體淨流出人數約為500人。

同時,主動性離職和被動性離職的比例約為3:1。在被動性離職者中,又有約1/4的人嚴格意義上仍屬於主動離職(大家都明白的原因),"逆淘汰現象"較為明顯。

但是,新的動向同樣值得關注,進入2018年後,傳統主流媒體人員離職規模明顯減小,表現為零星狀態。

哪些"孔雀"飛了

通過對所得數據的系統分析,我們嘗試描摹出傳統媒體離職人員的群體畫像。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已在新的行業慢慢站穩腳跟的昔日傳統媒體人,更願意用"轉型"來形容自己的選擇,他們認為"離職"顯得有些單薄。如果一定要總結出"轉型者"的四個關鍵詞,我們認為,

年齡、專業、前景和積澱共同充當了他們轉型的催化劑。

年齡集中段:30歲-45歲

從問卷情況來看,傳統媒體離職人員年齡在30到45歲之間者佔比超過75%。(圖1)對於這些曾經的傳統媒體人來說,相比互聯網新媒體中扎堆的90後,這個年齡顯然不太佔優勢,但是謀求轉型,他們有自己的籌碼。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1: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員年齡分佈

他們大多在傳統媒體的"黃金十年"期進入。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一批又一批大學畢業生走向了媒體崗位。

(圖2)有人在採訪中回憶到,"剛進報社的時候,報紙還處於一個比較輝煌的時期,報社職員的平均年齡是26歲,一個個都飽含熱血、激情萬丈"。

但是,人到中年後,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人生規劃、職業前景、工作環境、收入狀況、家庭關照係數等等都需要納入考慮範疇,所以必須作出決斷,"既等不起,也沒必要等"。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2: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入職傳統媒體的時間與人數

工齡集中段:多數具有7-15年工作經歷

另一組數據則令人唏噓不已:工作年限7-15年的人數有30人,超過總數的一半;工作年限超過15年的有7人,其中1人在傳統媒體工作超過20年。

(圖3)從某種角度來說,主動離職人員中多為業務骨幹、中堅力量。或因如此,在談及對老東家的感情時,很多人會用"感恩""懷念"來表述。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3: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工作年限

專業集中度:學新聞的跑得最快

離職者中雖然不乏中文、歷史、哲學、法學、美術等文科專業出身,也有少數學習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的,但超過60%的人是新聞專業科班出身。

(圖4)在訪談中,有人試圖給出了三種可能性:一是學新聞的人本身就有敢闖敢冒的群體基因;二是傳統媒體人才同質化致使;三是可能感覺實在後勁不足。

這種狀況與當年他們進入媒體時的情形較為類似,當時媒體招錄人員也主要面向新聞專業。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4: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所學專業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一些端倪。

(圖5)"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從士兵到將軍可能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一個部門,記者與主管都離職的並不在少數。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不少人看來,體制內的工作,坐上部門主管位子後就會遭遇瓶頸,晉升等待的時間太長,"人生沒有這麼多10年"。當看不見上升通道和機遇的時候,離開便成了最後的選擇。

調查發現,雖然同處新聞內容生產線,但記者離職的規模遠遠大於編輯。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5: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離職前所任崗位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風起於2012

2012年似乎是一段歷史的終點,也是下一段經歷的起點。有人毅然離開,有人在觀望後最終選擇辭職。

在這 58人中,主動離開的有53人,其餘5人因為所在媒體裁員、關停被迫離開。(圖6)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6: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離職時間

從最初的零星離職,到後期的規模化鬆動,這場離職潮一直波濤滾滾。

從離職的規模來看,過去六年一直處於增長態勢,這一方面說明在此期間,離職表現為趨勢性特徵,另一方面也說明,這期間的離職規模與媒體響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發起的裁員行為並不完全對稱。

諸如此類有待深入研究的情形遠不止於此。

一群站在金字塔尖的媒體名人,離職時喜歡發表離職告白。關於傳統媒體離職的學術研究,不少以這些人的離職告白作為分析樣本。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最能代表媒體變化的一線員工中,85%的人從未發表過專門的離職告白。

同時,我們特別注意到,在離職後的過渡期內,釋然者、茫然者、失落者、重振者、反思者、迅速適應新環境者皆有之。雖然說複雜矛盾的心態是傳統媒體離職者的常態,但超過65%的人對曾經工作過的媒體表達出感恩和謝意。(圖7)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7: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離職過渡期內心理狀態

重新出發何所懼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澎湃與緬懷都留給昨天,重新再出發,前路在召喚。

新去向:轉型去企業,投身新媒體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會有周期性的高潮和低潮,媒體也不例外。有人在離開傳統媒體之後轉身進入新媒體領域,自己成了老闆;有人在完全嶄新的領域創業,起起伏伏,痛並快樂著;有人進入公務員系統端起了鐵飯碗;有人做起了自由撰稿人;有人迴歸校園,面對一張張單純充滿求知慾的青春面龐……(圖8)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8:武漢離職傳統媒體人離職去向

新職場:接續原有的資源

受訪者普遍反映,現在的工作壓力依然巨大,但是工作領域處於上升期,看得見前景,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當然,一份令人滿意的福利待遇也是重要的吸引因素。與此同時,多年傳統媒體的工作經驗和人脈資源對於現在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幫助。(圖9)

500位媒體人告別“無冕之王”


圖9:在傳統媒體積累的經驗和能力

從上圖不難發現,人脈、專業技術和媒介素養,是他們離職後重新出發的看家本領和比較優勢。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們離過去的媒體並不太遠。

後記:

發放電子問卷時,省委宣傳戰線一位老領導在指導老師的微信中留言說:這個話題好沉重。

這確實不是個輕鬆的話題。

但,總得有人去觸碰。

從傳統媒體離職後,有人閒賦,有人忙碌,有人坐在辦公桌後面突然笑出了聲,有人在回顧最初的幾年時紅了眼眶……

離開或者留下都值得尊重,沒有哪一種選擇一定過得更容易。

身處劇烈變革的年代,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媒體的模樣,更無法預判互聯網下半場的所有結局。作為新聞傳播的傳承者,我們至少感受到媒體人特有的氣質和情懷,認識到轉型是生活的某種常態。

撰寫報告期間,疫苗事件爆發,公眾對傳統媒體和傳統媒體人的角色迴歸呼喚漸起。這是社會和時代,對他們最深情的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