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前言

2018年5月,一名空姐被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案件发生后,顺风车备受舆论质疑。而今距离“空姐遇害案”才3个月,滴滴又再出人命。遭遇惨痛代价后,滴滴顺风车于8月26日永久下线。这种“断臂求生”、“弃车保帅”的做法,你认同吗?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小编觉得“共享单车”换成“共享经济”更为恰当,因为共享汽车出行对人们的影响也非常大。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朋友的父亲,已经到了65岁的退休年龄,平常会使用电脑办公,手机看新闻,但是从不接触网购,也不使用线上支付。因为经常跨城往返的需要,儿子给他推荐了顺风车,他这才开始使用线上支付平台,学会了自己网上打车,再也不用麻烦儿子特意往返接送,去哪里都很方便、实惠。不可否认,滴滴出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无论家中是否有车,都能搭乘到干净、舒适的汽车出行。

那么,滴滴出行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一路又是怎样过关斩将成为老少皆知的打车平台?后来又是如何产生了安全隐患?让我们一探究竟!

滴滴出行,当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打通出行 O2O 闭环。

从 2012年9月9日 上线以来,滴滴的主要历程如下: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在滴滴打车平台发展期间,并非是一帆风顺,曾遭遇对手“快的”,打过激烈的价格战,最终双方于2015年情人节“喜结连理”。你以为这样它就一家独大了?滴滴的确嘚瑟过一阵子,但后来又遇到“外敌”Uber,经历了广告互撕,砸钱疯抢中国市场客源等一系列商业大战后,以合并告终。小编敢说,如果当初Uber中国业务没有被滴滴吞并,相信很多朋友的手机上都会卸载滴滴。因为Uber的服务和乘坐体验明显要好很多!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滴滴成为中国市场一家独大的打车平台的之后,服务意识逐渐淡薄,对司机的奖励机制越来越少,更多关注开拓新业务、上市融资。一味追求市场占有率,忽视平台发展的安全漏洞,导致其成为犯罪事件的温床。如果滴滴企业能够尽早优化服务,防范于未然,能够做出更人性化的商业抉择,也许就不会陷入如今这种几近失控的负面舆情。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滴滴顺风车下线的导火索:

8月24日,一名浙江温州乐清的女孩赵某乘坐滴滴顺风车,被司机钟某强奸并杀害。经历空姐被杀事件后的滴滴,书面上说平台在整改,然而长达3个多月,却一直没有实际作为,没能及时阻止这场谋杀。滴滴官方接到求助信息却无作为,推诿敷衍的态度彻底激怒了群众。事后再多的道歉都是于事无补,明明有机会弥补平台漏洞,完善报警机制,却没有引起重视。赚钱本是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企业者要有良知,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总结

此次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以顺风车业务下线暂时平息。但是小编认为,有错的并不是顺风车业务,而是伤人者!正如同持刀伤人,有错的不是那把凶器,而是拿着武器的那个人。而滴滴的责任是高估了人性,没能有效预防犯罪,没能提供报警功能,没能监督到位,没能重视求救信息,没能第一时间与警方联系开展救援。

滴滴顺风车究竟该何去何从?

所有事物都具备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滴滴也不例外,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安全隐患。如何在保障用户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将用户利益最大化才是滴滴企业立足的根本。

最后,小编还是想说,滴滴顺风车是个好业务,相信获益的朋友肯定也不少,顺风车是比快车、专车更让人依赖的业务,便利了用户,也实惠了车主,完全实现了用户和车主的双赢。你是否也和小编一样赞成顺风车早日整改回归呢?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