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俗话说“随行就市”,做生意讲究的是灵活经营。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一个种蓝莓的人,叫张浩。他当年只把产品换了一种装法,就轻松突破行业壁垒,顺利打开销路。而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他更是挖空心思想办法,只凭一招就让自己比别人多赚一倍的钱。张浩经常说,在行业里每突破一点点,就离成功又迈进一步。想不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用小创意打开大市场,实现自己人生突破的呢?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1. 觉得它非常有前景

张浩是安徽人,今年有53岁了,之前一直在上海做饮料批发生意。可就在2009年,一款用蓝莓做的果汁让张浩发现一个新商机。

当时,500箱蓝莓果汁张浩一个月就能卖完,而且还经常会断货,这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张浩对农业一窍不通,但经不住人家学习。通过调查,张浩发现09年,蓝莓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70-80元一斤,又能抗辐射对视力好,他很看好蓝莓的发展前景。张浩觉得要是自己可以直接去种蓝莓,肯定能赚大钱。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但2009年之前,我国只在东北地区有少量的蓝莓种植。2010年,张浩到贵州旅游,他无意中听说,贵州省麻江县培育出了一种能适应南方种植的高山蓝莓。这种蓝莓虽然个头较小,但口感好,味道甜,当地政府正在推广,只要前来投资就免费发苗,还提供技术支持。

张浩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投资200多万元在麻江县建起一个400亩的蓝莓基地。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2. 独家神器

通常,蓝莓种下后3年才能挂果。张浩思路很明确,他要把蓝莓卖到大城市去赚钱。为此,他专门成立了销售团队去跑市场,可谁知第一笔订单就让他赔了20多万元。

2013年,蓝莓行情正好,一位西安的客户一次性要9吨蓝莓,仅批发价就给到了50多元一斤。张浩很想留住这样的大客户,他精挑细选,赶紧打包发货,可谁知对方收到货以后,却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说有一大半的蓝莓都已经坏了。

明明打包的都是好果子,又用的是专业冷链车,怎么能坏这么多果呢?就在张浩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没想到当地有同行说,他们运出去的蓝莓也出事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贵州山高路远,运输问题很严重。而蓝莓最多保存一个星期,即便是好的果子运输途中一个急刹车就会碰撞出水,传染一片,再加上用冷藏车运输,一旦车熄火空调打不开,一车果子就废了。如果是发贵阳2小时到完全没有问题,可时间一长质量根本保证不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蓝莓种植户只敢在当地销售,或者卖往邻近的云南四川等地,一斤蓝莓也就20多元钱,根本卖不上价。

这让张浩非常郁闷,整整2年时间他都没敢再往外卖果。直到有一天,张浩在逛超市的时候,偶然间从鸡蛋壳上找到灵感,让他发明出了一个独家神器,不仅让蓝莓在上海、北京乃至全国都畅行无阻,赚到当地人赚不到的钱,还把蓝莓卖到了最高100多元一斤。张浩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这就是张浩模仿装鸡蛋的盒子,给蓝莓定制的最新包装,目前在市场上,还是独一份。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蓝莓被这样一颗一颗放在小洞里,各有各的地方,看起来不仅非常特别,还能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蓝莓的破损率。在市场上价格高的蓝莓,一盒里的坏果不能超过3个,还要带着果霜。实在是因为贵州路途遥远,不可控因素太多,张浩才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像这样一个包装塑料盒,成本还不到1角钱,客户收到货后,不仅能把每一颗蓝莓都看得清清楚楚,盒子本身还很防摔。现在张浩再也不用依靠冷藏车运输,他用这种防摔盒,产地直销,省去了中间商的差价,当天摘下来的果子,还能第二天就快递到消费者的手中。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把蓝莓换一个装法,就让张浩轻松打开销路。2015年他又建立起自己的会员系统,把蓝莓卖到100多元钱一斤,当年就实现了销售额400多万元。

3. 卖价翻番

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存在周期性。近两年行情回落,过去80多元一斤的蓝莓,如今也就只能卖到40多元。张浩更是被内外夹击,在外,有很多知名互联网企业进驻农业,瓜分蓝莓市场;而贵州省内,仅麻江县的种植面积就高达5万多亩,而张浩一共就只有400亩蓝莓,比他规模大的企业比比皆是。张浩该怎么办呢?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当地人爱喝酒,也擅长做酒,加上贵州本身就是酿酒的风水宝地。为了找到突破口,张浩索性就利用当地优势,把蓝莓也做成蓝莓果酒。

一般淋过雨,果霜被冲掉的蓝莓,品质本身没有问题,但就是卖不上价。可现在,张浩把它们都冻起来,做成蓝莓酒,不仅不用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利润比卖鲜果高了4、5倍。张浩本来就是做饮料代理出身,利用从前的人脉,他又把蓝莓做成果干、果酱,甚至蓝莓开花时,也养蜂采蜜,一年又能多收入400多万元。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目前,张浩基地所在的位置,离贵州省著名景区西江千户苗寨,和郎德苗寨不远。暑假期间,这里每天都要接待上万名游客,张浩就和旅行社、房车俱乐部等组织合作,让游客也来他的基地采摘、体验,靠吸引这些具有购买力的人群,他足不出户就把产品卖了出去,2017年实现销售额800多万元。

他用一个塑料盒撬动800万产业,4年把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五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